纵隔移位
什么是纵隔移位
?
纵隔发生移位是指纵隔内脏器向一侧胸腔偏移,它为胸部疾病的一种影像学征象,并非一种单独的疾病。纵隔位于左右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其前方为胸骨,后方为胸段脊柱。纵隔内有许多重要的脏器和组织,如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胸腺、淋巴结和神经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一)询问病史 引起纵隔移位的病变众多,影像学上相同的改变可提示一组疾病,因此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全面搜集临床资料,作为鉴别诊断的基础。询问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患者的年龄性别、起病急缓、职业环境、基础疾病、主要症状特点、伴随症状等。 1.年龄性别 如患者为婴幼儿、儿童,应注意支气管异物,特别是有呼吸道呛咳史的病人,婴幼儿、儿童患者还应注意某些支气管和肺组织的先天性疾病;青壮年多见于结核引起的肺不张、结核性胸膜炎;而大量恶性胸腔积液、肺纤维化等则多见于老年人;自发性气胸更好发于青年男性。 2.起病急缓 大面积压缩的气胸、支气管异物往往起病急,突然产生症状。慢性起病者多为肺结核引起的肺不张、肺部肿瘤、胸腔积液等。 3.体位 患者的体位变换对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一侧大量胸腔积液喜患侧卧位,~侧大量气胸者易取患侧向上卧位。 4.职业环境 接触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易诱发各种肿瘤性病变,环境污染、接触毒性物质应考虑它也是导致肺纤维化的诱因之一。5.基础疾病 近期有肺部手术者,如肺叶肺段切除术,可引起术后纵隔器官移位;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陈旧性肺结核等肺部疾患病史的患者。发生肺部占位性病变的几率增加。 (二)体格检查 1.视诊 (1)胸廓异常:纵隔移位者如伴一侧胸廓饱满,可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压缩的气胸病变;一侧胸廓明显塌陷,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肺不张、肺叶肺段切除术后等。 (2)胸壁静脉曲张;可见于肺部肿瘤压迫引起的纵隔移位,导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2.触诊 (1)气管偏移:气管偏向健侧可见于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等疾病;气管向患侧偏移提示肺不张、肺切除术后等, (2)皮下握雪感:常提示皮下气肿的存在,见于气胸、纵隔气肿患者。 (3)胸廓扩张度:上述提及的疾病都可出现患侧扩张度减弱。 (4)语音语颤: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支气管肿瘤等导致纵隔移位的原发病患侧语音语颤减弱。 3.叩诊 (1)患侧浊音:提示肺组织切除或肺不张、胸腔积液等改变。 (2)患侧鼓音:可见于气胸。 (3)患侧实音:见于大量胸腔积液。 4.听诊 (1)一侧呼吸旮减弱: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立气管等疾病都可导致患侧呼吸音减弱。 (2)哮鸣音:支气管内病变导致的纵隔移位,往往可听到局限性哮鸣音。也可见于气胸患者。 (3)湿啰音:脓胸、肺炎旁胸腔积液等可闻及闻及湿啰音的存在。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常规:脓胸、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血像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沉:增快可见于脓胸、肺结核、胸膜炎等。 血肿瘤标记物:NSE、CA21l、CAl99、CAl25等升高对支气管肺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强。 血气分析:张力性气胸、肺纤维化患者常伴呼吸困难,可出现低氧血症,PaO2降低。支气管异物等病变引起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此时可出现CO2潴留,造成高碳酸血症。 肺组织病变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纤维化可出现相应的指标变化,如免疫指标ANA、ENA、ANCA、抗核抗体等效价升高可见于结缔组织疾病。 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纵隔移位,如肺炎旁胸腔积液、脓胸等。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也可上升。 (2)痰液检查:痰潦片找癌细胞;痰涂片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检查,常能提供确诊依据,应反复多次进行。 (3)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对肺结核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强阳性高度提示结核有活动。 (4)胸液检查:胸腔积液患者需进行胸穿抽液检查。以明确胸液性质。支气管与肺部疾病多为渗出液。测定胸液蛋白/血清蛋白比值,胸液LDH/血清LDH,胸液LDH绝对值。符合Light标准任何一条者为渗出液。胸液常规检查明确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优考虑肺结核、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为主提示感染性病变,但炎症后期可转化为琳巴细胞为主。此外,可行胸液脱落细胞硷查,胸液肿瘤标记物测定对肿瘤分别有确诊和提示作用;胸液中分离到细菌提示肺炎旁胸腔积液;怀疑结核性胸膜炎者可行胸液腺苷酸脱氨酶(ADA)测定,胸液结核培养阳性率不高。 2.胸部X线及胸部CT检查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明确有无纵隔移位的主要手段。可发现纵隔内脏器离开中央位置,向一侧胸腔偏移。 依据引起纵隔移位的原发病可有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如胸腔积液,积液量达300ml时可于正位片肋膈角区发现液体,侧位片可见膈肌后方坡度变小,好似后部横膈有“增厚”现象。大量、中等量积液时,肺野中可见边缘外高内低的弧形密度增高影,大量积液时除使肺受压萎缩外,还可伴有肺不张,使纵隔和横膈移位程度减轻。 气胸影像学改变为胸壁与脏层胸膜间有一透亮带,其内无肺纹理;肺组织被压缩,向肺门方向收缩,透亮度减低。如件少量液平,考虑反应性积液,液气胸浊口伴多量液体,并有血液动力学改变,要警惕血气胸。 肺部肿瘤压追引起的纵隔移位往往在CT上纵隔旁发现占位性病变,恶性结节或团块常不规则,边缘可有毛刺,多呈分叶状。可同时伴肺内转移性结节病灶。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不张除导致纵隔移位外,各不张的叶段可有不同形态改变。肺不张的直接x征象是不张的肺组织透亮度降低,呈均匀致密的毛玻璃状,相应的肺叶体积缩小,叶段肺不张多尖段指向肺门,宽而钝的面朝向肋膈胸膜面。而纵隔、心脏、气管向患侧移位则是肺不张的间接征象。同时伴叶间裂的移位,肺门影缩小,横膈升高等表现。如为结核引起的肺不张.肺内可有结核播散病灶,表现为片状渗出影、结节样增殖病灶、干酪样坏死病灶。 3.支气管镜检查 可直接窥视喁、喉、气管和段、亚段以上各级支气管内的肿瘤、结核和炎症等病变。用活检、刷检、抽吸、灌洗等方法采取标本,做组织学和细胞学,微生物(含组织培养)和免痤学等检查,常可获得确诊的依据。 4.胸腔镜检查 对于性质不明的胸腔积液,可进行直视下胸腔镜检查,组织活检作病理。 5.B超检查 胸腔积液患者行超声检查,可观察积液量,并定位行胸腔穿刺术。 6.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 对影像学发现占位性病变者,经无创检查仍无法明确其性质的,可考虑行该项检查。 7.肺功能检查 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原因引起的纵隔移位可出现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可见于肺纤维化。 8.剖胸探查 对高度怀疑肺癌,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的病例,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及时剖胸探查。
疾病治疗:
纵膈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纵膈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纵膈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疾病,有时候即使病变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超声波检查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预防预后:
【病因机制】 (一)病因分类 1.胸膜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胸腔积液、液气胸、气胸、脓胸、胸膜增厚等。 2.肺组织疾病 肺结核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肺不张、结核毁损肺、肺部肿瘤压迫、肺弥漫性纤维化(双侧肺纤维化程度不等或以一侧纤维化为主)等。 3.支气管病变 如支气管肿瘤、支气管异物、支气管结核引起肺不张等。 4.肺组织与支气管先天性疾病。 5.胸壁组织疾病。 6.其他如肺切除手术后。 (二)发病机制 胸腔占位性病变(积液或肿物),造成胸腔两侧压力不平衡,使纵隔向健侧移位。 比如气胸患者,单纯性气胸在胸片上出现胸壁与脏层胸膜间透亮带,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一般不引起纵隔移位。交通性气胸时,胸膜腔内压力与大气压相等,病侧肺完全萎陷、胸廓扩大。吸气时纵隔移向健侧,呼气时纵隔恢复原位,甚至移向患侧,引起纵隔摆动。而张力性气胸患者由于每次呼吸后均增加胸膜腔内的气体量和压力,最终使患侧肺完全委陷,纵隔向健侧移位,和(或)形成纵隔疝。 大量胸腔积液时液体可达肺尖下,使患侧或胸腔密度均匀增高。体积增大,肋间隙增宽,肋骨变平,纵隔和心脏移向健侧,横膈下降。大量积液除使肺受压缩外,还可伴有肺不张,这时两者可相互抵消,使纵隔和横膈移位程度减轻。 当肺不张或广泛胸膜增厚时,肺组织收缩,使纵隔向患侧移位。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要使肺组织处于良好的膨胀状态,不发生肺不张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保持气道通畅;第二必须胸腔负压;第三必须保持肺组织良好的弹性;第四必须保持肺泡表面张力正常。任何一方面发生病变均可导致肺不张的发生,从而引起纵隔的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