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
什么是肾衰竭?
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异常,不能充分地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其中,急性肾衰竭是肾脏清除血液中有毒物质能力的迅速下降,并导致血液中代谢废物的蓄积,如尿素等;慢性肾衰竭是肾脏功能缓慢进行性下降,并导致血中代谢废物增加,可导致氮质血症。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肾衰竭:导致肾脏损害的情况常常产生与肾脏无关的严重的症状。例如,高热、休克、心力衰竭和肝衰竭都可以发生在肾衰竭之前,而且可以比肾衰竭的症状更严重。当尿液排出减少时,可怀疑有急性肾衰竭。 一、少尿期 少尿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4~6周,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重。持续少尿大于15天,或无尿大于10天者,预后不良。少尿期的系统症状有:全身水肿、高血压、高钾血症、低钠血症、恶心、呕吐、疲乏、嗜睡。 二、多尿期 指尿量从少尿逐渐进行性增加以至超过正常量的时期,此期通常持续1~3周。由于尿量过多,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等。系统症状大多逐渐减轻,但如有明显失水,可造成高钠血症,而使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继续恶化。如果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在多尿期出现,则又可能使尿量减少,病情继续恶化。 三、恢复期 指肾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尿量正常或正常偏多,大多数患者体力有所改善。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老年患者体内还可能残留有某些感染病灶。 慢性肾衰竭:其症状发展缓慢。病人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轻到中度肾衰竭病人,尽管血中代谢废物尿素增加,仍可能仅有轻微的症状。晚期肾衰竭的病人常会发生肠道溃疡和出血,皮肤可变成黄褐色,偶尔尿素浓度太高以至于形成结晶随汗排出,在皮肤表面成为一层白色粉末(尿素霜)。某些慢性肾衰竭病人有极不舒服的全身瘙痒。
疾病检查:
肾衰竭的诊断:有代表性的血液检查可查出异常高的尿素、肌酐水平和代谢失调,如酸度异常(酸中毒),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尿量显著减少:出现少尿(每天尿量< 250ml/m2)或无尿(每天尿量<50ml 、血尿素氮(BUN)>15mmol/L.或每日Scr增加>44~88μmol/L或BUN>3.57~7. 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性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③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2)临床分期:①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少数呈现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②利尿期:尿量逐渐或阶段性或急剧增多(每天超过250ml/m2),水肿有所减轻,但氨质血症未消失,甚至可能继续轻度升高,可伴有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③恢复期:氮质血症基本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恢复缓慢,约需数月之久。 (3)肾前性与肾性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室鉴别参数。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 早期的慢肾衰的基础疾病诊断较易,这主要是肾脏影像学检查和肾活检危险性较小,而诊断意义较大。晚期的慢肾衰则诊断较困难,但仍是重要的,因有一些原发病,可能仍然有治疗价值,如狼疮肾炎、肾结核、高钙血症肾病等。 肾脏有强大的贮备能力,当肾功能只有正常肾功能的25%~35%时,在通常情况下,患者仍可无慢肾衰的症状。但在此时如稍加重其损害,则患者即可迅速出现慢肾衰的症状。
疾病治疗:
治疗急性肾衰竭需限制水的摄入以代替机体的丢失量。每天测量体重以控制液体摄入。体重逐日增加表明液体摄入过多。除补充葡萄糖或高浓度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可经静脉或口服一定的氨基酸(构成蛋白质)以维持足够的蛋白质水平。严格限制所有经过肾脏排出的物质的摄入,包括很多药物如地高辛和某些抗生素。 控制初期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像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和低蛋白饮食。对于高血压,应限制食盐的摄入并服用降压药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每kg体重40g左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长期进行饮食疗法才能见效。 积极治疗引起慢性肾功能的各种原发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痛风肾病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后,如果贫血不断加重,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当血浆中的尿素氮升高时,可服用活性炭。当尿毒症状不断加重,患者已进入肾功能衰竭晚期时,应进行透析治疗。
预防预后:
急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三类。 1.肾前性肾衰竭 常见的原因包括:呕吐、腹泻和胃肠减压等胃肠道液体的大量丢失、大面积烧伤、手术或创伤出血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休克、低蛋白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压塞和心力衰竭等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 2.肾实质性肾衰竭 肾小动脉收缩(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栓素、加压素、内皮素和腺苷等局部作用所致),肾小管液体反流,肾小管阻塞,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蛋白滤过增加或超滤系数降低等)。一般认为早期系入球小动脉持续收缩所致,进入持续期则与肾小管反流、阻塞有关。 3.肾后性肾衰竭 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输尿管-肾盂连接部阻塞(狭窄、束带和异常血管)、先天性输尿管-膀胱阻塞、输尿管囊肿、结石、血块、后尿道瓣膜、尿道囊肿、尿道损伤和异物、尿道或尿道口狭窄。 慢性肾衰竭则可由高血压、尿路梗阻、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疾病等因素引起。另外,有毒物质也可以损害肾脏,这些有毒物质包括药物、毒物,尿沉淀结晶和对抗肾脏反应的抗体。 1、老年人慢性肾衰是在多种慢性肾脏病或尿路梗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较常见的病因是肾动脉硬化、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症和泌尿系结石,其次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尿道狭窄和肿瘤等。由于肾单位损害严重,逆转的可能性很小,常危及病人生命,故需要积极治疗。 2、小儿CRF较成人少见且病因也不相同。病因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5岁前以肾脏解剖结构异常,先天性畸形、肾发育不全或不发育、尿路梗阻、严重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为多见。5岁后则以获得性肾小球病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