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腹痛(中医)
什么是妊娠腹痛(中医)
?
妊娠腹痛,是指孕妇发生小腹部疼痛。时作时止而言。如不及时调治,往往会引起“胎动不安”,甚至下血坠胎,或“小产”。《金匮要略》称为胞阻,以血虚、寒凝为病机。《血证论·胎气》云:“孕妇少腹痛,仍分水分、血分两端。”水分证如小便不通。血分证则如本症者。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虚寒妊娠腹痛:妊娠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腹胀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弦或细弱。 血虚妊娠腹痛: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缓,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口干不欲多饮,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滑。 气虚妊娠腹痛;妊娠数月,小腹疼痛下坠,时作时止,甚则日发数十次,心慌气短,不耐劳作,稍劳腹痛即发,舌质淡,脉滑无力。 风寒妊娠腹痛:妊娠小腹冷痛,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口淡食少,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而滑或浮紧。 气滞妊娠腹痛:妊娠数月,小腹胀痛,胸闷胁胀或痛。性急易怒,时时嗳气,不欲饮食,苔薄白,脉弦滑。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虚寒 1,临床表现:妊娠数月,小腹胀痛,得热痛缓,形寒怯冷,自觉胎愈胀大,小胞如风扇。舌淡,脉弦滑。 2,病因病机: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子脏虑寒,寒凝腹痛。 3,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4,方剂: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加减。 药物:熟地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香附10g,川断10g,艾叶l0g。 方义: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安胎,艾叶温经散寒,川断补肾安胎,香附理气止痛。 加减:小腹痛甚者,加吴萸、肉桂温经散寒;兼气虚者加黄芪补气。 5,变通法:可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去丹皮、麦冬。 (二)血虚 1,临床表现:妊娠数月,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红,脉虚滑。 2,病因病机:血少则气不行,胞脉受阻,故致腹痛。 3。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4。方剂:腔艾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当归10g,生熟地各10g,白芍10g,川芎6g,阿胶10g(另烊冲),艾叶l0g,甘草6g。 方义:当归、阿胶、生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安胎,艾叶温暖胞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如有阴道出血者,加苎麻根、侧柏叶止血安胎。 5,变通法:兼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可用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药用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泽泻。若无显著寒、热表现,亦可用当归散(《金匮要略》),药用当归、白芍、川芎、白术、黄芩。 【评述】 妊娠腹痛,或见寒证,或见虚证,总以胞宫血脉不行为患。故用四物汤加减为主方,寒则加艾叶、吴萸、肉桂,虚则加阿肢、川断等。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两方。均用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四味,前者有茯苓、泽泻利湿,后者有黄芩安胎清热,临床可相机施用。 又,妊娠腹痛以小腹部为主,与妊娠胎气上逆、心腹胀痛不同。妊娠胎气上逆以血脉虚寒为患,心腹胀痛则为气火上逆,临床表现亦当有别。妊娠小腹痛、胎漏、胎动不蜜三者症状不同,缓急程度有别,但在病因、病机上均相一致,当互参之。
预防预后:
虚寒妊娠腹痛与风寒妊娠腹痛:均因寒凝血泣,阻痹胞脉所致。所不同者,前者寒由内生,多因素体阳虚,孕后胎系于肾,肾阳愈虚。阳虚生内寒,寒凝胞阻而致腹痛。后者寒从外乘,客干胞宫,胞络不通,故卒然而痛。其辨证要点为:虚寒腹痛,当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胜冷,腹胀纳差,苔白滑等症;风寒腹痛,必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寒邪侵袭之候。 血虚妊娠腹痛与气虚妊娠腹痛:均属“虚证”。血虚者,多因素体血亏,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更加不足,血少胞脉不荣则痛。气虚者,则因中气不足,气虚运行无力,血行迟滞,而致腹痛。前者因血少而气不行。后者固气虚而血流不畅。其辨证要点为:血虚者,腹痛缓缓;气虚者,腹痛下坠。临床兼证。前者常见血虚失养(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等症。而后者多兼中气不足(心慌气短,不耐劳作,舌淡,脉滑无力)等症。 气滞妊娠腹痛:属“实证”。肝为血海,孕后血聚养胎,肝血虚而肝气易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阻滞胞脉而引起腹痛。其辨证要点为:小腹胀痛,它与寒凝之冷痛,气虚之坠痛。血虚之绵绵作痛不难区别。其临床表现必兼腹胀胁痛,性急易怒,时时嗳气,脉弦等气郁不舒之象。 妊娠腹痛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晦脉阻滞所致。而引起胞脉阻痹的原固,以寒凝气滞为多。若腹痛剧烈,大汗淋漓,应立即施以急救。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