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发背
什么是手发背?
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若溃迟敛难,久则损筋伤骨。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蜂窝织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初起患部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成脓,化脓时间7~10天,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有跳痛感,若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持续发热,咽干口渴,便秘溲赤。 溃后: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逐渐脓少而愈合。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出脓稀薄而臭,是为损骨之征。
疾病检查:
1.辨病思维 (1)诊断依据 体征:初起时患部漫肿,边界不清,病情进一步发展,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患处拒按,按之有波动感者,局部穿刺抽吸有脓。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 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可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 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出脓稀薄而臭,可予X线摄片检查确定有无死骨。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掌中间隙感染相鉴别。 2.辨证思维 (1)初期(风热):患部漫肿,胀痛不舒,是最初的临床表现,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本期重点掌握的症状为患部漫肿。胀痛不舒;局部体征为手背漫肿,边界不清。 (2)成脓(湿热壅阻,毒盛酿脓):患部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有跳痛感,持续发热,咽干口渴,便秘溲赤。 本期重点掌握的症状为肿胀而跳痛。持续发热}局部体征为肿胀高突,紫红灼热,按之中软应指。 (3)溃破期(气血不足,正虚邪恋);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均为本时期,大多患者脓出转向愈合.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出脓稀薄而臭,是为损骨之征。
疾病治疗:
1.内治 手发背发病与风火湿热、气血壅结有关。其基本病机为风火湿热,基本证型为风热证或湿热壅阻证。临床应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辨证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初起内消,法宜疏风清热利湿,和营消肿解毒,促其消散;脓成后宜透托;溃后宜补。 2.外治 初起宜消肿散结,脓成宜切开并保证通畅引流。 辨证论治 1.风热 【证候】手背红肿热痛,肉腐为脓,溃后脉静身凉,疮口易敛;怕冷,发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风热外侵,凝结于手背。气血壅滞,故手背红肿热痛;热盛肉腐,而为脓液;毒随脓泄,则溃后脉静身凉,疮口易敛;风热在表,则怕冷,发热,脉浮数;口干,舌质红,苔黄,为伤津之象。 【治则】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主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荆芥10g,连翘15g,黄芩10g,金银花15g,当归10g,赤芍10g,蒲公英15g,天花粉10g,陈皮10g。 2.湿热壅阻 【证候】手背漫肿,微红微热,疼痛彻骨,肉腐为脓,溃脓较难,溃后,则皮肤湿烂,损筋伤骨,疮口难愈;壮热恶寒,头身疼痛;苔黄腻,脉数。 【辨证】风热与湿毒搏结,位置较深,故初起皮肤手背漫肿,微红微热,日久疼痛彻骨,肉腐为脓,溃脓较难,伤筋骨,疮口难愈;热盛拒阴,则壮热恶寒;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壅阻之象。 【治则】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 当归10g,赤芍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天花粉l0g,陈皮10g,乳香10g,没药10g,桑枝20g,生甘草10g。 3.气血不足 【证候】 日久肿势不趋限局,溃出脓稀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辨证】病久气血耗伤,故肿势不趋局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脓为气血所化,脾胃虚弱则脓水稀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治则】调补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陈皮10g,谷芽10g,金银花10g,生甘草10g。 病程观察 1.在风热证型中。如出现明显跳痛,考虑脓已成者,可加用炮山甲10g,皂角刺10g以透脓外出,如高热,可加用生石膏30~50g,知母10g以清热;如伴有便秘,可加用生大黄10g以泻热通下。 2.在气血不足证型中,如出现明显怕冷、腰膝酸软,肉芽苍白等阳虚症状,可酌加肉桂5g,炮附子10g,鹿角胶10g,淫羊藿10g等温阳补肾。 预后转归 手发背毒结于手背,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向愈,预后较好。然病位有深浅,毒势有轻重。风热相乘者,毒聚位浅,脓溃易出,预后较好;风火与湿凝结,位深毒重难溃,每至损筋伤骨,预后较差。
预防预后:
1.风火相乘三焦为风木之脏,相火易动,若情志抑郁,三焦气滞,风火内动,复感风热之邪,相乘凝结于手背,气血壅滞,血热肉败而痈作。 2.湿热壅阻四肢为诸阳之本,为脾所主。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可致湿火内生,又为风热之邪所乘,互为搏结,毒结手背,气血壅结,血热肉败所致。 3.外伤染毒皮肉破损,感染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