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痈
什么是脐痈?
脐痈是一种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因其绕脐而生,又称盘脐痈。其特点是病入脐孔出水、尿;初起脐微肿,渐大如瓜,溃后多可敛,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终成瘘而不易愈合或反复发作。相当于西医的脐部化脓性感染,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卵黄管残留征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一般无全身症状。 成脓期: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触痛较甚,伴有恶寒发热,口苦纳呆等全身症状。 溃后期: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夹有尿液,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状硬结,形成脐漏,可致久不收口。
疾病检查:
1.辨病思堆 (1)诊断依据 体征:初起时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触痛明显,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脐部红肿高突,灼热,触痛明显.脓肿成熟时,可自行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夹有尿液,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状硬结。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x线瘘管造影:可提示瘘管是否与膀胱或肠管相连,从而明确是否是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2)鉴别诊断;脐痈分单纯性脐部感染和脐部畸形继发感染两种,临证不仅要查局部肿痛,还必须结合现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情况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 2.辩证思维 (1)初期(湿热火毒):初起时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根盘大,触痛明显,或绕脐而生,一般无全身症状。 本期重点掌握的症状为脐部肿痛,逐渐明显;局部体征为脐部微痛微肿。皮色或红或白,渐渐肿大如瓜,触痛明显。 (2)成脓期(火毒炽盛):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触痛较甚,恶寒发热,口苦纳杲。 本期重点掌握的症状为脐部红肿热痛明显,恶寒发热;局部体征为脐部红肿高突,灼热,触痛明显,按之中软应指。 (3)溃破期(脾气虚弱):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均为本时期,溃后脓水稠厚无臭味者易敛,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或夹有尿液及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状硬结者,往往成为脐漏,而致久不收口。
疾病治疗:
1.内治 ①以清火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②病之初期注重清热利湿,促其早期消散;病之中期火毒炽盛,需注意清火解毒、透脓托毒;病之后期疮口久不收敛,属脾气虚弱,当益气健脾、扶正固本,注意养阴。 2.外治 初起宜消,溃后宜敛,对溃后脓液臭,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翻胬肉,久不收敛者,有溃膜成瘘之虑,应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1.湿热火毒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全身恶寒发热,纳呆口苦;舌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心热移于小肠,与湿邪相合,结肿成痈,故见局部红肿热痛;正气不虚。故肿势聚结;恶寒发热,纳呆口苦,舌苔薄黄,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则】清火利湿解毒。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处方】黄连10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黄10g,木通10g,黄柏10g,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生甘草10g。 2.脾气虚弱 【证候】溃后脓出臭秽,久不收口;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呆,便溏;舌苔薄,脉濡。 【辨证】溃后日久,气血两虚,故疮口难愈;脓出臭秽,为湿热所作;气虚则肢软乏力,血虚则面色萎黄;脾失健运,则见纳呆、便溏。 【治则】健脾益气。 【主方】 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山药15g,白扁豆10g。茯苓10g,黄精10g.金银花10g,生甘草10g。 病程观察 发病过程中,如脓成或溃脓不畅,加皂角刺10g,黄芪15g托毒排脓;热毒炽盛,加败酱草15g,大青叶30g清热解毒;脐周肿痒,加苦参10g,白鲜皮10g,滑石10g清热利湿。 预后转归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向愈,溃出脓液稠厚者,预后较好,可渐收口。溃后脓液臭,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翻胬肉,久不收敛者,有溃膜成瘘之虑,需手术治疗可痊愈。
预防预后:
病因病机分析 1.湿热火毒饮食不节,内伤情志,房劳过度等均可导致心经火毒、脾胃湿热,移热于小肠,结于脐中,使气血不通、血凝毒滞而成,因小肠分清泌浊,故其又多兼湿邪。 2.外伤染毒脐部湿疮出水.复因瘙痒染毒而引起。 3.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易于感受邪毒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