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由Parkinson(18l7)首报,一般发病年龄在中年以上,主要病变为黑质和纹状体,病情进展较慢,开始症状不明显,其后以震颤、僵直、运动减少为主的锥体外系综合征,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在40岁以上的人口中大约每250人就有1名帕金森病患者。在65岁以上的入口中,大约每100人就有1名患者。绝大多数病例的病因未明,称为帕金森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PD多于60岁以后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隐匿且进展缓慢,进行性加重。症状和体征:由六个核心症状组成,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一运动减少、屈曲体态、姿势反射障碍、冻结现象。本病不导致瘫痪或感觉麻木,晚期患者卧床不起系因重度肌强直及运动减少引起。深、浅反射亦无异常。 起病隐匿,约70%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呈规律性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运动,似“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加剧,随意动作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可逐渐扩展到同侧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下肢有震颤时,上肢震颤的幅度比下肢大。部分患者无震颤,尤其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肌强直(myotonia)PD的肌强直系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即伸肌和屈肌的张力同时增高,致被动伸屈其关节时呈均匀一致的阻抗而称为铅管样强直,如伴有震颤则其阻抗有断续的停顿感,称齿轮样强直。肌强直与锥体束受损时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不同,后者表现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明显,随后迅速减弱,如同打开水果刀的折刀样感觉(折刀样强直),常伴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吞咽肌及构音肌的强直致吞咽不利、流涎以及语音低沉单调。 运动迟缓表现多种动作的缓慢,随意运动减少,尤以开始时为甚,难以完成精细动作。面部表情肌少动,常面无表情、不眨眼、双眼凝视,形成“面具脸”(masked face)。由于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使起床、翻身、步行、变换方向等运动缓慢;四肢协调运动差,手指精细动作如系纽扣或穿、脱袜子或裤子、洗脸等都有困难;书写时字行不齐,越写越小,呈现“写字过小征”(micrographia)。 屈曲体态常从手臂开始,可扩展到整个躯体。患者头部前倾,躯干前屈驼背,手部姿势异常[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外展位(纹状手)],足明显内翻,拇趾背屈(纹状趾),运动减少(指运动幅度变小,尤其是重复运动)。主动运动缺乏表现为姿势动作减少,患者常静坐不动,尽管运动迟缓和运动减少的出现可晚于震颤,但它们是帕金森症最常见的表现。 姿势反射受损使患者容易跌倒,最终不能独自站立。姿势反射可通过牵拉试验检查,方法:告诉患者突然推他(她),他应当抵抗,可以迈一步以去获得平衡,用中等力度推,先向前推,再向后推。如果引起将要跌倒或患者迈出3—4步或以上,则是姿势反射严重受损。检查者应随时准备扶住患者,以防跌倒。姿势反射受损时,试图坐下时会跌坐在椅子上。行走时出现慌张步态.越走越快。 冻结现象(运动阻断)指暂时不能完成主动动作,特别是在完成有时间限制的活动时,如穿过旋转门、上电梯、过马路等时。双足似乎粘在地上,然后又突然松开,能继续行走,若冻结现象与姿势反射障碍同时出现则尤为危险,极易跌倒,因此帕金森病患者骨折发生率高。但患者有时能突然站起,并有短暂的运动自如,称为反常运动。 帕金森病患者多还有认知功能下降、人格改变及自主神经功能受累,表现为便秘、膀胱排空不充分、勃起困难、血压降低,皮脂溢常见,眉间反射(Myeron征)可见。常有向眼球上凝视不能和集合不能,向一侧凝视动作变慢。帕金森病的病程,从发病到坐轮椅是大约7.5年。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坚持严格的定义,诊断错误很少发生。 ①中老年发病,慢性进行性病程; ②四项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中至少具备两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 ③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④患者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直立性低血压、锥体束损害和肌萎缩等。PD临床诊断与死后病理证实符合率为75%~80%。在早期的患者,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凡是中年以后出现原因不明、逐渐出现的动作缓慢、表情淡漠、肌张力增高及行走时上肢的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者,则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辅助检查 1).生化检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出脑脊液HVA含量减少。 2).基因检测 采用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PCR、DNA序列分析等可能发现基因突变。 3).功能影像学检测采用PET或SPECT用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疾病早期可显示脑内DAT功能显著降低,D2型DA受体(D2R)活性在早期超敏,后期低敏,DA递质合成减少;对PD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监测病情进展有一定价值。 4).脑电图 部分患者脑电图见有异常,多呈弥散性波活动的广泛性轻至中度异常。 5).脑CT 颅脑CT除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外,无其他特征性改变。 6).脑脊液检查 在少数患者中可有轻微蛋白升高。 鉴别诊断 (1)生理性震颤 是身体某一部分具有大幅度的震颤,是8~12 Hz的频率,是肢体或躯体在保持某种姿势或活动时出现的震颤,震颤不随活动加剧而加重。 (2)特发性震颤 易与以震颤首发症状的帕金森病混淆。 (3)帕金森综合征 是一组在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和药物疗效治疗等方面既有许多不同之处,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临床综合征群。也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帕金森病颇为相似的疾病。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病(感染、外伤、药物)、遗传变性性帕金森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Lewy小体病、肝豆状核变性)、多系统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皮质基底神经节变性)。这些疾病与帕金森病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以下给出几种帕金森综合征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鉴别。 1)纹状体黑质变性(SND):是累及中枢神经多个系统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黑质为重,并累及豆状核、尾状核、下丘脑等多个部位。其临床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单纯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唯一表现,表现为运动不能和肌强直;混合型在单纯型基础上出现: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直立性低血压;②小脑功能障碍。包括肢体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步态、眼球震颤;③其他症状,包括锥体束征、腱反射增高,构音障碍。辅助检查中。头颅MRI的T2加权像上可显示SND病人双侧壳核低信号,黑质致密带宽度变窄。PET检查可发现SND病人尾状核18F-多巴的摄取只有正常组的56%,而原发性帕金森病对18F-多巴的摄取相对保持完好;SND病人纹状体局部葡萄糖代谢降低,原发性帕盒森病人纹状体的葡萄糟代谢正常;SND时大脑皮质尤其是额叶皮质葡萄糖代谢降低,有一定诊断价值。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时,混合型SND可凭借自主神经和小脑症状与之鉴别,单纯型SND与原发性帕金森病易发生混淆,鉴别两者的主要依据是SND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或疗效甚微。SND病人无明显静止性震颤,病程进展快,病程短,多数病人在症状出现后5~6年死亡。 2)进行性核上型麻痹(PSP):是神经变性疾病。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姿势不稳.最初表现为步态障碍,常伴有反复摔倒,多数向后跌倒;另一常见症状为构音障碍,为言语不清,吐字困难;有些病人有动作徐缓,初期为精细动作困难。以后逐渐累及其他动作,如翻身、起立等。体格检查有特征性的核上型凝视麻痹,多数出现于病后1-2年,核上型凝视麻痹早期表现为两眼意志性及追随性下视麻痹,上视受限,井逐渐进展成完全性垂直性麻痹,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两眼侧视逐新变缓,最终发展成两眼水平性凝视麻痹,两眼球处于中间位:PSP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躯干伸肌强直、全身肌强直,尤以颈肌及上部躯干肌更为明显,躯体屈曲困难,旋转运动有一定程度障碍。PET检查显示额叶、纹状体、丘脑糖代谢明显降低,以额叶最明显,纹状体代谢降低有助于与PD鉴别。PSP早期,尤其是在尚未出现眼球括动障碍耐极易误诊为PD,但PD起病症状不对称,常有明显的震颤,且左旋多巴治疗有明显、持续疗效。PSP起病症状对称。随后出现姿势不稳、反复跌倒,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是左旋多巴对PSP无效。 3)动脉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综合征:本病常在急性脑卒中或全身低氧血红蛋白后突然发病,也可在多次脑卒中后逐渐出现,病程呈阶梯状进展,起病症状多不对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运动障碍,患者起步极其困难。但在活动中,其行走近乎正常或为短小步伐,称为“磁性足反应”。与以步态障碍为主的PD鉴别时,有脑卒中史,CT、MRI显示脑梗死灶,尤其是位于基底节或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对左旋多巴无疗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拳击性脑病:与头部反复外伤有关,临床可表现有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病症状。病理上为脑部弥漫性损害,大脑皮质、海马、黑质、豆状核等结构都有病变。本病的谚断依据为头部外伤史,一般不困难。
疾病治疗:
帕金森病的治疗概要: 帕金森病通过药物治疗是PD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波动、异动症和精神症状等。手术可改善症状,但术后仍继续服药。康复治疗对改善PD症状有一定作用。也可通过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 帕金森病的详细治疗: 目前尚无中止本病进展的疗法,但已有多种药物可减轻症状。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由于需要长期治疗,故应对药物的耐药性、副作用以及应用递质替代疗法后,发生的受体功能改变现象认真考虑。疾病早期无需特殊治疗,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和体育锻炼,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需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是PD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无需特殊治疗,应鼓励患者多作主动运动,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需采用药物治疗,一般需终生服药。药物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并尽呵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又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病人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1).保护性治疗 保护性治疗的目的是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症状。原则上,PD-旦被诊断就应及早进行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上作为保护性治疗的药物主要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司米吉兰(丙炔苯丙胺),该药能阻止多巴胺降解,增加脑内多出胺含量,与多巴丝肼合用有肯定的协同作用,能延缓“开关”现象的出现及改善运动症状波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曾报道司来吉兰+维生素E(即DATATOP)治疗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可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常用量为每次2.5~5mg,每日2次,宜早、午服用。不良反应有疲倦、口干、恶心、失眠、多梦、幻觉等。胃溃疡者、精神病病人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1)合用。有研究表明辅酶Q10 1200mg/d有明确的延缓疾病运动功能恶化的作用。 (2)抗胆碱能药对震颤和强直有效,对运动迟缓疗效差,常用于震颤突出且年龄较轻的患者。常用药物: ①苯海索,每次1~2mg,每日 3次口服;②丙环定(开马君),5~1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 ③苯扎托品(苯甲托品),常用最2~4mg,每日 1~3次; ④比哌立登(安克痉),2~4mg,每日3次,每日用量可达加mg; ⑤东茛菪碱,0.2mg,每日3—4次; ⑥赛克立明,每日总量2.5—20mg,分3次服。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和小便困难,严重者有幻觉、妄想。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长期使用可影响记忆功能,老年病人慎用。 (3)金刚烷胺(amantadine) 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DA,减少DA再摄取,对PD所有症状如运动减少、强直和震颤等,均能减轻,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但疗效不如左旋多巴。可单独或与抗胆碱能药合用,适于治疗早期轻症患者。100mg口服,2次/d,不宜超过300mg/d。副作用有口渴、失眠、意识模糊、下肢水肿和心律失常等。剂量过大可致抽搐。美金刚(memantine)为金刚烷胺的衍生物,也可治疗PD。 (4)左旋多巴(L一Dopa)及复方左旋多巴左旋多巴是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或金指标,可改善PD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 多巴胺疗法最佳用药时机仍有争议,用药数年后出现药效波动可以特别严重和难以处理。尽可能推迟用药时间、应用小剂量、最后与DA.受体激动剂合用是明智的。为增强疗效和减少外周副作用,将L—Dopa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DC1)制成复方左旋多巴,用量较左旋多巴减少3/4。 复方左旋多巴常用:①标准剂。如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和左旋多巴加卡比多巴;常规选用此剂型治疗,开始时62.5mg(1/4片),2~3次/d,可视症状控制情况增至125mg,2~3次/d;最大不应超过250mg,3~4次/d;空腹用药效果好,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中性氨基酸影响左旋多巴在小肠吸收和阻碍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②控释剂。如左旋多巴加卡比多巴控释片优点是有效血药浓度较稳定,作用时间较长,有利于控制症状波动,可减少每日服药次数;缺点为生物利用度较低,起效缓慢,标准剂转换为控释剂时应相应增加每日剂量并提前服用;③水溶剂。为分散型左旋多巴、苄丝肼合剂,吸收迅速,起效快(约10分钟),作用维持时间与标准剂基本相同。适用于吞咽障碍、清晨运动不能、“开”期延迟、下午“关闭”状态。左旋多巴类药物在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应慎用。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增至最低有效维持量。 长期(5~12年)服用左旋多巴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波动、异动症和精神症状等。 ①症状波动(symptom fluctuation)包括两种形式:a.疗效减退(wearing一off)或剂末恶化(end of dose deterioration):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等;b.开关现象(on一offpheonmenon):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者,与服药时间、血药浓度无关,处理较困难,可试用DA受体激动剂或控释片可改善症状。 ②异动症又称运动障碍(dyskinesia),表现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可累及头面部、四肢和躯干,有时表现单调刻板的不自主动作或肌张力障碍。主要有三种形式:a.剂峰运动障碍(peak—dose dyskinesia):出现在血药浓度高峰期(用药1~2小时),与用药过量或DA受体超敏有关,减少左旋多巴单次剂量可缓解,晚期患者需加DA受体激动剂;b.双相运动障碍(biphasicdyskinesia):剂初和剂末均可出现,机制不清。可用分散型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DA受体激动剂。c.肌张力障碍(dystonia):表现足或小腿痛性痉挛,多发生于清晨服药前,可在睡前服用息宁控释片或长效DA受体激动剂控释片,或起床前服用分散型左旋多巴加苄丝肼。 ③精神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如生动梦境、抑郁、焦虑、错觉、幻觉、欣快、轻躁狂、精神错乱和意识模糊等。减少药物剂量仍无效时加用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clozapine)治疗,该药还有直接改善运动障碍的作用。 (5)DA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可与左旋多巴合用或在左旋多巴失效时应用。 常用药物:①培高利特(Pergolide)。一般有效剂量0.375~1.5mg/d,最大不超过2.0mg/d;②溴隐亭(bromocriptine)。开始0.625mg/d,每隔3~5日增加0.625mg,通常治疗剂量7.5—15mg/d,分3次服,副作用与左旋多巴类似,但错觉和幻觉常见,有精神病史患者禁用,近期心肌梗死、严重周围血管病和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等是相对禁忌证;③新型DA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pramipexole)0.125mg,3次/d,逐渐加量至0.5~1.0mg,3次/d和罗匹尼罗(mpinirole)0.25mg,3次/d,逐渐加量至2~4mg,3次/d,均不是麦角衍生物,用于早期或进展期帕金森病,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发生率低。 (6)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可阻止DA降解,增加脑内DA含量。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减少约l/4的左旋多巴用量,能延缓开关现象出现,可维持轻症患者。常用司来吉兰(selegiline)2.5—5mg,2次/d,宜早、午服用,傍晚服用可引起失眠。副作用有口干、恶心和体位性低血压等,胃溃疡患者慎用。该药与维生素E合用,被称为经典的DATATOP方案。 (7)儿茶酚一邻位一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通过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代谢,维持左旋多巴血浆浓度稳定,加速通过血脑屏障,增加脑内DA含量。与左旋多巴加苄丝肼合用可增强后者疗效,减少症状波动反应,单独使用无效。①托可朋(tolcapone),100~200mg口服,3次/d,副作用有腹泻、意识模糊、运动障碍和转氨酶升高等,应注意肝脏毒性;②恩他卡朋(entacapone),200mg口服,5次/d为宜。 (8)中药或针灸对PD治疗有一定的辅佐作用,需与西药合用,单用疗效不理想。 2.外科治疗 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或出现异动症的患者,不是对所有患者有效。手术可改善症状,但术后仍继续服药,故不能作为首选。 (1)脑立体定向手术:通过对丘脑脑外侧核或苍白球的立体定向手术,减轻对侧肢体的肌强直和震颤。应用MRI、CT影像学技术,以及电生理技术(微电制图技术进行重点定位)。 (2)细胞移植:自身肾上腺髓质细胞,尤其是异体胚胎中脑黑质细胞移植到患者的放状体,产生DA,纠正DA递质缺乏,改善PD症状。 (3)深部脑刺激术(DBS):利用低电压高频刺激丘脑腹中间核(Vim)、丘脑底核(STN)和苍白球(GB),抑制其神经元的活动。 3.康复治疗 对改善PD症状有一定作用。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走路及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可改善生活质量。晚期卧床者应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康复治疗包括语音及语调训练,面部肌肉的锻炼,手、四肢,及躯干的锻炼、松弛呼吸肌的锻炼等。 4.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 自体或胎儿肾上腺髓质或胎脑移植到纹状体治疗研究报告较多,但存在伦理问题且供体来源有限、远期疗效不肯定和免疫排斥等。酪氨酸羟化酶(TH)和神经营养因子(NT)转染及干细胞治疗都是在探索中的具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尚处在动物实验阶段,技术上还不成熟,还不能临床应用。
预防预后:
帕金森病病因概要: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与毒性暴露、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学,大多数原发性或继发性帕金森病为散发;发病机理与病理与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有关。 帕金森病详细解析: 病因与分类 (1)年龄老化:60岁以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减少更明显;减少至50%以上而致纹状体DA递质含量降低80%以上会出现症状。 (2)环境因素与毒性暴露:外在环境某些化学物质可选择性地破坏神经元而诱发PD,如甲基苯甲氢吡啶(MPTP)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黑质纹状体系统的神经毒性物质,抑制线性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使ATP生成减少,并促进自由基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多巴瞎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与MFTP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等。重金属铁、锰、铅等有关的工业环境暴露也被作为PD的危险因素。 (3)遗传因素:10%PD患者有家庭史,呈不完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遗传易感基因有:CYP2D6B;细胞色素P4502D6L型基因突变;谷胱甘肽转移酶u基因突变;少数家庭性P1)与γ-共核蛋白基因及Parkin基因突变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患性增加,并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缺陷、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免疫异常、细胞凋亡等机制才导致黑质DA能神经元大量变性。 遗传学 呈AD遗传,外显率不完全,可隔代遗传。大多数原发性或继发性帕金森病为散发,有家族史者仅占5—10%,有的患者的亲属患ALS和痉挛性截瘫。Kehrer(1930)报告30余例家族性患者,有些家系中可连续4—5代发病,有些则外显不全,外显率约为60%。突变基因的表现度亦不同,同一家系内患者间病情轻重不一。有少数报道呈AR或XR遗传,尚有认为是多基因德传,说明本病存住遗传异质性。起病年龄愈早,家族中患病率愈高。 发病机理 患者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一羟色胺减少致震颤。乙酰胆碱系统因失去多巴胺抑制系统的拮抗而相对兴奋,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抗乙酰胆碱药和多巴治疗有效支持以上观念。然而,多巴胺缺乏的机理不明。 不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严重变性,其他神经递质也有改变。黑质内甲硫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减少,P物质显著减少,额叶促生长素抑制素(somatoscatin)亦少。患者纹状体黑质的B型单胺氧化酶(MAO—B)浓度增高,大部分多巴胺被此酶降解,故MAO—B的选择性抑制剂左旋苯炔胺(L—deprenyl)有一定疗效。近发现甲基苯基四氢吡啶(1-methyl-4一phen—yl-1,2,3,6 tetrahydropyridine,MPTP)可损害黑质纹状体,制成很好的动物模型,提示本病可能存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病理 黑质缩小,色素减少。60%神经元内黑色素减少,尤其是蓝斑(1ocus ceruleus)。90%帕金森病的黑质和蓝斑神经元的脑浆中出现包涵体,称Lewy小体。迷走神经背核、网状结构神经核、大脑皮层,苍白球及交感神经节中亦有Lewy小体。包涵体出现提示病毒感染,但小体的超微结构并不表明为任何一种已知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