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块
什么是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是乳腺肿瘤的主要症状,80%以上的肿块是患者自己偶然发现的,只有少部分是在查体时被医生发现的。临床上,越是不痛的乳房肿块,越应该予以重视。因为无痛性的乳房肿块恰巧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多种常见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如炎症、外伤、增生、瘤样病变和肿瘤等都可表现为乳腺肿块。临床分析的要点是鉴别乳腺肿块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 (一)病史 (1)现病史: 1)肿块出现的时间。 2)肿块是如何发现的。 3)肿块大小变化及增长快慢。 4)有无疼痛,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跳痛),与月经周期是否有关。 5)是否有乳头溢液,性质如何(浆液性、血性)。 6)有无畏寒、发热。 (2)既往史:有无结核史,有无外伤史。 (3)女性:月经史,生育史,哺乳史。 (4)家族史:有无乳腺癌家族史。 (二)体征 (1)乳腺 1)比较两侧乳房外形是否对称,有无增大缩小,有无局限性隆起。乳头有无抬高、内陷、溢液、糜烂。乳房皮肤有无红肿、浅静脉扩张、水肿、局部凹陷、橘皮样变、破溃。 2)触诊是否确有肿块:肿块的部位(4个象限、中央区及腋尾区)、大小(cm2)、数目、边界、表面性质、有无压痛、硬度、有无囊性感、活动性、与皮肤或胸大肌有无粘连。 (2)区域淋巴结:包括同侧及对侧腋下与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注意大小、数目、硬度、活动性、是否融合、与皮肤有无粘连、与深部组织有无固定。 (三)辅助检查 目的是确定有具体肿块和进一步明确肿块的性质。辅助检查的程序应是先做影像学检查(乳房x线摄片、B超),再做病理学检查(穿刺针吸、手术活检)。 1.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做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 2.影像学检查 (1)乳腺x线摄片(mammography):能确定有无具体肿块,并能发现不易扪出的较小肿块,可以显示肿块的形态、边缘情况、大小、密度,有无水肿、钙化点、血管阴影,还可以显示皮肤厚度、乳头改变、腋淋巴结情况等。恶性肿块常见的x线片表现为:多数是单发,肿块边缘不规则可呈毛刺状,密度高于周围腺体组织,肿块周围可有水肿的透亮带,常常有密集成簇的沙粒样钙化微粒,血管阴影可以增多、增粗,皮肤可以增厚或牵缩内陷,乳头可能回缩,可以显示腋淋巴结肿大。 (2)B超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乳房各层软组织的结构,肿块大小、单发或多发、形态、质地;边界、有无完整包膜、血流情况、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有无肿大。恶性肿块常见的声像表现为:单发实性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点状强回声的钙化点,伴有声影。有坏死液化时,肿块内可有液性暗区。肿块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后方回声多数呈衰减,周围常有晕征。肿块血流丰富,上方皮肤可能增厚或凹陷。腋下常有肿大的淋巴结。 3.乳腺导管造影或乳管镜检查有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者可采用。 4.病理学检查对有清楚扪及之乳腺肿块,临床诊断不能排除恶性时,即使乳腺x线片阴性亦应做病理学检查。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供选择: (1)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aspirat10ncytology,FNAC):方法简便,将吸出物涂片染色做细胞学检查,如发现有癌细胞可以明确诊断,对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可达80%一90%,但FNAC的阴性结果不能否定恶性的诊断,应做进一步检查。细针抽吸亦可穿刺囊肿,吸取内容物进行检查。 (2)空芯针吸取活检(needlecoreb10psy,NC8):用空芯针头抽吸柱状组织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取材较多,但创伤稍重。 (3)手术活检:切除或切取肿块,做冷冻切片检查进行病理学诊断及组织学分类。如不能确定性质时,应再等候石蜡切片结果,可据此确诊。 (四)确定诊断 (1)最重要的是明确乳腺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对有乳腺癌可疑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依序为先做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排除乳腺癌可能时再做病理学检查。 (2)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史长短、症状和肿块的性质,比较典型者,一般可以排除恶性,然后进行鉴别诊断思维,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不难确诊,但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等则需靠综合分析,常需穿刺和病理检查始能确诊。 (3)FNAC有时不能确诊,最终需切除或切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五)鉴别诊断 1.明确是否确有乳腺肿块。一些正常乳腺组织有腺样颗粒感,尤其在月经来潮前乳腺组织充血肿胀,患者常常误以为是乳腺肿块而就诊,应与病理性的乳腺肿块相区分。 2.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有无疼痛、单发还是多发以及肿块的物理检查所见,将以下各种情况纳入鉴别诊断程序: (1)青年女性的疼痛性乳腺肿块: 1)如果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症状明显,月经后消退,乳腺内肿块呈多发结节样,软,光滑,外上象限更明显,往往发生于双侧乳腺,可以有压痛,多为乳腺增生。 2)如果正值哺乳期,局部具有急性炎症症状,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常伴有畏寒、发热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多为急性乳腺炎,可伴有脓肿形成。 (2)青年女性的无痛性乳腺肿块: 1)以乳腺纤维腺瘤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或双侧存在。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质韧,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活动性大。 2)与妊娠、哺乳或断乳有关者。肿块为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光滑、有囊性感,细针抽吸有乳汁,多为乳腺积乳囊肿。 3)断乳后乳腺未完全恢复到妊娠前状态,部分乳腺可能仍保持泌乳状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腺内出现一个或几个肿块,光滑、较软、边界不清楚、活动,是为泌乳期乳腺复旧不全。 (3)30岁以上女性的疼痛性乳腺肿块: 1)45岁以下仍以乳腺增生较常见。 2)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于40岁以上,由于乳腺导管阻塞,导致管内脂性物质析出,刺激导管周围组织,引起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无菌性炎症。开始时局部可表现为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症状,以后转为慢性,常呈以乳晕边缘向周边扩展的楔形肿块,有压痛,可以使乳头内陷,肿块与上方皮肤可以粘连、凹陷或橘皮样变。后期可软化破溃、形成瘘管。 (4)30岁以上女性的无痛性乳腺肿块: 1)仍以乳腺增生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如上述。 2)30岁以上女性一侧乳房单发之无痛性肿块.首先应考虑是否为乳腺癌。肿块质硬、表面不平、边界不清、活动性差、可与周围组织或皮肤粘连,常伴有腋淋巴结肿大。 3)靠近乳晕部的小肿块,挤压后可引起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或浆液血性的溢液,多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但此病大多数不能扪及肿块。 4)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具有肥大下垂的乳房,外伤(钝挫伤)后出现的乳房内无痔性肿块,多为乳房脂肪坏死。肿块质较硬、边缘不清楚、活动性差、可与皮肤有粘连,早期皮肤可见淤斑。 5)40岁以下女性一侧乳房单发或多发结节,如有结核病史,应考虑到有乳腺结核的可能。肿块较早期时无痛、质硬,边界不清、可能有轻度压痛,以后可以与皮肤粘连.并因纤维化而使乳房变形,乳头凹陷。肿块亦可软化破溃形成窦道,流出含干酪样物的稀薄脓液,常伴有腋淋巴结肿大。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对扪诊时不清楚、不具体的可疑乳腺肿块,应嘱患者在下次月经过后1周左右再来检查一次,如仍为可疑乳腺肿块,应间隔3个月后再复查一次,必要时做乳腺x线摄片或B超检查,目的是不漏诊乳腺癌。 2.对30岁以上妇女一侧乳房出现的单发无痛性肿块应首先排除是乳腺癌,必须注意乳腺癌肿块的体征表现并不都是较典型的,需视患者的胖瘦、乳房的大小、乳腺组织的致密程度、肿块的大小、肿块在乳房内位置的深浅等而异。乳腺肿块患者有乳腺癌可疑新时,均应收住院做好手术准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便FNAC或冷冻切片检查诊断为恶性时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有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的患者都应做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很少数的乳腺癌可表现为乳头溢血,必要时进行乳腺导管造影或乳管镜检查。 【误诊原因】 1.乳腺肿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乳腺癌的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临床常遇到的情况是将乳腺癌误诊为乳腺增生,也有可能体检不仔细,漏诊较小、质地较软而位于肥大乳房深部的乳腺癌。较少遇到的情况是将浆细胞性乳腺炎、脂肪坏死、张力较高的囊肿误诊为乳腺癌。对30岁以上女性的乳腺肿块,尤其是一侧乳腺的单发肿块,在临床思维过程中必须始终不要离开是否是乳腺癌这条主线,并要警惕一些体征表现不典型的乳腺癌。和一些体征表现与乳腺癌有交叉的瘤样病变(如浆细胞性乳腺炎、脂肪坏死、积乳囊肿、乳腺结核等)。 2.正确的临床思维必须建立在掌握准确的和足够的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在临床思维过程中要熟悉与依靠乳腺的三大基本检查,即规范的乳腺物理检查,正确判断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和及时进行必要的FNAC。三者中任一检查有乳腺癌可疑时,均应及时进行活检。 3.有时病理检查不一定十分必要,但在肿块性质不确定情况下,思维应向有问题一方倾斜,定期复查,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一旦有可疑,当即做进一步检查。
预防预后:
多种常见的乳腺良、恶性病变,如炎症、外伤、增生、瘤样病变和肿瘤等都可表现为乳腺肿块。如乳腺增生,乳腺癌,乳腺炎症、乳腺结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