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眩晕
什么是脓耳眩晕?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先治,邪毒流审内耳引起的眩晕。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并发迷路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眩晕呈发作性,常因头位变动或触及患耳而发作,并随患耳病情加重而加重。发作时,感觉自身及外物旋转,恶心呕吐。如晕车晕船之状,喜闭目静卧,活动则更甚。不发作时。有不同程度的耳痛及听力下降。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耳道有臭秽黏脓或豆腐渣样物,鼓膜呈现不同形式的穿孔,鼓室内可见听骨损伤或肉芽组织增生;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瘘管实验阳性;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性眼震。 【鉴别诊断】 耳眩晕:发作性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类似脓耳眩晕。但无脓耳病史及表现,检查耳道及鼓膜基本正常。
疾病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首选手术疗法,包括有中耳乳突根治术、迷路瘘管修复术、迷路开放引流术,临床应酌情采用。药物与针灸治疗,对于缓减眩晕症状、促进病灶恢复有积极作用。 1.药物治疗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 证候:眩晕剧烈,恶心呕吐,耳痛,耳内流脓黄稠,耳鸣耳聋,伴发热头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本证以急性脓耳伴发剧烈眩晕及见肝胆热盛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处方 龙胆泻肝汤(《胜方槊解》)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证候:眩晕反复发作,耳内流脓日久,脓液腐臭,耳鸣耳聋,伴有倦怠乏力,胸闷泛恶.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本证以慢性脓耳伴发眩晕及见脾虚湿困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健脾燥湿,涤痰止眩。 处方:托里消毒敬(《外科正宗》)合半夏白术天麻散(《医学心悟》)加减。 (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 证候:眩晕时作,耳内流脓日九,脓液污秽味臭,或有豆腐渣样物,耳鸣耳聋,伴有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多梦,舌质淡红或红绛,脉细弱或细数。本证以慢性脓耳伴发眩晕及见肾精亏损脉症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处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或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偏于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偏于肾阳虚者,肾气丸加减;阴虚阳亢者,加石决明、生牡蛎以滋阴潜阳;邪毒甚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皂角剌以祛邪排毒。 2.针灸治疗 (1)体针 基本处方: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悬钟 方中百会穴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风弛、头维、太阳,疏调头部气机;悬钟乃髓之会穴,为止晕之要穴。全方共奏疏气机、清头目、止眩晕的功效。 加减运用:肝胆湿热者,加阴睦泉、行间以清热利湿;肝阳上亢,加太冲、太溪以平肝潜阳;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以健脾化痰;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太溪以培元固本。 操作方法: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太阳、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其他腧穴常规剌法,依虚补实泻操作。 (2)耳针:选肾、肝、内耳、神门、皮质下、交感等穴,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捻转,每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以上穴位。 (3)头针:取双侧颞后线(晕听区)针刺,每日1次.5—10次为l疗程。 3.其他治疗 (1)手术疗法:行中耳乳突根治术清理病灶,术中发现迷路瘘管依据病情行封闭修复;若属于化脓性迷路炎则行迷路开放引流术。 (2)理疗:术后超短波理疗,有助于病灶修复。
预防预后:
急性脓耳,由热毒炽盛,侵袭入里,扰乱清窍而致眩晕;慢性脓耳。由正气不足,邪毒久滞,邪蚀骨质,内攻清窍而致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 热毒炽盛,侵袭入里,热盛生风,风火相煽,扰乱清窍。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 脓耳日久,脾虚失运,湿浊内困,蒙蔽清窍。 3.肾精亏掼,邪蚀耳窍 脓耳日久,肾精亏损,邪毒蚀骨,内攻清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