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炎
什么是脑蛛网膜炎?
脑蛛网膜炎系脑蛛网膜因浆液性炎症发生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引起对脑和脑神经的压迫和供血障碍的一种疾患。脑蛛网膜炎是常见的颅内非化脓性感染疾病,与颅内肿瘤发生率之比约1:10,好发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生率几乎相等,其主要病变是蛛网膜增厚与粘连,因此又称为局限性粘连性蛛网膜炎、浆液性脑膜炎、假性脑肿瘤和良性颅内高压症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亚急性起病者可有不同程度发热、全身不适、脑膜刺激征等,较快地逐渐转入慢性。也有慢性起病者。由于蛛网膜炎主要侵犯的部位是大脑半球凸面、视交叉和后颅窝,兹分述如下: 1.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国内报告北方多见。炎症病变常在大脑外侧裂周围。少数在大脑半球之间、胼胝体前上方或大脑表面其他部位。病灶炎症常不明显,最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头痛、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头痛属持续弥漫散钝痛,程度较轻,癫痫多为局限性发作。很少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症,即使存在也较轻微,此型较少发生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视乳头水肿,发展较慢,时好时坏,长达数月或数年。 2.视交叉部蛛网膜炎 是脑底部蛛网膜炎最常见的类型。验证主要侵犯视神经颅内段及交叉神经周围,形成致密或微细结缔组织网将其包围,视神经常显苍白、缺血、萎缩状态,与周围结构难以分离。在视交叉部形成压迫神经的蛛网膜囊肿者也不少见。患者常有鼻旁窦炎,少数有颅内窝骨折等头部的外伤病史。 常以慢性头痛为首发症状,伴有一眼缓慢进行性视力减退,数月后波及对侧,少数两侧同时减退,仅累及一侧视神经者较少。视力减退大多早期出现且发展较快,往往有反复,经抗炎等药物治疗后可好转,而在劳累、感冒、鼻旁窦炎发作、过量饮酒后又再发而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在1~2周内失明。由于粘连及损害视神经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视野改变呈现多样性和不典型性,其特点是早期出现中心暗点和旁中心暗点,约l/3病例可查到,一般须用视野计详细检查才能发现。约1/3病例出现偏盲,多数呈不规则性,其中以双颞偏盲较多见,鼻侧视野缩小次之,象限性或同侧性偏盲少见。视野呈不规则地向心性缩小也较常见,逐渐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炎性萎缩、视乳头水肿和充血以及一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另一侧视乳头水肿等改变,约l0%患者视力减退明显而视乳头仍正常。 较为广泛的脑底部蛛网膜炎尚可出现除视神经外的第I~Ⅵ对脑神经损害的症状,少数下丘脑受累者可有尿崩症、嗜睡症、肥胖、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3.颅内窝蛛网膜炎此区蛛网膜炎很常见,具统计约占所有蛛网膜炎的l/3,它与颅后窝肿瘤的比例约为1:7。颅后窝蛛网膜炎容易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按其病变发生的部位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线型在颅内窝中最常见。炎症粘连主要位于中孔、侧孔、枕大池和枕骨大孔区,最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和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患者早期头痛显著,继而出现呕吐和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有颈后疼痛、颈项强直等慢性枕骨大孔疝征。局限体征多不明显,但发病较快,病情较重,少有缓解,为脑蛛网膜炎中死亡率最高者。 (2)小脑凸面型病程较缓慢,一般为1一3年。蛛网膜炎所形成的囊肿可压迫小脑半球出现一侧小脑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但不如小脑肿瘤那样显著。 (3)桥小脑角型主要病变在脑干侧腹区,以一侧第V、Ⅶ、Ⅷ脑神经受累为主,少数可累及两侧,表现为患者耳鸣,听力及前庭功能低下,还有眩晕、角膜反射减弱、周围性面神经瘫等。有的并有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和眼震颤。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晚。当炎症粘连波及颈静脉孔时,则可有同侧第Ⅸ、X经及脑干损害征象,出现语言含糊、吞咽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软腭运动不良、心动过速等症状。此型病情发展较慢,症状可有较长期缓解,病程可长达数年。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各种类型的脑蛛网膜炎都有其病变主要部位独特的临床表现,但临床上有以下共同特点可作为诊断上的参考: 1.患者多有全身性或脑邻近结构感染的病史或颅脑外伤史;可有发热、感染、颅脑外伤、蛛网膜下隙出血或椎管内药物注射史;或全身、头部有感染病灶如结核、鼻旁窦炎、中耳乳突炎等;也可有脑瘤、多发性硬化等病的病史和症状。 2.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中有较长的症状缓解期或经抗炎等药物治疗好转,遇一定诱因如感冒、感染、疲劳等而再发加重,但部分患者属慢性起病。 3.神经症状因主要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的有: (1)后颅凹蛛网膜炎①背侧型。病变以枕大池为主。少数扩及两侧小脑半球。由于阻塞第四脑室出孔,以颅内压增加为主征,并可因慢性枕大孔疝而致枕颈疼痛、强直,少数有平衡障碍及共济失调,累及延髓时有延髓性麻痹。病情持续进展。脑脊液压力增高,多数蛋白及细胞数也增高;②腹侧型。以小脑桥脑角为主,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如眩晕、眼震、病侧耳鸣、耳聋、周围性面瘫、颜面疼痛及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病程多反复,颅内压增高较少或较晚发生,脑脊液细胞、蛋白轻度改变。 (2)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以头痛和局灶性癫痫发作为主,可有轻度偏瘫或失语。脑脊液多正常,压力不高,进展缓慢,病程较长。 (3)视交叉蛛网膜炎①额部及眶后疼痛;②视力障碍,可限于一侧或自一侧逐渐扩及对侧或双侧同时受累;③视野障碍,可为中心视野暗点,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或不规则的偏盲、象限性盲;④视乳头改变,可呈炎变、水肿、原发性或继发性萎缩,少数视乳头正常而视力严重减退;⑤累及丘脑下部时可有垂体功能异常,如嗜睡、轻度尿崩、性功能减退等。损害广泛时尚有嗅神经、三叉神经损害;⑥脑脊液压力在有明显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者可显著增高,早期压力可正常,细胞数常在50×l06/L以下,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定量可稍增高;⑦根据颅骨无改变,各种造影无移位或充盈缺损,CT无占位性病变等,可排除相应部位的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尚须排除视神经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后两者视力减退多迅速而严重,视野多呈向心性缩小,气脑造影视交叉池充盈良好,无垂体、下丘症状。 (4)颅骨线片在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可显示鞍背骨质吸收,脑回压迹增多等一般颅内高压征象,年轻患者可有颅缝分离。脑血管造影仅显示脑积水征或正常的血管影像。CT或MRI显示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局部囊肿形成者可有其特殊表现。 (5)可并发脊髓蛛网膜炎,出现脊髓症状。 鉴别诊断: 各种类型脑蛛网膜炎还需要与相应部位其他疾病做出鉴别诊断。 1.视交叉部蛛网膜炎与该区疾病鉴别 视神经炎和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力减退均迅速而严重,眼球常有压痛及转动痛,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垂体瘤和多数颅咽管瘤的视野及眼底改变比较典型,绝大多数有内分泌障碍且出现早而明显。咽颅管瘤儿童多见,多有鞍上钙化斑。鞍结节脑膜瘤长期表现视神经受压引起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视乳头原发性萎缩。鞍部X线片、颈动脉造影、CT及MRI均有其独特的改变。 2.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与该区脑肿瘤的鉴别 小脑蚓部或近中线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多见于儿童,病程进行性发展,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明显,早期出现小脑半球和蚓部损害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脑干受压迹象,呈现两侧锥体束征。 3.桥小脑角蛛网膜炎与该区脑肿瘤的鉴别 后者大多数为昕神经瘤,早期出现耳呜、听力下降、眩晕等第Ⅷ脑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颅骨平片见内听道破坏与扩大,脑脊液蛋白增高。脑血管造影、CT或MRI可确定诊断。
疾病治疗:
脑蛛网膜炎的治疗概要: 脑蛛网膜炎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应采用各种药物或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对小脑半球和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粘连和囊肿进行剥离和切除。)幕上开颅探查术大脑凸面蛛网膜炎经过长期综合治疗。术后继续前述非手术疗法。 脑蛛网膜炎的详细治疗: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早期或急性期病例应采用各种药物或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其目的在于控制蛛网膜的炎症、松解炎性粘连和降低颅内压力,并对原发感染病灶进行治疗。 (1)抗生素 对非特异性蛛网膜炎,抗生素不是特效的,但在治疗可能存在于颅内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隐性或显形细菌性感染,特别在蛛网膜炎活动期,可收到一定效果。如青霉素240万u,分3次肌内注射。有结核性病变或高度疑为结核者,可用链霉素和异烟胼等抗结核药物治疗。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对防治蛛网膜粘连和炎症有较好的效果,除其应有效果好,如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 1次/d,10次为1个疗程)椎管内注射对防止粘连扩散和促进炎症吸收效果更好。通常用地塞米松,首次为2mg(可逐渐增量至5mg),和脑脊液混合后缓慢注射,每周2~3次,l0次为1个疗程,地塞米松l0~15mg加入5%~l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1次/d,约2周后改为口服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并逐渐减量至第4~6周停药。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氯化钾。如经过1个疗程有效,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3)降低颅内压力轻度颅内压增高患者可口服50%甘油盐水或各种利尿药,较重的颅内压增高患者可使用复方甘油制剂或20%甘露醇静脉点滴以降低颅内压。重复腰椎穿刺,每次放出5-l0ml脑脊液也有降低颅内压力的作用。 (4)其他药物 血管扩张剂如烟酸、妥拉唑林、山莨若碱、地巴唑、曲克芦丁、藻酸双脂钠或活血化瘀中药等可扩张血管、改善脑组织血运和营养,有助于炎症吸收。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三磷酰苷、辅酶A等有改善神经营养的作用。视交叉部蛛网膜炎选用针灸、理疗等,症状可有一定改善。 (5)鞘内注射氧气疗法一次酌情注入10~15ml氧气,自小量开始,每注入5ml气体,即放出等量脑脊液,每5~7天1次。对早期病例可能有助于松解粘连、改善脑脊液循环。 2.手术治疗 (1)后颅窝探查术 对小脑半球和桥小脑角的蛛网膜粘连和囊肿进行剥离和切除,可收到一定效果。对中线型第四脑室中孔和小脑延髓池的粘连和囊肿可行剥离和切除,并使中孔开放。如第四脑室中孔保持通畅有困难,应行下蚓部切开,必要时吸除部分脑实质,以保证正中孔通畅。如枕大池广泛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及吸收。可先行枕肌下减压书,以后再考虑行脑室一腹腔引流术。 (2)视交叉部探查术适用于视交叉部蛛网膜炎视力减退和视野有缺损,经积极对症治疗不见好转甚至不断恶化时,可行粘连与囊肿的分离和切除。按常规垂体手术入路,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小心地分离视神经和视神经交叉部的蛛网膜粘连,切除绞窄性的纤维带和压迫性的蛛网膜囊肿,是视神经和视交叉部得到缓解,但不可强行分离,以免增加损害。一般有效率30%~40%,故术后仍应继续各种综合治疗。 (3)幕上开颅探查术大脑凸面蛛网膜炎经过长期综合治疗,症状不但无好转,相反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视力减退、有失明危险,可开颅分离粘连和切除囊肿,应用双侧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常可使颅内压力得到缓解,视力获得缓解或好转。 (4)对不典型的弥散性脑蛛网膜炎,出现较明显的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时,均可先行脑室一腹腔分离术,术后继续前述非手术疗法。
预防预后:
脑蛛网膜炎病因概要: 脑蛛网膜炎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感染,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颅内感染,脑部邻近的感染,全身感染,如感冒、败血症、风湿热等可引起蛛网膜的中毒性或反映性炎症;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也为脑蛛网膜炎的重要原因;某些鞘内注射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造影剂等;颅内原发病变。 脑蛛网膜炎详细解释: 一、病因 蛛网膜炎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常见原因如下: 1.感染 (1)颅内感染: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病因。 (2)脑部邻近的感染:局部感染灶与脑蛛网膜炎病变部位关系密切,如蝶窦、额窦的感染灶易导致视交叉部蛛网膜炎等,其中以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窦炎是较常见的原因。 (3)全身感染:感冒、败血症、风湿热等可引起蛛网膜的中毒性或反映性炎症,其中,感冒是较常见的原因。 2.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 也为脑蛛网膜炎的重要原因。 3.某些鞘内注射的药物 如磺胺类药物、造影剂、麻醉剂、抗生素和蛛网膜下隙出血均可能为致病原因。 4.颅内原发病变 如脑浅表部肿瘤、脱髓鞘疾病、脑血管硬化等均可并发局部蛛网膜炎。 二、病理 主要病变是局限或多发的蛛网膜及软膜的增厚和粘连,此外,部分脑组织、脑血管、室管膜和脉络丛等也有程度不等的炎症。 1.按炎症进展程度及组织学改变分类 (1)炎症型主要变化为小圆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蛛网膜内皮细胞胀大,有吞噬作用,有轻度纤维增殖,多见于急性期。 (2)纤维型以网状层的纤维增殖为主,偶有小圆细胞浸润,此型最常见,多见于亚急性期及早期病例。 (3)增殖型 以蛛网膜内皮细胞增殖为主,并有限增殖,蛛网膜细胞核染色深,甚至失去正常状态,多见于慢性期。 2.按肉眼观察的特点分类 (1)斑点型蛛网膜本身有显著增厚、浑浊,有白色斑点或花纹,蛛网膜未与邻近脑组织粘连,蛛网膜下隙仍通畅,次型较普遍存在。 (2)粘连型蛛网膜显示不规则的增厚,丧失其正常的透明度和光泽,且与邻近软脑膜、脑血管、脑组织、脑神经之间有条索状或片状粘连,粘连可弥散而广泛,也可局限一处,使蛛网膜下隙不通畅或闭塞,粘连的蛛网膜可有血管增生。 (3)囊肿型在粘连的基础上有时形成囊肿,内含清亮的脑脊液,有时呈黄绿色,囊腔有时瘢痕或条索纤维分成多数间隔.有时部分囊壁可渗出蛋白,使囊液渗透压增高而不断吸入水分,使囊肿增大,且易压迫邻近脑组织和脑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