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简称上感),是指自鼻至喉部之间的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占上感发病率的90%。某些病种或病原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尚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常见的病因为病毒和细菌。常见的病毒有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一般通过飞沫或污染的用具而传播感染。患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鼻窦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也可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急性发作,因此应积极防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咽部不适、烧灼感或咽痛,并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症状,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咽部充血,可有下颌淋岂肿大,有触痛。 一、各期症状 1.潜伏期:1~3天,患者急性起病,多于受凉或淋雨后发病, 2.前驱期:先有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 3.临床症状期:2天达高峰。可有发热,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粘膜水肿。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粘液性或脓性。咳嗽可持续2周。感冒多属自限性的,如无并发症,病程4~10天。 4.并发症:化脓性咽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恶化。 常见的肺外并发症如Reye综合征:系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见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该病限于2~16岁的儿童,因与流感有关,可呈爆发流行。临床上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热退数日后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有肝肿大,但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无脑炎征,血氨增高,肝功能轻度损害。病理显示脑水肿和缺氧性神经细胞退行性变,肝细胞有脂肪浸润。病因不明,近年来认为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二、临床分型 1.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渭,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3~7日痊愈,但亦可持续数周以上。 2.急性腭扁桃体炎:常发于青少年,多在受凉或劳累后发病,明显咽痛、吞咽时疼痛加剧,畏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查体可见腭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3.急性喉炎:常因受凉、疲劳、烟酒过量而诱发本病,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有咽喉痛、痒、异物感,干咳及声音嘶哑。喉头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和哮鸣。检体见喉黏膜充血,声带呈深红色并可见点状或条状出血,有黏稠分泌物,但声带运动正常。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体征 可有鼻粘膜充血、眼部充血。扁桃体增大,副鼻窦区压痛等。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血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血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病毒血清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等可以判断病毒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胞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 (一)过敏性鼻炎:有过敏史,呈季节性或常年打喷嚏、鼻溢、鼻充血伴瘙痒感。症状特征和鼻腔分泌物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血管舒缩性鼻炎:无过敏史,以鼻粘膜间歇性血管充盈、打喷嚏和流清涕为特点,干燥空气能使症状加重。根据病史以及无脓涕和痂皮等可与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相鉴别。 (三)萎缩性鼻炎:鼻腔异常通畅,粘膜固有层变薄且血管减少,嗅觉减退并有痂皮形成及臭味,容易鉴别。 (四)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疾病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概要: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解热镇痛、运用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感染、抗病毒、清热解毒等对症处理为主,并且要注意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详细解析: 【治疗】 1.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2.具体治疗方珐 (1)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2)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 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 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 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林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 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 g,口服。每日1次: 4)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口 1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1)金刚烷胺: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 用量:成人为每日100~200 mg,老人每日100 mg,儿童为4—5 mg/(kg·d); 用法:分2次口服,疗程5日; 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2)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 mg/d,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4)中医中药治疗:可选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20 ml,口服,每日3次。流行性感冒 (5)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有报道称大剂量的维生素C(8.0g/L)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2.葡萄糖酸锌锭剂: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鼻病毒有抑制作用,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不良反应较多。 3.呼吸加热湿化气: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预防预后:
【病因机理】 鼻腔或咽部是其进入机体的门户,鼻咽部是最初感染部位。腺样体淋巴上皮区域的M细胞含有病毒细胞间粘附分子-I(ICAM-1)受体,病毒首先在此处粘附,并借鼻腔的粘液纤毛活动到达后鼻咽部。此时病毒迅速复制,并向前扩散到鼻道。其中炎性介质(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介素及组胺的增加,以及神经反射和免疫反应的参与,促使发病。 病理变化与病毒毒力和感染范围有关。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出现渗液,修复迅速,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细胞增殖和变性。鼻粘膜纤毛的破坏持续时间可达2~10周。当感染严重时,鼻窦、咽鼓管和中耳道可能被阻塞,造成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