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中医)
什么是吞酸(中医)
?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称为吐酸。吞酸又称噫醋(《诸病源候论》),常与嘈杂,胃痛同见。在临床上,吞酸与嘈杂应予分别。吞酸是胃脘不适,上泛酸水,随郎咽下。嘻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而即止,或食已而复作等。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肝气犯胃吞酸;吞酸时作,胃中有烧灼感,反复发作,兼见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苔薄黄,脉弦数。 饮食积滞吞酸:吞酸时作,胃中有烧灼感,嗳腐食臭。脘痞厌食,舌苔黄厚而腻,脉滑。 寒湿内阻吞酸:吞酸时作。兼见胸闷脘痞,不恩饮食。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鉴别分析 肝气犯胃吞酸与饮食积滞吞酸:二者均有烧灼感。前者由于情志为病,后者由于饮食所伤。肝气郁结吞酸,由于恼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故吞酸时作,胃中有烧灼感,同时兼见胸胁不舒,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肝气郁结的表现。饮食积滞吞酸,由于饮食不节,食积伤胃,中焦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吞酸时作,胃中有烧灼感,同时兼见嗳腐食臭,脘痞厌食,苔厚腻等伤食证的表现。肝气犯胃吞酸,治以清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左金丸加柴胡、栀子、瓦楞于、青皮、郁金之类。饮食积滞吞酸,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中,方用保和丸加减。 寒湿内阻吞酸:由于过食生冷,或外受湿邪。湿阻中焦,气滞不畅,脾胃纳运失常。故见胸中痞闷,不思饮食,气机不畅,吞酸时作。其与肝气郁结吞酸,饮食积滞吞酸不难鉴别。寒湿内阻吞酸,治以养脾健胃、理气和中,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热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痞满,口干、口渴,口苦心烦,两胁胀浦,大便秘结或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火内郁,痰湿内聚,胃失和降。 3,治法: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4,方剂:左金丸(《丹溪心法》)加乌贝散(验方)。 药物:黄连6g,吴萸2g,乌贼骨15g(打),川贝母3g。 方义,黄连清热泄肝,吴萸通降和胃。乌贼骨、川贝为验方乌贝散,有止酸功效, 加减:伴烧心者加蒲公英,有清热制酸功效;胃痛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胃酸过多者加煅牡蛎、瓦楞子止酸;便秘者,加杏仁、当归润肠;兼夹食滞,嗳臭腐气者。加谷麦芽、鸡内金消食;胃脘痞满者,加全瓜蒌、法半夏和中除痞。 5,变通法:兼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局方》)合左金丸,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兼痰湿者,用温胆汤(《千金要方》)合左金丸,化痰和胃,降逆制酸。 (二)寒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时止,胸闷脘痞,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 2,病因病机:寒邪内盛,阻于中焦,胃失和降。 3,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合吴茱萸汤(《伤寒论》), 药物:木香3g,砂仁3g,陈皮5~10g,姜半夏10g,党参10g。白术l0g,茯苓10一15g,吴萸3~5g,甘草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陈皮、半夏和胃;吴萸、半夏温中和冒,降逆而能制酸;砂仁、木香理气。 加减;兼湿滞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佩兰、厚朴燥湿化浊;寒甚脘腹冷痛者。加川椒、白蔻仁温巾散寒。 5,变通法:见寒热错杂,脘痞腹胀,吞酸,泄泻,舌淡,苔白润或薄黄者,可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吴茱萸,辛开苦泄,温中清胃。 【医家经验】 (一)章次公经验 胃酸过多之原因甚繁,因怫郁而起者属神经性,古人所谓肝气犯胃;受寒而起者属消化不良,古人称谓胃寒。胃溃疡亦有胃酸过多,其溃疡即因胃酸过多而起者。凡胃酸过多,对症疗法多用钙剂中和之。原因疗法,消化不良者加吴茱萸汤,肝气怫逆者如逍遥散、一贯煎,胃溃疡者当保护胃黏胰,如吸着剂旋覆代赭汤、独圣散之滑石。亦有胃酸不足亦能吞酸者,以上诸法皆无效,受寒则泛泛有酸意,而大便溏、腹痛,不受寒则否,所谓一时性之胃酸过多,方用附予、吴萸、沉香曲、延胡索、公丁香、肉桂、炮姜炭、益智仁、荜菝、旦叶等。(朱良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7) (二)施今墨治胃酸过多 胃酸过多,吞酸嘈杂,胃部疼痛,大便秘结。拟用制酸止痛通便法;方用海浮石、代赭石、丹参、蚕砂、炒焦皂角子、广皮炭、鸡金炭各10g,六曲炭、薤白、桃杏仁、香附炭、旋覆花各6g,瓦楞子15g,风化硝,桔梗各5g,龙胆草1,5g,黄连2,4g(吴萸0,6g同炒),(祝肇刚,等,祝湛予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2003,86) 【简易方药】 1,乌贼骨200g,瓦楞子300g,陈皮10Og,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6g。 2,煅石决明、煅牡蛎各等分。共研末。每服3~6g,日3次。 3,诃子、白豆蔻、藿香各6g,研末。每服3g,姜汤送下。 4,大黄、黄连、黄芩各等分,研末,每服3~6g,日3次。 【评述】 吞酸一症,首当明辩寒热。热证吞酸,舌缸苔黄,脉数,寒证吞酸。舌淡苔白。脉迟。然临床亦有脾寒胃热,舌淡胖润,苔薄黄而浮者,则当温中清胃同用,如泻心汤。 吞酸一症,近今多用中和胃酸之剂,如乌贼骨、白螺丝壳、牡蛎、瓦楞子、石决明、代赭石、龙骨等。然亦必须加用苦味健胃药,如黄连、龙胆草(小剂量)。和温燥醒脾药,如白蔻仁、砂仁、丁香、肉桂,沉香(小剂量)等。或两两配合,所谓辛开苦降者。吞酸常兼气、血、痰、湿、食、火六郁为病,可仿《局方》道遥散与丹溪越鞠丸加减出入,是为治本之法。如《医学入门》白螺丝壳丸,即苍术、山栀、香附、木香、砂仁、枳壳、半夏、陈皮、滑石、白螺丝壳(可用瓦楞子代替)、南星。 又,吞酸可用丸、散之剂缓调,有时较汤药之效果更为持久巩固,如用经验方乌贝散,用乌贼骨、象贝母配比,研成细末作散剂,是治疗胃酸过多的有效方。
预防预后:
吞酸多由肝火内郁,胃气不和所致。也可由脾胃虚寒,不能运化引起。《景岳全书·卷二十一·吞酸》云;“治吞酸、吐酸,当辩虚实之微甚,年力之盛衰,实者可治其标。虚者必治其本。”吞酸、吐酸相当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胃酸过多引起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