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中医)
什么是牙痛(中医)
?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常见的症状。牙痛又名齿痛,该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牙痛主要是牙齿疾病所引起,牙齿及周围组织的疾病、牙邻近组织的牵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常见于西医学之龋齿、急慢性牙髓炎、牙周炎、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疾病。例如,龋齿及其他硬组织疾病达牙本质时,患者即可感觉牙痛或感觉过敏;当破坏近牙髓时痛即加重,但仍为激发痛。若引发牙...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1.症状 以牙齿疼痛为主。 2.检查 可见牙龈红肿,或溃烂、渗血、出脓,或牙龈萎缩,牙齿浮动等。龋齿患者,患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整的洞形缺损,多呈黑色。 【鉴别诊断】 面痛(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常在某一动作,如洗脸、进食或说话时,在面部某一区域出现突然发作的电击样或针刺样的短暂的剧烈疼痛,并沿神经支向其他部位放射,与口齿病的牙痛不同。
疾病治疗:
1.药物治疗 (1)风火牙痛 证候:牙齿疼痛,常呈阵发性,每当遇风引发,患处得凉痛减,受热则痛剧。牙龈红肿,兼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本证以阵发性牙痛,每遇风引发以及舌脉为辨证要点。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处方:薄荷连翘方(《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减。 痛甚者,加白蒺藜、露蜂房加强疏风止痛之力;龈肉肿胀者,加丹皮、赤芍活血消肿;兼有头面掣痛者,加薄荷、白芷、细辛、川芎以祛风止痛。或用清胃散(《脾胃论》)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2)胃火牙痛 证候:牙痛剧烈,常呈持续性发作,牙龈红肿,甚则化脓渗血,肿连腮颊。或见头痛,日渴引饮,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洪数。本证以剧烈持续性牙痛,局部红肿及脾胃积热的全身症状为辩证要点。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痛。 处方:清胃散(《脾胃论》)加减。 兼烦渴多饮,大便秘结者,加石膏、栀子、大黄以泻热止痛;龋齿牙痛,可加露蜂房、海桐皮以解毒杀虫,祛风化湿。 (3)虚火牙痛 证候:牙痛隐隐,牙龈微红,轻度肿胀,午后或夜间疼痛加重,咬物无力,日久龈肉萎缩,牙齿浮动,兼见腰腿疼痛,头晕眼花,口干,舌质红或绛紫,苔薄干或光剥,脉细数。本证以牙痛隐隐、午后或夜间加重,伴肾虚火旺的全身症状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处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可加狗脊、骨碎补补肾益齿。牙痛反复者,加丹皮、栀子清降虚火以止痛。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合谷 颊车 下关 方中合谷、颊车、下关均为阳明经穴,可泻阳明邪热,通经止痛。 加减运用: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可加强疏风清火之力;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以清降阳明胃火,泄热止痛;肾虚牙痛者加太溪益肾滋阴,加行间以清热降火。疼痛甚者可用三棱针于患处点刺,令微出血。 操作方法:太溪针用补法,余穴均行泻法。 (2)耳针:取穴神门、牙痛点、上颌、下颌、颊、屏尖、耳背第二条静脉。耳背静脉放血,余穴1日针刺1次。或埋掀针2~3日。 3.其他治疗 (1)漱口:牙龈肿痛者可用淡盐水含漱,再于患处吹以冰硼散。 (2)六神丸外用:取玻璃棒1根蘸上患者唾液,放上六神丸1—2粒,置于患牙之齿龈上。再用玻璃棒拨动药丸,使之与唾液混合,稍加压力,待药丸溶化,平涂于牙龈表面上。经5—10分钟。局部出现麻木感,牙痛即随之减轻或消失。每日用药1次。亦可将药丸用温开水3—4滴研成糊状后涂敷患处。 (3)脐疗:胃火牙痛者以石膏牙痛散(生石膏15g,细辛3g,丹皮4g,黄连5g,升麻3g,大黄3g.生地6g)共研末,每次取药粉6g,水调为糊,敷于脐部,每天换药1次。 (4)足疗:虚火牙痛者,可用生盐附子丸扎敷足底涌泉穴。 【结语】 针灸对本证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而对于由某些特殊牙病引起之牙痛。如龋齿感染、坏死性牙髓炎、智齿难生等,则必须到专科进行病因治疗。本证遇过硬难嚼食物及冷、热、酸、甜等刺激加剧,应注意防护。平时应每日刷牙1—2次,并在饭后漱口,以除去口腔中食物碎屑。
预防预后:
据《内经》记载可知,牙痛为热淫所致。《辨证录·卷三》指出:“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又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此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之上冲,非实火也……惟其下寒之甚,而水又无多,于是上冲于咽喉,而齿牙受之。”根据病因的不同,又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之分。 1.风热侵袭 风热之邪侵袭,郁而化火,循经上犯,伤及牙体、牙龈而为牙痛。 2.胃火上蒸 胃火素盛,或过食辛辣厚味,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灼口齿脉络而致牙痛。 3.虚火上炎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亏损,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虚火上炎,上灼牙龈,致浮动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