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pterygium),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形态似翼状因而得名。翼状胬肉是老年人常见的外眼病之一,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该病发病率更高。因翼状胬肉发生在眼裂内或外毗球结膜上,逐渐伸入到角膜上呈三角形变性增生的病变组织。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称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①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翼状胬肉伸展至角膜时,可因牵扯而引起逆规性散光;遮盖瞳孔区时,可造成视力障碍;严重的和手术后复发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胬肉可见于鼻侧或颞侧,甚至两侧同时存在,以鼻侧多见。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成三角形的纤维血管组织。它可分为头(三角形尖端)、颈(角膜缘部)和体部(球结膜上)。在进行期,胬肉表现为充血、肥厚,状部前端角膜灰色浸润,有时见色素性铁线(Stocker线)。在静止期,胬肉薄而不充血,颈部和体部血管收缩纤细。 ②翼状胬肉发生在球结膜睑裂部,以鼻侧多见。亦有发生在颞侧或鼻侧颞恻均有。它是属于变性的球结膜组织。由结膜伸向角膜呈三角形.伸向角膜尖端隆起的为头部,位于角巩缘部位的称为颈部。大部分呈扇形遮盖巩膜的称胬肉体部。整个胬肉有水平走向的新生血管。 2.临床分期 按胬肉病变的情况,临床上又分为进行期与静止期两型。各期都有其形态上的特点: (1)进行期翼状胬肉体部充血、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扩张的血管。头部隆起,其周围角膜有水肿浸润,继续向前发展。 (2)静止期翼状胬肉体部不充血、扁平、光滑呈薄膜状。头部低平,无浸润现象,不发展长大。 临床上常见假性翼状胬肉,它与真性翼状胬肉不同。它的发生是因角膜溃疡、眼部烧伤、机械性外伤后发生结膜角膜粘连所致。它形状酷似翼状胬肉,呈三角形或条索状,在角巩缘呈拱桥状,不与角巩缘粘连。其形状与真性翼状胬肉有明显区别。它不发展,可发生在角巩缘任何部位。
疾病检查:
【诊断】 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 2.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呈三角形翼状赘生物侵入角膜,其尖端角膜部分称为头部;角膜缘跨越处称颈部;球结膜部分为体部。 3.胬肉充血明显,组织肥厚,头部隆起,其前方角膜浑浊,生长较快者为进行性;胬肉无明显充血,组织菲薄,头部平坦,其前方角膜透明清亮者为静止性。 【鉴别诊断】 1.睑裂斑 睑裂部角膜缘两侧的球结膜呈淡黄色三角形隆起,基底朝向角膜,多见于内侧。 2.假性翼状胬肉 角膜与球结膜因炎症或损伤而引起的粘连,可发生于角膜缘任何部位.多可穿过探针,形态不规则,且为静止性。
疾病治疗:
翼状胬肉的治疗概要: 翼状胬肉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包括有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两种方法。物疗法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药物有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抗代谢类等多种药物。预防术后复发。术后使用射线治疗,可减少胬肉的复发率。 翼状胬肉的详细治疗: 【护理与预防】 避免风沙、尘埃、太阳光线刺激,长期户外工作宜戴防护眼镜。 【治疗】 冀状胬肉伸入角膜部分小于3mm,又无发展的趋势,可不予治疗。但其伸入角膜部分已达3mm以上,即在瞳孔边缘,而且有明显的生长发展趋势,属于进行期时,应做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但归纳起来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这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它包括有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两种方法。 (1)药物疗法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药物有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抗代谢类等多种药物。 ①局部滴用眼药:因翼状胬肉的产生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故可选用各种抗生素眼药水或是眼药膏,选用皮质类固醇眼药以及抗代谢类眼药,以消炎及抑制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可控制翼状胬肉的生长。这些眼药如氯霉素、氧氟沙星、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眼药水,以及0.05%~0.1%争光霉素溶液。 ②局部注射;不愿意手术者或复发性翼状胬肉,可采取督肉局部注射的方法以抑制其细胞生长。可选用0.3ml(2000~3000U/rnl)的争光霉素注射在胬肉颈部及体部组织内。每周1次,3~5次为l疗程, (2)物理疗法常有冷冻疗法、R射线放射及激光疗法。其机制是抑制和破坏新生血管组织,使其变性萎缩。 ①冷冻疗法:是用冷冻头(或小棉签沾取液氮)直接接触胬肉的颈部和体部血管,使局部冷冻变硬。每周1次,2~4次为1疗程。但往意冷冻面积不能超过胬肉本身。 ②激光疗法:是在l%地卡因表面麻醉后用氢激光器对胬肉体部血管照射,也可使用光凝术,使局部血管组织凝固。术后点用抗菌素眼膏,每半月1次,观察效果及反应,可反复进行,一般5次为1疗程。 2.手术治疗 (1)传统手术方法 ①胬肉转向包埋术:方法是将胬肉的头部,颈部从角膜处分离,再将其转至下方球结膜下包埋。使胬肉改变方向,甚至逐渐萎缩以达到不影响视力的目的。 ②胬肉切除:切除覆盖在角膜、巩膜上的胬肉组织,然后游离结膜,用结膜遮盖创面缝合。 ③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将胬肉切除后,角巩缘部分巩膜暴露。这方法是使手术后角膜上皮组织很快修复,暴露的巩膜可阻止新生血管侵入角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上几种方法为传统的术式,手术方法简单,但复发率高,据文献报道有高达30%~50%,甚至更高。为此,人们又在手术的方法上进行改良和设计,探索出很多新的手术方法。 (2)改良手术法 ①改良“Z”形结膜转瓣术:切除胬肉,在角巩缘灼烧后,用“z“形结膜瓣错位缝合,使含有病变的结膜远离角巩缘,正常的结膜组织转至巩膜缘,从而形成一屏障,阻止胬肉进入角膜内,以减少复发。 ②球结膜游离移植术:胬肉切除后,并刮除残留胬肉组织、病变区球结膜和Tenon氏囊,暴露巩膜,在颖上象限游离与病变区范围一般大小的球结膜瓣,移植在巩膜暴露区,用7~0的细线缝合,起阻止督肉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作用。 ③板层角巩膜移植术:在麻醉下将病变组织做广泛切除(角巩膜板层切除)使基底部洁净、病变区角膜透明,再用新鲜或保存的角巩膜组织移植于创面上。 (3)防止复发措施 为了能根治胬肉,预防术后复发,术中要注意;①要彻底清除胬肉组织,特别是结膜下变性筋膜组织;②角巩膜以外处一定要留一适当的巩膜裸露区,并将裸露面用烧灼法烧灼残留组织及血管;③对进行性的簧肉切除后,其创而要用健康的结膜遮盖。所以人们不断地在手术方法上进行改良和探索,还在术中和术后增添辅助治疗措施,以防复发。 1)术中措施;0.04%丝裂霉素(MMC)棉片湿敷裸露的巩膜面5 min,随后用0.9%的生理盐水彻底的冲洗,然后进行下一步骤手术。 2)术后措施 ①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点眼;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创伤部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减少了术后的反应。常用的有0.5%可的松滴眼液、0.5%泼尼松龙滴眼液、0.1%地塞米松滴眼液。3~4次//d,术后第2日开始用。持续4周。 ②丝裂霉素滴眼液((0.2~0.4mg/ml)0.2次//d,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持续3天。 ③争光霉素(bleomycin)滴眼液(200~3000U/ml),3次//d,持续6天。 上述抗代谢类眼药水通常都在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可使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降低。据Hayasaka等坑计报道;滴用0.02~0.04mg/ml的丝裂霉素溶液,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可减少到5%~7%。因丝裂霉素可选择性抑制DNA、细胞RNA和蛋白质合成,具有很大的抗增生效应。 除药物外,还有人术后使用射线治疗,可减少胬肉的复发率。有许多研究证明这种方法确实能有效地将复发率降低到1.46%~1.7%。其作用是损害和减弱细胞的遗传性、增生性和活动性,阻止纤维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称本病为“胬肉攀睛”,是心肺炽热、经络癖滞所至,治疗以祛风清热、退翁明目为主,采取内服外搽的办法有很好的效果。只因中药配制药物很多、工序烦琐,故一般医院未能得到广泛使用。其方剂为桅于胜奇散加减(白羡黎、生地、木通、红花、归尾、赤芍、生山桅、菊花、剂芥、防风、酒黄芬、草决明、各精草、木贼草、密蒙花、蔓剂子各6g,川芍、生甘草、蝉衣各5g,水煎服。对早期患者外用炉硝散或消簧灵眼药水点眼,对促使胬肉萎缩消失有一定效果。
预防预后:
【病因】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有人认为是炎症过程,有人认为是成纤维细胞增生后的角膜变性,还有人认为是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纤维变性,也有人认为与免疫学机制有关。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物理化学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刺激有关。生活在炎热、日照量太、灰尘多的地区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受日光(特别是紫外线)照射,风沙灰尘、烟雾的慢性刺激,使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充血、增生肥厚,并逐渐向角膜内发展,破坏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并与之粘连长大。 2.慢性炎症刺激 研究认为,患者长期工作疲劳、熬夜、睡眠不足及沙眼等慢性炎症刺激。使基底细胞发生代谢异常致产生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促血管新生因子,使纤维增生及血管新生。 3.免痤因素 有学者认为,翼状胬肉的形成与免疫功能改变有一定关系。病变组织免疫学检测时免疫生成细胞增多,提示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 4.遗传因素 有研究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一种不典型低显率的显性遗传,这种遗传是对环境影响发生翼状簧肉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