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
什么是新生儿发热?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发热(fever),腋温37.5~38℃称低热,38.1~39℃称中等度发热,39.1~41℃称高热.41℃以上称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可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环境温度高 新生儿在热环境下首先是皮肤血管扩张,以后开始出汗,汗珠先出现在前额,两侧鬓角,以后在胸部和大腿内侧,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致脱水,引起高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如环境温度增高过快,可使新生儿每分通气量减低或致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高热可导致死亡,存活者可致脑损伤。 2.新生儿脱水热 生后2~3天体温升高,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和尿少,经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或松开被包,多补充水分后,体温便可降至正常。 3.感染 各种感染使体温升高,除发热外,伴有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应低下,吃奶减少,哭声低弱,面色发灰等等,如为肺炎引起,有气急,发绀,呛奶和口吐泡沫等;如为脐部感染,可发现脐炎等体征,随原发感染疾病不同,有相应症状和体征改变,神经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等,除共有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外,相应临床表现参见相关内容。
疾病检查:
一、检查 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即为发热(fever),进一步应明确发热的原因,首先除外各种感染病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容易诊断。但首先应准确测量体温。 测量新生儿体温常用部位是肛门、腹部皮肤和腋下。通常将肛温视为深部体温,测肛温时温度探头插入深度为3cm。测肛温的缺点是偶可引起肠穿孔,这种情况极少见,如操作谨慎轻柔,完全可避免。测量皮肤温度的优点是能及早发现由于环境温度影响引起的体温过高,对新生儿的干扰很小;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弥补的方法是用双面胶将探头固定在皮肤上,上面覆盖反光片。腋温的优点是对新生儿干扰很小,受外界影响也小,兼有肛温和皮温的优点,因此,临床上通常以测腋温作为新生儿体温监护。腋温接近深部体温,一般情况下较肛温低,若机体受寒冷刺激,棕色脂肪分解增加,此时腋温偶可比肛温高。 测量体温的间隔时间需视新生儿体温是否稳定和所使用的方法而定。如用热敏电阻为探头的电子体温计,温度探头可固定在新生儿身体某一部位作为体温监护,随时可从数字屏幕上得知体温读数。如用间断测温法应注意勿过频。临床常用的水银柱玻璃体温计,价格低廉且较准确。用于新生儿应另外设计低温读数,可以测得低于35℃的低体温。 因环境温度高或喂养不当等非感染因素引起者,常有脱水和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有血液浓缩时,红细胞破坏增多,因此,胆红素浓度增高。感染引起,有感染性血象,如有败血症,血培养阳性。 常规作胸片、B超、心电图等检查,除外肺部感染,除外神经系统病变等。必要时做脑电图、CT等检查。 二、鉴别 1、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 发热由疾病引起还是环境因素引起有时很难区别。测定深部体温和周围体温之差如肛温-指(趾)温差,有助于区别。当环境温度过高时,新生儿周围血管扩张,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减少;由疾病引起的发热,周围血管收缩,肢体变冷,增加了肛温与周围体温差,如深部温度与周围温度差超过1、6℃,提示发热由疾病引起。 2、新生儿脱水热 应注意与围生期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颅内出血引起的发热区别。脱水热表现为发热、烦躁、哭闹、尿少、皮肤潮红;将患儿置于低温度环境中,补充水分后体温即可降至正常。
疾病治疗:
新生儿发热时,不要随便使用退热药,以免产生各种毒性反应。给新生儿退热既安全有效而又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 1、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2、让患儿卧床休息,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敞开包被或脱去过多的衣服,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 3、给患儿频频喂温开水或维C果汁,一晚250毫升。 4、用冰袋敷额头。 5、高烧你可以用酒精檫宝宝关节处、洗个温水澡,将患儿置于比体温低4℃~6℃的温水中浸浴5~10分钟,然后用大毛巾将全身擦干并轻轻按摩皮肤至发红为止;还可用32℃~34℃的温水,以大人手腕内侧皮肤不烫为宜,给患儿洗澡,重点擦洗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四肢,整个擦浴时间10~15分钟,直至患儿体温降到38℃便可等,这种物理降温法效果很好。 6、补充水分 脱水热时,应喂5%或10%的糖水,必要时可静脉补液。 7、慎用退热药 各种退热药如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引起虚脱,在新生儿期应慎用。
预防预后:
1.非感染性发热 在新生儿室内非感染引起的发热很常见。 (1)环境温度过高或衣着过多: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在热环境中,尤其在夏天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体温升高,生后2~3天因母乳不足,摄入水分较少,环境温度较高,可发生脱水热,冬季衣被捂盖过多,可引起捂热综合征而发生过高热。 (2)散热障碍:由于广泛性鱼鳞病,广泛性皮炎,无汗腺症或包盖太严过厚所致的散热障碍等,新生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可长期发热。 (3)疾病影响: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等)过敏。 2.感染性发热 新生儿发热更多的原因是新生儿感染,如产前感染,羊膜早破,不洁的阴道检查等,多于产后1~2天即出现发热,产后感染多发生在生后1周左右,常见肺炎,败血症,脐炎,脓疱疹或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