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样乳腺癌
什么是炎症样乳腺癌?
炎症样乳腺癌(Inflammatory Carcinoma of breas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临床类型,常呈弥漫性变硬变大,皮肤红、肿、热、痛和水肿明显。发病呈爆发性,十分近似急性炎症,因而又可称为癌性乳腺炎、乳腺炎样癌、急性乳腺癌。因炎症样变红的皮肤区带有丹毒样边缘,故又称为丹毒样癌。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上,炎症样乳腺癌的最初表现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乳内肿块,不过在短期内大部分的乳腺皮肤便变得水肿,硬而韧象橘皮。皮肤充血潮红象丹毒。有时呈红色或紫红色,即为典型的紫罗兰色,边界清楚。局部尚有热和触痛酷似急性炎症。上述的皮肤变化范围一般都较大,往往整个乳腺肿大,尤以乳腺下部变化为明显。此时因局部皮肤的肿胀硬韧而乳腺内的肿块往往触之不清,一般仅有1/3的病人可能触及乳内肿块。病变发展迅速,转移甚广,对侧乳腺不久即被侵及,病人常于1年内死亡。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炎症样乳腺癌的诊断要点为: (1)局部虽表现为红肿热痛,但无发冷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 (2)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 (3)早期皮肤呈典型的紫罗兰色,呈斑片状水肿,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毛孔粗大如橘皮样改变,红肿范围大于乳腺的1/3以上,消炎治疗1周后红肿不见消退。 (4)在红肿乳腺组织内有时能触及质地硬韧的肿块。 (5)同侧腋窝多能触及质地较硬的淋巴结。 (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病理切片能提供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由于病人常以整个乳腺的肿大、疼痛而入院,因此本病临床上应与乳腺的真正炎症,如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或乳腺丹毒相鉴别。此外,还应与晚期进行性乳腺癌、局部皮肤溃烂合并继发感染者相鉴别。对于炎症样乳腺癌的诊断,许多学者认为,单凭炎症样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而Stocks、Patterns(1976)等则认为,真皮淋巴管内癌细胞栓子的存在是诊断炎症癌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但是淋巴管内癌栓子的存在不是炎症样乳腺癌所特有。因此,作者认为诊断此癌应将临床表现和镜下所见结合起来考虑为宜。
疾病治疗:
治疗 炎症样乳腺癌的病程进展较快,预后亦差,对于本病究竟应如何治疗迄今意见亦不一致。Wang(1967)认为手术可能加速扩散并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被视为禁忌。因此,既往多采用姑息性治疗。Ellis复习少数手术治疗5年生存者的病理切片,均未见皮肤淋巴管受累,主张对这些病人可行手术治疗,并建议治疗前先行皮肤活检以检查有无皮肤淋巴管癌拴。近年有些学者采用综合治疗。Pollak报告7例根治术前、后放射治疗加噻替哌化疗,中位生存45.5月。Wisemem报道联合化疗2~3个疗程后(每1疗程:阿霉素50mg/㎡,环磷酰胺500mg/㎡,5-氟脲嘧啶500mg/㎡,间隔3周)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加BCG免疫治疗及上述化疗24月,使经绝前妇女无瘤生存期达23月。石松魁(1986)报告炎症样乳腺癌37例中27例行综合治疗,以手术组及去势加放疗加化疗组疗效较好。
预防预后:
一、发病率 据文献报道本病约占乳腺癌的1~2.4%。国内资料,石松魁等报道35例占同期乳腺癌3783例的0.9%。Hagensen(1971)报道本病可发生于12~83岁,平均49.5~52.7岁。而石松魁(1986)报道我国炎症样乳腺癌病人的年龄为28~60岁,中位数为40岁,伴妊娠者7例(18%),哺乳期9例(30%)。最常见于悬垂性乳腺的妇女,单侧多于双侧性。以青年妇女为多见,也偶发生于男性乳腺。 二、病理 炎症样乳腺癌并非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而仅为病人对其乳腺癌病变所表现出一种特殊反应。在病理上炎症样乳腺癌并无任何特殊性,但多数为分化很差的腺癌。在表皮下淋巴管中常见有癌细胞团的浸润,有时偶尔在表皮下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管的阻塞引起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加,而增高的组织张力又可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滞、充血,引起丹毒样改变。病变发展较快,一旦侵犯皮下淋巴管,易迅速扩散蔓延沿淋巴途径较早地发生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