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发热
什么是中枢性发热
?
中枢性发热是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中枢性发热主要有下列特点: (1)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l℃,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3)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发抖。 (4)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相反可表现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5)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6)无感染证据,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 (7)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8)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伴随症状 (1)咳嗽、咳痰:应考虑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等呼吸系统疾病。 (2)低热、盗汗和乏力:多见于肺结核。 (3)胸痛:可能为胸膜疾病和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及空洞性肺结核。 (4)咯血:应考虑肺癌、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以及肺栓塞和肺血管炎等。 (5)头痛,意识障碍:应考虑中枢系统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6)尿频,尿急:考虑泌尿系统感染。 (7)关节肿痛:常见于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痛风、脓毒症、猩红热和布氏杆菌病等。 (8)寒战:以某些细菌感染(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和疟疾最为常见,是诊断此类疾病最常见体征之一。在畏寒、寒战期间抽血培养,往往阳性率较高。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此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应与输液反应相鉴别:后者于输液后不久即开始,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其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委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9)其他伴随症状。
疾病治疗: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1)注意水盐代谢,补足水分,预防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对心肌劳损者,在退热期或用解热药致大量排汗时,要防止休克的发生。
预防预后:
(1)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1L)一1、IL一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等。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域)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和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