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
什么是脂肪泻
?
脂肪泻,俗称为油花样腹泻。可引起脂肪泻的疾病很多。 脂肪泻(steatorrhea)是由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可在多种疾病中见到。较多见于各种梗阻性或反流性黄疸,包括先天性输胆管梗阻及感染性黄疸等,患儿肠内缺乏胆汁,脂肪不能乳化;其次见于肠道疾病,如各种肠道感染、限局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瘘、肠管大部切除以及肠道淋巴梗阻(如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肠结核及"渗出性肠病"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粥样泻:是儿童胰腺功能不全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肠道外表现可有体质的发育营养不良,如体态矮小畸形、长骨骨骺发育障碍。由于骨髓的发育异常,而表现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也可表现贫血和血小板的减少。
乳糜泻:以前称非热带脂肪泻(non-tropical statorrhea,celiac disease),又称乳糜腹泻、麦胶引起的肠病(glutin-induced enteropathy,简称麦胶肠病)。患本病的人多吃面食,如不进面食,症状即可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其后Rubin证实了这一观点。Rubin将麦粉注入静止期病人空肠中,可以引起症状,同时发现肠黏膜有病理改变。
爆发性水泻:腹泻的一种,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1、粪便检查 为腹觉悟珠最基本检查,包括外观、镜检与培养等。镜检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原虫等,涂征的不同染色可达到不同的检测目的。
2、其他检查 血常规、血沉、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如怀疑为胃源性腹泻,应进行胃液分析。对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做相关检查如基础代谢率、甲状腺吸碘率等。
3、吸收功能检查
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 吸收试验、胰功能试验等。主要用于诊断脂肪泻,表明腹泻为胰源性。
疾病治疗:
经常出现有脂肪泻的患者,就应该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及早分别施治。
预防预后:
可引起脂肪泻的疾病,大致有下列几种:
胰腺病变中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主要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脂酶明显下降,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出。
胆道阻塞病变中的肝外胆道阻塞、或肝内胆道阻塞。
小肠疾病中的小肠广泛切除,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小肠缺血、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症以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症等,都有可能损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消化功能发生脂肪泻。
内分泌疾病中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在少数甲亢病人中也会发生脂肪泻。这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很容易引发脂代谢障碍,则出现脂肪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