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内分泌肿瘤
什么是胰腺内分泌肿瘤?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ldocrine tumor,PET)是指胰腺内分秘细胞以及胰腺内肽能神经元瘤,变后所形成的一类在临床、生化都颇具特色的肿瘤。因各种PET分泌的激素不同,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不一。根据细胞来源原位PET共有5种: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胰多肽神经内分泌瘤、胰腺类癌;其余由未知细胞分泌激素的则称为异位胰腺内分泌瘤,如胰腺胃泌素瘤、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等。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肿瘤。从整体上看,胰腺内分泌肿瘤是一少见病,发病率西方国家报告低于1/10万入口,尸检资料发现率为0.5%~1.5%。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绝大部分内分泌肿瘤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20%左右的肿瘤因分泌过量的激素在临床上显示出不同的综合征。各类PET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均属于 APUD系统,并具有APUD细胞产生肽及胺的特点;②都具有类似的病理特点;③除胰岛素瘤外,多数胰岛细胞的恶性率高。但各类PET。均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在治疗上有一些共同特性;④用一般的诊断指标如细胞的异型性及浸润性不足以鉴别PET的良恶性,临床上判断其是否为良恶性主要依靠有无远处及临近器官的转移。根据是是否从中分泌出过多的激素可将PET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能从病人的血、尿等体液中检测到活性激素产物及存在典型临床症状的肿瘤称为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功能性内分泌肿瘤多根据肿瘤分泌的激素命名;而将无明确激素产生及无激素介导的临床综合征的肿瘤称为非功能性肿瘤。近年来通过对无功能胰岛细胞的研究发现其中不少可分泌大量胰多肽,因此虽尤临床症状,但细胞是有功能的,故属胰多肽瘤。
疾病检查: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各种内分泌肿瘤所致的典型症状在许多书中已有详述,并为广大临床医生所熟悉,在此不作赘述。我们想强调的是:要提高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警惕性,从不典型的症状中抓住线索,及早诊断。例如,随着H2受体阻断剂及H+-K+-ATP酶的应用,卓-艾氏综合征的表现可能变得不够典型,但又得不到充分的控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有内分泌肿瘤存在的可能。一般来讲,有下列临床症状时,应对病人讲行相关的详细检查。 通过相应的生化检查及激素测定,一般可对内分泌肿瘤作出定性诊断。但需要提及的是:①有些内分泌肿瘤可“间断性”地分泌激素,使血液中激素水平有时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应多次采血作相应检查。②对高度怀疑的病人应加用激发试验和抑制试验,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③有条件的医院应在采血时,作血浆中多种消化道激素的放免测定,以提高诊断率。此外,因多数肿瘤均伴有胰多肽浓度的升高,近来,已被一些医院将其作为首选的肿瘤筛选检查项目。 血浆中激素浓度的变化除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外,尚可对肿瘤性质的判定提供线索。如血中多种激素浓度升高,特别是异位激素浓度升高,常提示肿瘤为恶性。促胃液素瘤的病人如血中G17(小胃液素)/G34(大胃液素)的比值升高,则提示已发生了转移。 已作出定性诊断的病人,则需要进一步作出定位诊断。定位诊断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胰内肿瘤的部位及数目。②转移性肿瘤的部位及数目。③胰外原发性肿瘤的部位及数目。 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下列检查方法: 1.B超与CT检查 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对于肿瘤直径在lcm以下者诊断率很低。超声内窥镜可提高胰头部小肿瘤的诊断率。选择性血管插管注射造影剂同时行CT检查,亦可检出一些难以发现的肿瘤。 2.ERCP检查 其意又为:①发现十二指肠的异位肿瘤,如促胃液素瘤。近年的文献显示33%~38%的促胃液素瘤位于十二指肠,其中以二、三段多见。②可行胃窦部黏膜活检,行G细胞的定量,以除外假性促胃液素瘤。③对上腹部巨大肿物的定位,如发现胰管外压性移位,则提示肿物来源于胰腺。④了解肿物与胰管的关系,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胰瘘的发生率。 3.选择性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动脉促胰泌素注射试验 多数胰腺内分泌肿瘤血管丰富,选择性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阴影,其阳性率可达80%以上。近年来,有人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后注射促胰泌素,然后从肝静脉采血,测定注药前后激素浓度的变化,用于促胃液素瘤的诊断。认为是一种简便,敏感的定性及定位方法。 4.经皮经肝、门脾静脉插管取血测定激素(PTPCS) 根据激素出现峰值的位置,可推断肿瘤所处的部位,并可发现多发及增生的病变。 经过上述检查,仍有部分肿瘤不能确定其正确的部位,需要手术探查定位。开腹后,除一般性探查外,须将胰腺充分游离,必要时将脾及胰尾完全游离,托到腹腔外,使胰头、体、尾均可握在术者手中,仔细扪诊,并应特别注意钩突部的探查。位于胰腺实质内的小肿瘤,常可扪及一硬结,术中尚可辅助以下检查方法: 1.术中B超 可发现一些难以扪及、深在胰腺实质内的肿瘤及胰内多发病变,尚可显示胰管及附近的重要结构,如门静脉,使其免受损伤。通过仔细的扪诊及术中B超检查,可发现绝大部分的隐匿性肿瘤。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对发现的局限性可疑病灶,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镜下如发现大量的内分泌细胞,则可确定诊断。 3.术中脾门静脉穿刺,快速测定激素 根据峰值出现的部位,推断肿瘤的位置。 对胰内未发现局限性病灶者,可于胰体下缘和胰尾分别切取少量胰腺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胰岛细胞增生。此外,尚应对异位肿瘤常见的部位进行探查,如胰岛素瘤:十二指肠、胰周围,促胃液素瘤:十二指肠、胆囊、胃、空肠、大网膜;胰高血糖素瘤:十二指肠、肾等。对于怀疑十二指肠异位肿瘤者,可插入纤维十二指肠镜,通过内窥镜的光源,可发现肠壁内的微小病灶。
疾病治疗: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概要: 胰腺内分泌肿瘤对于第一次手术中所见肝内转移灶,应尽可能切除。根据不同肿瘤中恶性病变的发生率选择不同术式。可在术中生化及激素监测下行自左向右的渐进性胰腺次全切除术。根据不同的肿瘤进行对阵治疗。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详细治疗: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尽可能切除胰腺的原发病灶。对于第一次手术中所见肝内转移灶,应尽可能切除;对于肝内多发性转移灶,可酌情使用酒精注射、液氮导入冰冻、微波导入高温杀瘤、体外超声聚焦高温杀伤等介入治疗方法消除瘤体,治疗原则与方法与肝内恶性转移灶治疗一样;根据肿瘤分型选择肝动脉插管化疗;肝动脉插管化疗结束时,可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酌情使用生长抑素、抑酸药物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方法。 二、术式选择 1.无转移性肿瘤的术式 内分泌肿瘤的种类繁多,应根据不同肿瘤中恶性病变的发生率选择不同术式。胰岛素瘤可行肿瘤摘除术;对其它肿瘤,则应行包括部分非肿瘤胰腺在内的胰体尾切除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转移性肿瘤的术式 (1)扩大的肿瘤切除术:对已发生转移,但原发灶仍可切除者,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尽量将转移灶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达79%,转移较局限者可达100%。残余肿瘤引起的过度激素分泌症状术后也较容易用药物控制。 (2)靶器官切除:可明显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偶尔还可见原发肿瘤缩小。如对促胃液素瘤,可选择如下术式:①全胃切除加原发肿瘤切除。②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③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对胰原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行双侧肾上腺切除。 (3)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肝脏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并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动脉内置管化疗、栓塞,可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并可结合应用一些抗激素类药物。 3.胰岛增生的术式 可在术中生化及激素监测下行自左向右的渐进性胰腺次全切除术,并将切除标本冰冻检查,证实诊断。如镜下未发现明显的胰岛增生或见胰岛萎缩,应立即终止手术。以盲目胰体尾切除治疗隐匿性肿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愈标准为:①肿瘤完全切除。②血中激素浓度及生化检测正常。③激发试验阴性。④不用抗激素药物。⑤长期随访无肿瘤复发。 三、治疗方法 (一)胰岛素瘤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还要进行手术探杏以明确胰腺内肿瘤的数量与大小。开腹后行术中B超定位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及数量。另外可进行经典的Koche探查,即对可疑部位采用24-25号细针头穿刺吸取微量组织做细胞学检查,在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镜下可以发现胰岛细胞群。发现肿瘤后,应贴紧其包膜将它完整摘除,不要切除正常胰腺,以免术后发生难以控制的胰痿。位于胰尾者不要做连胰尾的肿瘤切除,除非多发小的位于胰尾脾门处的肿瘤;注意术中严禁静脉输注葡萄糖,并常规进行血糖测定。如为恶性病变已有肝转移者,原发灶及转移灶尽可能切除,肝内病变可酌情使用酒精注射、液氮导入冰冻、微波导入高温杀瘤、体外超声聚焦高温杀伤等介入治疗方法消除瘤体,治疗原则与方法与肝内恶性转移灶治疗一样。还可应用肝动脉插管,注^链脲霉索、氟尿嘧啶、阿霉素等,数日后再次注药,最后行肝动脉栓塞,可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亦可选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该类药物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也可减少胰内病灶切除后胰瘘发生率。奥曲肽常用剂量为0.1mg,1次/6-12h,如低血糖症状仍显著者可适当加大奥曲肽剂量。 (二)胃泌素瘤 1.胰胃泌素瘤 胰胃泌素瘤是胰岛G细胞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胃酸所致的溃疡病,传统上需外科手术治疗,如胃次全切除、半胃加逃走神经摘除等,但术后仍有高胃酸分泌,易发生吻合口溃疡、出血、穿孔等,腹泻也是常有的症状。因此,不步学者以为一旦确诊,应尽快手术切除胰腺部位的肿瘤,以彻底解除顽固性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对于晚期病人,仍应尽可能切除肿瘤,同时仍需行全胃切除,以解决顽固溃疡问题;术前可酌情使用生长抑素以缓解临床症状。未做全胃切除术的晚期病人,应用生长抑素有蛄息治疗作用,但困费用较贵而不宜长期使用,可根据我国情况争取行全胃切除。本病术后化疗效果欠佳。 2.十二指肠胃泌素瘤 国内病例数少,缺乏实际临床经验;文献报道这种肿瘤有小而多发的特点,临床症状较位于胰的为轻,瘤体介于1~15 mm不等,诊断也以测血清胃泌素为准。超声十二指肠镜等检查可直接看到十二指肠粘膜下小结节。治疗时应根据部位和数目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以纵行切开十二指肠,逐个摘除,也有需要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者,如瘤数多、分布广或合并胰头肿溜,可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方式比较成熟,关键在于尽量切净肿瘤,同时要注意尽量切除胰十一二指肠三角区淋巴结转移灶。据美国几篇百例以上治疗结果,无肝转移者5年生存率可迭90%,而有肝转移者为30%。 3.MEN-I型胰腺内分泌肿瘤可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内分泌肿瘤,台称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s)。其中MEN-Ⅰ型常同时或先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届本型的胃泌索瘤,临床表现亦较单纯胰胃泌素瘤为轻,有家族聚集性。该型肿瘤均需根据具体病情行手术处理。 (三)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胰多肽瘤)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不像胰岛素瘤、胃泌素瘤那样分泌过多的激素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表现。选种肿瘤也能分泌多种激素,但因分泌的激素量步或分泌的胰多肤无明显生物活性而不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肿瘤压迫症状。文献上多数将这种肿瘤命名为胰多肽瘤(pancreas polypeptide tumor,PPOma)。针对PPOma原则上应争取手术切除。可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行局部摘除、胰头十二指肠、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摘除等手术。对于恶性程度高、巨大体积、发生肝转移等情况的晚期病人,可作姑息性手术,以达到减黄、解除胃幽门部梗阻等并发症的目的。肝转移灶尽可能切除,或通过酒精注射、液氯导入冰冻、微波导入高温杀瘤、体外超声聚焦高温杀伤等介入治疗方法消除瘤体,治疗原则与方法与肝内恶性转移灶治疗一样,但多数医疗单位凼病例数少而缺乏临床经验。辅助化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疗效不明显。有使用氟尿嘧啶、阿霉素、氯脲霉索、链脲霉素等化疗的报告;也有用肝动脉插管灌注阿霉素加链脲霉素进行区域性化疗的报告。虽然上述化疗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疗效有限。有个别报道同时应用菩宁和化疗可使肿瘤缩小。 (四)血管恬性肠肽瘤 又称胰性霍乱症,临床罕见。主要症状为水样泻、低钾、无或缺少胃酸,又称WDHA综合征(wqater diarrhea hypokalemia and achlorohydria syndome)1973年Bloom等发现此种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t polypeptide,VlP),故又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治疗上争取切除为主。注意术前补充水和电解质。有报道用抑生长素可以控制术前腹泻。手术探查时如无肝转移则只作肿瘤摘除.术后继续补液和电解质.争取氯甲衡等。术后抑生长素可停用。手术时要注意胰附近淋巴结转移灶,尽茸摘除。如已有肝转移,可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最常用药为链脲霉素、5一FU和阿霉索,亦可用干扰素。
预防预后:
胰腺内分泌肿瘤病因概要: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因主要分为:各种因素引起胰腺内分泌干细胞的基因突变,激活相关的癌基凼或使抑痛基因失击活性,使细胞异常增殖,根据不同基因的表达产物而增殖为相应的内分泌肿瘤细胞,导致有关的激素异常分泌,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胰腺内分泌肿瘤详细解释: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命名及分类: 1.命名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引起该症状的激素名称,分别将不同肿瘤命名为胰岛素瘤、促胃液素瘤等。但据近年来激素的放射性免疫测定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虽大多数肿瘤的临床症状与所测得的激素的生理作用一致,但有些肿瘤的症状难以用血中升高的激素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所解释。有少数肿瘤可同时或不同时产生几种症状或综合征。对这类肿瘤的命名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大多数肿瘤不是由纯粹的一种细胞组成,而是由多种可分泌不同肽类激素的细胞构成。②放射免疫测定的激素浓度不等于该激素在体内的生物活力。③所测定的激素并非肿瘤分泌的主要激素。④肿瘤细胞分泌激素的功能强,而贮存激素的能力弱,导致了临床症状与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差异。 2.分类 根据激素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结果,几乎所有的胰腺内分泌肿瘤都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但有部分肿瘤临床上并不产生特异症状。 临床病理学特点: 1.内分泌肿瘤分布的组织学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胰腺的内分泌肿瘤并非均匀地发生在胰腺各部。如胰岛素瘤主要位于肠系膜上血管左侧,而绝大多数促胃液素瘤则存在于促胃液素瘤三角。据H泌生长抑素和胰多肽的细胞。这种胚胎过程中形成的特点可能是不同内分泌肿瘤分布的组织学基础,并为肿瘤的定位提供了线索。 2.肿瘤的细胞类型 按肿瘤的数目及分泌激素的种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单发肿瘤,产生单一的激素。②单发肿瘤,产生多种激素。③胰内肿瘤与转移性肿瘤分别产生不同的激素。④胰内单发肿瘤产生异位激素(如促胃液素、ACTH、降钙素)。⑤多发肿瘤伴有胰岛的弥漫增长及多发的微小腺瘤。⑥肿瘤周围伴有增生的内分泌细胞。⑦胰内无肿瘤发生,在消化道或消化道外(如胰周淋巴结)发生产生激素的肿瘤。在诊断及选择术式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的病理学特点。 3.胰腺内分泌肿瘤与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病 ①约10%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属于MEN。不同类型肿瘤的MEN合并率有所差别。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病人应注意其它内分泌腺体有无肿瘤。②合并MEN的病例,胰内肿瘤常为多发。③MEN的胰腺内肿瘤常产生多种激素,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 4.肿瘤良恶性的判定标准及生长特点 ①与上皮性肿瘤不同,显微镜下难以就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对其生物学特性作出判断。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有无淋巴结及远隔脏器转移,而瘤细胞侵犯被膜、淋巴管及血管内有瘤栓仅作为恶性诊断的参考。②肿瘤扩展的过程中,脉管浸润发生较早,而肿瘤浸润性生长较轻。因此,尽管肿瘤巨大,但切除率较高。③产生异位激素的肿瘤恶性者居多。④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较慢,自然病程长。 发病机制: PE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因各种因素引起胰腺内分泌干细胞的基因突变,激活相关的癌基凼或使抑痛基因失击活性,使细胞异常增殖,根据不同基因的表达产物而增殖为相应的内分泌肿瘤细胞,导致有关的激素异常分泌,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