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什么是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肌梗死病变累及乳头肌可产生程度不等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人经心导管检查约3%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乳头肌断裂可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后数小时至2周内突然呈现急性肺水肿及/或低血压和休克症状。一般情况迅速恶化。慢性乳头肌缺血引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常在发生心肌梗塞后数月呈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病变早期症状可断续出现,然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逐渐加重。心室及左心房明显扩大。心脏功能减退并呈现心力衰竭。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体格检查:心尖区可听到新近出现的收缩期杂音,传导到腋部。乳头肌部分断裂者杂音更易听到,心尖区常可听到第3心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水肿,但心脏和左心房增大不常见。右心Swan-Ganz漂浮导管检查,显示左心房压力升高,压力曲线呈高而尖的V波,但心室水平无左至右分流,可以排除心室间隔穿破。 辅助检查: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二尖瓣瓣叶运动异常,心室收缩时前后两个瓣叶边缘未能对合;并可区别乳头肌断裂和乳头肌功能失调。前者心室收缩时,病变区腱索及部分二尖瓣瓣叶翻转入左心房,前、后瓣叶未能对合,心室舒张时又随血流返入左心室,有时还可见到断裂的远段乳头肌附着于腱索,随同瓣叶上下翻动。乳头肌功能失调病例则显示乳头肌收缩功能减低,心室收缩时二尖瓣瓣叶边缘对合不良,心肌游离壁亦显示运动失常。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可明确诊断,判定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轻重程度,了解左心室壁运动功能异常的部位和程度,查明有无室壁瘤并可排除心室间隔穿破。但对病情危重的病例宜采取慎重态度,不宜常规进行此项检查。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有助于确定需要同期施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的部位。
疾病治疗:
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概要: 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需紧急施行外科治疗。先作冠状动脉分支大隐静脉吻合术,然后再处理二尖瓣,通常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显露二尖瓣。切除病变的乳头肌和二尖瓣后,作瓣膜替换术。 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关闭不全的详细治疗: 治疗: 乳头肌完全断裂病例未及时施行外科治疗者约75%于起病后24小时内死于休克和心力衰竭;部分断裂者预后较好,起病后1个月约50%的病例仍能生存,并逐渐演变为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人并有二尖瓣关闭不全者,5年生存率不及50%。 手术操作技术:乳头肌完全断裂产生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病情严重,需紧急施行外科治疗。经右心Swan-Ganz导管检查确定诊断后,应立即进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暂时改善或维持循环功能后,在体外循环结合低温下进行手术。前胸正中切口,纵向锯开胸骨,切开心包,显露心脏。与此同时,切取一段大隐静脉供作分流移植术。然后全身肝素化,于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插入引血导管,升主动脉内插入给血导管,开始体外循环,用冷生理盐水作心脏局部深降温,于升主动脉放置阻断钳,经升主动脉根部插入注射针,注入冷心脏停搏液。先作大隐静脉一冠状动脉分支端侧吻合术,然后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切除二尖瓣,替换以机械或生物瓣膜。由于二尖瓣瓣环组织脆弱,缝线应穿越足够的组织,牵拉缝线时操作应轻柔,以免组织撕裂,用衬垫小块织片作间断缝合,可增加持线牢度。完成二尖瓣替换术后,取除主动脉阻断钳,恢复冠循环血流,再部分钳夹主动脉壁,作大隐静脉一升主动脉吻合术。在瓣膜替换术之前先作远侧分流移植术吻合口,可避免因显露冠状动脉分支翻转心脏时,已放置在心脏内的人造瓣膜引起左心室梗塞区心肌破裂。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合的手术操作方法取决于病变情况。先作冠状动脉分支大隐静脉吻合术,然后再处理二尖瓣,通常经房间沟左心房切口显露二尖瓣。瓣膜病变局限于后瓣叶者,可作二尖瓣成形术及/或瓣环缝缩术。病变位于前瓣叶范围较广泛者,则需行瓣膜替换术。合并室壁瘤及室间隔穿孔者,则经左心室切口切除室壁瘤,缝合心室间隔破口,切除病变的乳头肌和二尖瓣后,作瓣膜替换术。 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及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①切开室壁瘤;②切除室壁瘤壁,缝合室间隔破口;③用织片加固心这到间隔缝合处;④切除二尖瓣及乳头肌;⑤缝合人工二尖瓣;⑥二尖瓣替换术已完成;⑦缝合左心室切口。
预防预后:
冠心病引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由急性或慢性乳头肌缺血所引起。心肌梗死时,乳头肌可因急性缺血性坏死而在数小时内完全断裂。虽然腱索和瓣叶无异常病变,但相应部位的二尖瓣瓣叶丧失启闭功能,在发生梗死后早期即呈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因乳头肌断裂而死于突然发生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约占0.4%~5%。一部分病人心肌梗死虽引起乳头肌缺血坏死,但未立即完全断裂,或因长期缺血,坏死的心肌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乳头肌变薄、伸长,收缩功能减弱或丧失,在心肌栓塞后2个月以上才呈现二尖瓣关闭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