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疾病性下消化道出血
什么是外科疾病性下消化道出血
?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不像上消化道出血那样凶险,因而有可能经必要的检查,得到确诊后再选择治疗方法。其病死率约为1%。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诊断】 (一)病史 (1)现病史:主要围绕便血询问:①便血开始的时间、次数及问隔时间。②有无诱因:如饮食不当、不洁饮食等。③血便的量、颜色和性状:是鲜血便、脓血便还是黏液血便;是紫红色果酱样便,还是黑色柏油样便;是大量鲜血便,混有血块或粪便中含有血液,还是粪便外面带有血液;有无特殊恶臭。④便血的伴随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以及头晕、心悸、出汗等。 (2)既往史:可能引起便血的各种疾病史,如消化道肿瘤、肠息肉病、心血管疾患(可能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出血性疾病、血液病以及腹部手术史等。 (二)体征 (1)检查下消化道出血病人时,先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血压、脉搏、体温,有无慢性贫血或急性贫血体征,并尽可能察看血便的量、色泽、气味等具体情况,以供思维分析。随后主要集中于腹部及直肠肛门部的检查。 (2)腹部情况:是膨隆还是平坦,肠腔积血多时可有腹胀;如刺激肠蠕动时,可见蠕动波。触诊检查有无压痛或肿物,炎性肠病出血常有压痛;肿瘤(如小肠平滑肌瘤、结肠癌)出血,有时能触及肿块。出血后的蠕动加快,肠鸣音较活跃。 (3)肛门部检查包括直肠指诊及直肠镜检查,以了解有无直肠肿瘤、溃疡、息肉出血,并排除因内痔、肛裂导致的肛门部出血。检查同时查看肛门部的血迹和直肠指诊时 7.全消化道造影上述检查多以结直肠为重点,因下消化道出血部位大多数(85%新以上)在大肠,在未发现结直肠病变时,则行全消化道造影,用以检查空、回肠。 (四)确定诊断 (1)确切的大量的便血或暗红色便。或者肉眼看到排出的血便,特别是混有血块。 (2)肛门镜看到或直肠指诊触摸到中心有凹陷溃疡的肿物。 (3)纤维结肠镜在结肠发现出血性病变。 (4)钡灌肠造影显示结肠或回盲部有病变。 (5)SAG显示下消化道区域有造影剂外溢。 鉴别诊断: 1.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初步判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检,呕血提示出血部位在Treitz韧带近端,若呕吐或从胃管中抽出咖啡样的血性胃液,也表明是上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只有便血的病例,需要鉴别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柏油状黑便有特殊臭味,常是上消化道出血,但也可能来源于远端小肠或右半结肠,由于血液停留于肠道时间较长,血红蛋白经胃肠液的作用,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成黑色。此时则需从病史(溃疡病、结肠炎、肿瘤贫血)和进一步检查来判断。血便呈暗红色、酱紫色或鲜红色常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如混有血块则可能性更大。偶尔是因上消化道出血急速和量大造成的,此时若仅凭经验而忽视思维程序未做必要检查(如简单的胃管吸引),可导致误诊。 2.是内科系统疾患还是外科系统病变 大肠恶性肿瘤、息肉等都明确是外科病变,而炎性肠病一般由内科治疗,发生出血等并发症时,仍属外科处理的范畴。此处思考的目的是排除某些主要靠内科治疗的疾患,如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或炎症以及肝功能不良、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病等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以避免不恰当的外科介入,甚或误行开腹手术。 3.具体外科病变下消化道出血相对较缓和,大量急速出血的比较少,因而有条件时应做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得到确诊,并应按从常见到少见的顺序分析病因。 (1)直肠癌多为鲜血便或脓血便,首先要做直肠指诊检查。 (2)结肠癌的血便常被描述为红褐色咖啡样或紫红色果酱样,贫血较明显。需要注意的是结肠癌的血便有时可为黑色或柏油样,易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3)息肉一般为小量或中等量的多次出血,应行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4)炎性肠疾病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脓血便或黏液便,溃疡性结肠炎偶可引起大出血,可经结肠镜检(包括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及钡剂灌肠造影进行鉴别。 (5)肠套迭血便时常伴有腹痛和腹部包块,成人肠套迭多有肿瘤,有慢性多次发作史。 (6)肠系膜血管栓塞病人多伴有心血管疾患或有门静脉高压、脾切除等导致血流滞缓史,血便多为晚期症状,病情常已很危重。 (7)血管畸形以反复间歇性无痛血便为主,呈慢性过程,需在急性出血时利用血管造影或结肠镜检查做出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都有一个“缓冲期”,应系统检查分析,找出病因后再按相关病变进行治疗。 1.根据出血情况估计病情决定是否需急诊处理或重症监护,与上消化道出血处理相同。 2.是否需住院观察凡便血量偏多,发病较急,均应住院观察。发病较缓,已少量便血数日或数周,一般情况良好者,也应门诊紧密随诊,在此期间进行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定病因。 3.病因不明确但出血量急速且量大时,一般止血治疗出血未停止或反复,可以紧急开腹探查。 4.病因明确按病因决定治疗方针。 (1)肿瘤出血时,多需将肿瘤连同肠段切除:结肠肿瘤大出血不止,可按结肠癌行肿瘤切除,一期或分期吻合。小肠肿瘤(如平滑肌瘤出血)。可行一期肠段切除吻合术。 (2)炎性肠疾病大出血不多见,主要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常需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若出血部位局限,应尽量保留部分结肠,行结肠造口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结肠血管扩张症,可先经内镜注射硬化剂、电灼止血。若无效继续出血或有肠坏死穿孔可能时,应将病变肠段切除。多发病变者,可行右半结肠切除。 5.术前需要做何处理如配血和术前肠道准备等。
预防预后:
按所占比率顺序分为以下六类: (1)肿瘤:下消化道出血中53.4%为恶性肿瘤,绝大部分为大肠腺癌,其他引起的恶性肿瘤有淋巴肉瘤、黑色索瘤等,远较癌为少见。引起便血的良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瘤(间质瘤),常发生在小肠。除肠道本身的肿瘤出血外,尚有因其他脏器肿瘤侵入或转移至肠道而引起出血的情况,曾有肝癌侵入结肠肝曲,酿成急性大量鲜血便的病例报告。 (2)息肉:肠道息肉为血便的常见病因,约占20%,绝大部分位于大肠,尤其是结肠,包括家族性结肠息肉和Peutz-Jeghers综合征,后者以多发小肠息肉为主,单纯小肠息肉引起的出血极少见。 (3)肠炎性疾病:此类疾患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放射性肠炎、肠结核、肠伤寒等,约占14%。此类疾患所引起的溃疡、炎性息肉、肉芽肿或病变侵蚀血管以及急性发作等,均可引起出血。其中以溃疡性结肠炎便血最为多见。 (4)肠套叠:成人少见,约25%病人有便血史,常伴随肠道疾病,如腺瘤、憩室等。 (5)血管疾患:随着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动脉造影的应用,诊断为血管疾患引起的出血病例逐渐增多,如血管瘤、肠血管畸形、动静脉瘘、毛细血管扩张症以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和缺血性结肠炎等。其中结肠血管扩张症(colonic vascular ectasia)是近年发现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较多见病因,尤其在老年人,是黏膜下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种退行性(degenerat10n)变化,亦称血管畸形和结构不良(ang10dysplasia),可引起间歇性血便或急性大出血(10%)。病变常较小,多见于右半结肠,结肠镜可发现,但血管造影更准确。 (6)憩室:主要为结肠憩室。乙状结肠多见,可有憩室炎及便血,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约5%有便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