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数种念珠菌引起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儿童,有的自婴儿发病后,长期潜伏至成人时再发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皮肤黏膜型 好发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在新生儿期肛周、臀部、外阴及腹股沟等尿布包裹区最易受损,其次为腋窝、颈前及下颌。以擦伤最常见,皮肤皱褶处可见皮肤潮红、糜烂,边界清楚,上有灰白色脱屑,周围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小水疱或脓疱。如患者有免疫缺陷,皮肤可呈肉芽肿改变。播散型可见全身性粟粒疹。黏膜受损以鹅口疮(thrush)最多见,在颊、齿龈、上下腭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强行剥削后可见鲜红色糜烂面,可有溢血。免疫功能低下时,黏膜病变由舌、颊黏膜蔓延至咽喉、气管和食管。2.内脏型(1)消化道念珠菌病(gastrointestinal candidiasis):最常见为念珠菌肠炎(candida enteritis),常伴低热,发生在腹泻基础上,大便为稀便、水样便或豆腐渣样便,多泡沫,有发酵气味,每日3次至十余次不等。严重者形成肠黏膜溃疡而出现便血。念珠菌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拒食、吞咽困难、流涎。年长儿诉胸骨下疼痛、烧灼感和吞咽痛。X线检查见食管狭窄,蠕动改变。食管镜检可见白色厚膜。(2)呼吸道念珠菌病(respiratory candidiasis):以念珠菌性肺炎(candida pneumonia)多见,由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具有对真菌侵袭的自然抵抗力,原发念珠菌性肺炎罕见,大多继发于婴幼儿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及血液病,亦可从口腔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的症状体征,常咳出无色胶冻样痰,有时带血丝,可闻及中小湿啰音,当病灶融合时可出现相应肺实变体征。X线表现与支气管肺炎相似。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3)泌尿道念珠菌病(urinary tract candidiasis):全身性念珠菌病患者常见肾内病灶,多为白念珠菌经血行播散所致,肾皮质和髓质均可见小脓肿。轻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肾功能改变。(4)播散性念珠菌病综合征和念珠菌菌血症(syndrome of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 and candidemia):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在原发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的基础上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全身状况恶化。念珠菌播散时往往侵犯多个器官,常见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肾小脓肿、脑膜炎、骨髓炎、眼炎和肺炎等。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较大且易发生栓塞;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病死率高。"
疾病检查:
"1.真菌检查 因念珠菌是常驻菌,从皮肤、黏膜、痰、粪等标本中查到孢子不能肯定其为致病菌,必须在显微镜下见到出芽的酵母菌与假菌丝,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念珠菌病的诊断。①病灶组织或假膜、渗液等标本显微镜检查,可见厚膜孢子及假菌丝,多次显微镜检查阳性有诊断意义;②标本真菌培养1周内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菌落数大于50%,有诊断意义。2.病理诊断 病理组织中发现真菌和相应病理改变即可确诊。3.眼底检查 念珠菌菌血症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上可见白色云雾状或棉球样病灶。"
疾病治疗:
念珠菌病的治疗概要: 首先应消除诱发因素,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须考虑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控制糖尿病和恶性肿瘤,调换静脉输液管等,当病人有免疫功能缺陷时,可应用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以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合理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念珠菌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①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通风、避免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的尘埃。②严格掌握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指针、剂量和疗程,尽可能避免这些药物的同时使用,对长期用药者必须定期检查有无真菌感染发生。③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护理和营养,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时可酌情予成分输血。④可予大剂量丙球及转移因子等加强支持治疗。⑤对病灶局限的患者可予外科手术治疗。 (二)病原治疗 1.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的治疗 全身用药:氟康唑:每天l50mg.每周1—2次,共3~4次;伊曲康唑:每日200mg,共7~l0天;如无肝脏病变可用酮康唑,每天200mg,共7~10天。 局部用药:口腔黏膜病变用20%龙胆紫液、制霉菌素溶液(每ml含20万u)或制霉菌素甘油悬液(每ml含5000~10 000u)涂擦,每日3~4次。皮肤病灶用制霉菌素软膏,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等霜剂外擦。 念珠菌阴道炎可用制霉菌素阴道栓,每栓古制霉菌素5万~10万u,每晚一粒,连用1一2周。氟康唑阴道栓每晚一粒,连用3~7天。 2.消化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氟康唑为首选,每天200~400mg;其次为伊曲康唑;每日200mg,共7~10天;如无肝脏病变可用酮康唑,每天200~400mg,共10~14天。也可用制霉菌素,成人每天200~400万u,分4次口服。连续一周。 3.肺念珠菌病的治疗 氟康唑为首选,每天200mg口服或静脉滴入;如病情严重伴发热或肺部病变广泛者,加至每天400mg,疗程10~15天。如为耐药菌株可改为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必要时应用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 4.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病原菌多为白念珠菌。治疗一般首选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或氟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重症病人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每日剂量0.3~1.0mg/kg,疗程4周;氟胞嘧啶,每天150一200mg/kg;氟康唑每天400—800mg;疗程一般为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后l周。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难治性感染病人,可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或伏立康唑静脉滴注后再改为口服,疗程4~8周或更长。 【预防】 ①积极治疗易诱发本病的原发病如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 ②合理应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需长期应用者应严密观察,警惕诱发本病。 ③皮肤皱褶部位应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涂激素类软膏或霜剂。
预防预后:
念珠菌病病因概要: 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等多种不同种类的念珠菌可引起人类感染,念珠菌可寄生于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使人接触受染。此外,尚有性接触传染、母婴传染、院内暴发性传染等。决定是否发病取决于菌体的致病性和宿主的抵抗力两方面。使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因素:屏障破坏、菌群失调、机体内环境变化和免疫功能不全。 念珠菌病易感人群: 免疫抑制病人,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为常见。 艾滋病病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T细胞介导免疫防御机制受损病人,偶尔也可发生于其他患者。 免疫正常的妇女,阴道念珠菌病常累及妇女。 使用抗生素后,接受抗癌化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 念珠菌病详细解析: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念珠菌可引起人类感染,包括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阴道和皮肤上,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致病,故有条件致病菌之称。念珠菌(candida)属于半知菌亚门一芽胞菌纲一隐球酵母目一隐球酵母科,其共同特征为细胞呈球形、椭圆形、圆筒形、长条形,有时为不规则形。除光滑念珠菌外,多数可形成假菌丝,少数可形成厚膜孢子及真菌丝。该菌属易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革兰染色阳性。健康小儿带菌率达5%~30%,这是念珠菌病内源获得性感染的根源。另外.有相当部分的念珠菌病为外源获得性。念珠菌可寄生于水果、奶制品等食品,使人接触受染。此外,尚有性接触传染、母婴传染、院内暴发性传染等。 决定是否发病取决于菌体的致病性和宿主的抵抗力两方面。使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因素:屏障破坏、菌群失调、机体内环境变化和免疫功能不全。念珠菌虽是人类呼吸、胃肠、泌尿生殖系统的常驻寄生真菌,但在健康宿主致病力极低,一旦机体防御力减弱,或致病菌的致病性增强,打破了致病菌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即可侵入组织而致病。念珠菌病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前者多属外源性,由于接触致病力强的白色念珠菌所致,可有(或无)诱发因素;后者属内源性。原发病灶常在口腔(如鹅口疮),感染可自口、咽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胃和小肠病变。深入组织的真菌可产生假菌丝,进一步穿透弥散,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导致血行播散。幼婴、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白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者和长期用广谱抗生素者为易感人群。念珠菌致病谱很广,从皮肤粘膜到内脏血液的广谱病变反映了念珠菌病在临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病理: 不同器官和发病阶段有不同的病理改变,粘膜病变以坏死组织、纤维素及大量菌丝和芽胞构成假膜,假膜脱落后形成灶性糜烂和出血性溃疡;内脏病变多呈肉芽肿改变;急性播散型病例显示灰白色的微小脓肿。病灶内可找到孢子及假菌丝,外围有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血管亦可受侵,呈急性或慢性血管炎改变,易破裂出血,有时可见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炎症反应轻微,仅见念珠菌和坏死组织形成的脓肿。 白念珠菌可侵犯皮肤、黏膜等浅表组织,也可经血行播散引起全身性病变,尤以心、肾、脑组织易受累,临床上分为播散型、黏膜型及皮肤型。 ①播散型念珠菌病:念珠菌自浅表病灶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引起支气管炎、肺炎、食管炎、肠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亦可引起败血症与心内膜炎。 ②黏膜型念珠菌病:常见于婴儿或虚弱的老年人,特别是在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以后,其表现有鹅口疮及口角炎。在口腔黏膜表面覆盖乳白色小片状薄膜,易剥脱,基底潮红,形成浅表溃疡。病变扩散至喉头、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类似的损害也可发生于直肠、阴道、子宫颈黏膜。 ③皮肤型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腹股淘、乳房下、肛门周围、指缝及甲沟等处。皮肤表皮糜烂,呈渗出性红斑,边缘有鳞屑性丘疹、水疱或小脓疮,也可有皮肤肉芽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