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哭
什么是啼哭? 婴儿身体娇嫩,全身组织器官发育不全,对生理、病理、环境反应又无法用语言交流,啼哭则成了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讲又可分为生理性啼哭和病理性啼哭。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发音功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所以婴儿的啼哭如果出现异常,很可能和大脑发育障碍有着本质的联系。如营养不良儿童的哭声,往往无节奏,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且有较长时间的间歇现象。听到这种哭声,就可以提醒哺育者要加强营养的配制和喂给。 学者们还发现,异常的高音啼哭,可能表示大脑中控制喉肌的组织可能有损伤;大幅度波动的高音则提示喉肌痉挛,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能调节喉肌运动所致;哭声轻微或短暂,则表示肺脏或支配肺脏的神经发育不良;哭声若单调。缺乏泛音,则提示调节婴儿上呼吸道的肌肉和神经发生的问题。
预防预后:
1.生理性啼哭 饥饿、口干:婴儿饥饿或口干时,哭声低弱,断断续续,待人接近时,头左右摇动,并不时咂嘴。得到饮食后啼哭就会停止。 便溺:当婴儿大便或小便排出后,会大声啼哭,挥动双手,双脚乱蹬,不时挪动着屁股。换掉尿布后,啼哭便会停止。 不良环境刺激:如婴儿的住宅区嘈杂吵闹,有强光刺激,室温过低或过高,空气浑浊等,也会引发啼哭。有的婴儿也可因过度安静、黑暗而发生啼哭。 2.病理性啼哭 呼吸道感染:婴儿除啼哭外,常伴有易惊、发热、鼻塞、咳嗽、食量减少、睡眠差等征象。 肠套迭:多见于半岁以内婴儿,啼哭呈阵发性发生,发生啼哭时常为高声,并有恶心、呕吐、腹部包块、便血等表现。 消化不良:婴儿除啼哭外,常表现有嗳气,拒食,稍进食则发生呕吐。大便的次数及便量增多,且不成型,泡沫也多,有酸臭气味并带有食物残渣。 皮肤感染:婴儿皮脂分泌少,皮肤抗病力差,常会因汗液、大小便、过硬或过脏的衣裤、纽扣等刺激而导致皮肤感染。常见于颈部、腋窝、肚脐、股部、会阴部及肛门周围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