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什么是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3%.在颅内血肿中占25%~30%。老年病人,由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粘连紧密、不易剥离.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较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原发性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较晚。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于中间清醒期,在继发性昏迷前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常有躁动不安、头痛和呕吐等表现。 (3)局灶症状: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性失语等。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暴力作用较轻。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颅骨平片显示骨折线可提示血肿部位。硬膜外血肿的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高密度影。在亚急性或慢性病人CT表现可不同,呈等密度甚至低密度,可伴有高密度的钙化,双凸镜形状亦不典型,可呈新月形,容易漏诊或误诊。MRI检查亚急性或慢性血肿T1和T2像均为高信号,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 1.小的非功能区硬膜外血肿 病人清醒,无头痛及神经症状和体征,可予以观察。 2.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大多需要进行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清除血肿。血肿清除术一般多采用骨瓣开路,以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脑膜中动脉主干损伤出血时,可电凝或缝扎,必要时填塞棘孔。血肿清除后在骨窗周围悬吊硬脑膜,防止术后再出血。常规切开硬脑膜探查有无硬膜下血肿。 3.部分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老年病人,如存在严重的心血管或肝肾功能不良的合并症,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可局部麻醉钻孔引流。因为血肿大多已完全液化,引流彻底也可以收到明显疗效。
预防预后:
发生机制 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硬膜外血肿的病因是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骨折线经过颅骨矢状缝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的部位应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