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焦虑抑郁状态
什么是药物性焦虑抑郁状态?
抗抑郁药物性焦虑状态多见于误诊为抑郁症的非抑郁症患者,急性用药期出现,服药后加重焦虑紧张、不眠、解体、自伤等。 抗精神病药物性焦虑状态多出现在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在神经症及器质疾病中,焦虑抑郁状态既可出现急性用药期,也可出现长期用药期,常伴有锥体外的副作用,严重者可出现严重性焦虑性自杀、冲动性自伤、抑郁性自杀。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焦虑、紧张、心烦意乱、心神不定、走坐不宁、难以安静,和(或)抑郁、僵直、难以活动的焦虑抑郁状态。可伴有惊恐、痉挛、抽动或严重的锥体外反应。
疾病检查:
诊断原则 在服用精神药物过程中出现或加重了焦虑和(或)抑郁症状,尤其最先出现的不眠;病人及医生检查都认为或发现新型变异的焦虑抑郁症状,既与药物有关,又与其他副作用有关:减、停、换药物后.多在半个月内甚至数天内所致症状消失,发现错诊、更正诊断及治疗后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完全恢复;已完全排除原发症状及其他原因:按药物副作用治疗可获特效,可诊断药源性焦虑和(或)抑郁状态。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原发病的焦虑、抑郁症状鉴别。抗精神病药
疾病治疗:
治疗 立即减、停,换药物;合理选用抗焦虑药物;处理其他副作用;严重者按中毒处理,输液等。 抗精神病药物性抑郁状态更为严重,20世纪60年代使用利血平引起的抑郁状态能持续半年以上,所以可称之为药源性迟发性抑郁状态。因此,必须重视药源性抑郁状态的处理。 一般轻型抑郁状态时减少药物剂量,重型抑郁时必须暂停抗精神病药物。解除药物的一切毒副反应。可用利尿解毒药物,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60~80 ml,1-2/d,或静脉输入能量药物。积极处理锥体外系反应.急性期可肌肉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3-0.5mg,每日1次。轻型副作用,可口服安坦2~4mg,2~3/d。 治疗抑郁状态,可肌肉注射地西泮5—10mg,1~2/d或口服,也可肌肉注射多富平50mg,2/d,或口服米安色林30—60 mg,l/晚。
预防预后:
常见药物 一切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肼类苯丙肼、马普兰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忧解、西肽普兰等;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双重回收抑制剂,如万拉法新等。一切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维思通、奎地平(奎硫平或思瑞康)等;其他如抗癫痫药物等。 发生机制 抗抑郁药增加了5-羟色胺功能的兴奋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兴奋性。活跃了多巴胺功能,这皆可引起焦虑、紧张状态,尤其那些误诊为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的患者,与抗抑郁药物耐受性低下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拮抗了多巴胺系统,乙酰胆碱系统相对亢进,出现严重的锥体外反应性焦虑,抑郁状态;过度抑制了5-羟色胺系统,使其功能低下而出现抑郁、焦虑状态。一切药物的抗胆碱反应严重者也可出现紧张性焦虑性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