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疼,痛)
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是临床大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许多疼痛既是一组典型的征候群综合征,又是某些疾病的一组症状,而且伴随疾病过程也不断发生变化。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1.诊断疼痛的原则 ①明确引起疼痛病变的原因和性质;②明确引起疼痛病变的组织和器官;③明确引起疼痛病变的部位和深浅;④明确引起疼痛病变的急缓;⑤了解患者体质和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多数疼痛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后会缓解或消失,有些疼痛由于原发病无法治疗或多种手段治疗仍无法缓解而成为顽固性疼痛。 2.在临床上,疼痛可以简单地按程度、病程和部位分类。 1.按疼痛程度可分为:轻微疼痛,中等度疼痛,剧烈疼痛。 2.按疼痛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3.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可分为:浅表痛和深部痛。 4.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又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会阴痛。
疾病治疗:
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1.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常用药为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可待因及二氢埃托啡等。常用于急性剧烈疼痛和晚期癌症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硫酸吗啡缓释片剂量为30mg/8~12h;成人(体重70kg)肌注或皮下注射吗啡初量为10mg,儿童剂量为0.1一0.2mg/kg,必要时每4h重复;静脉注射剂量成人为4—10mg,儿童为O.05~0.1mg/kg,缓慢注射。 2.解热消炎镇痛药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10idalant-inflammatorydrugs,NSAIDs)。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都是外周的镇痛作用,系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对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及风湿性疼痛效果较好,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痛无效。这些药物无成瘾性,但可出现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650~1000mg/4~6h;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300~600mg/次;保泰松剂量为100mg/6—8h。 3.神经安定药以苯二氮革类最常用。如地西泮、咪达唑仓等。丁酰苯类药物常用氟哌利多、氟哌啶醇等。这类药物反复应用后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故不宜使用过滥。地西泮口服剂量为4—40mg/d;咪达唑仑常用剂量为10mg肌注或静脉注射;氟哌啶醇口服剂量为0.5~3mg/d;氟哌利多2.5rag与芬太尼0.05mg配制成依诺伐(Lnnovar)镇痛合剂,可为剧痛病人镇痛。 (二)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是指在末梢的脑脊髓神经、脑脊髓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附近注入局麻药而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它是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根据不同的病情部位,采取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用的神经阻滞的方法: 1.星状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节和第1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位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前外侧,支配头、颈和上肢。阻滞时病人平卧,肩下垫一薄枕,取颈极度后仰卧位。在环状软骨平面摸清第6颈椎横突。术者用二手指将胸锁乳突肌拨向外侧,用一22G3.5—4cm长的穿刺针(7号针),在环状软骨外侧垂直进针,触及第6颈椎横突,将针后退0.3一0.5cm,回抽无血,注入0.25%布比卡因或1%利多卡因(均含肾上腺素)10ml,药液可藉弥散作用而阻滞星状神经节。注药后同侧出现霍纳综合征和手指温度增高,说明阻滞有效。 2.硬脊膜外腔注药常用药物 (1)糖皮质激素:主要治疗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周注射1次,3次为1个疗程。常用药物为泼尼松龙混悬液。①颈椎病:选C6-7或C7一T1间隙穿刺,成功后注入泼尼松龙1.5ml(37.5mg),再加2%利多卡因4ml;②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选椎间盘突出的上或下一个间隙进行穿刺,成功后注入泼尼松龙2ml(50mg),再加2%利多卡因4ml。以上药物均充分混匀后再注入。 (2)阿片类药物:常用吗啡。因有成瘾性问题,在疼痛治疗中仅限于癌症疼痛和手新术后疼痛。 (3)局麻药:常用药物为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除单独使用外,常与糖皮质激素或阿片类药物合用。罗哌卡因广泛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毒性小,常用浓度为0.2%,经硬脊膜外输注速率为6~8ml/h。 3.蛛网膜下隙注药 用无水乙醇或5%~10%酚甘油注入以治疗晚期癌痛。
预防预后:
疼痛通常由导致组织损伤的伤害性刺激引起。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受损局部前列腺素的存在极大地加强这些化学物质的致痛作用,而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则具有止痛作用。全身皮肤和有关组织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离神经末梢,作为伤害性感受器,将各种能量形式的伤害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直径较细的有髓鞘和最细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较高级的疼痛中枢──丘脑、其他脑区以及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快传导的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息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