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疮
什么是猫眼疮?
猫眼疮是一种急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因为本病皮损红斑约指甲大小,可融合成片,中心暗红或紫红,部分红斑中心消退,周边隆起如虹膜状,故中医有“猫眼疮”寒疮”“雁疮”“冷疮”等名称。本病特征是起病急骤、皮疹多形,常伴黏膜损害,重症型有严重的黏膜和内脏损害。相当于西医的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本病春秋季好发,女性多于男性,以10一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春秋季好发,多见于青年女性。皮疹常对称分布予面颈、耳郭及四肢远端,严重的累及全身皮肤及黏膜。皮疹呈多形性,开始为红斑,以后有红斑、丘疹、水疱、紫癜等损害。典型皮损红斑约指甲大小,可融合成片,中心紫红;部分中消退,周边隆起,如虹膜状。严重者红斑上出现大疱,黏膜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坏死。可伴不同程度瘙痒或疼痛。重症者可有发热、畏寒,关节疼痛,全身不适等。可引起眼部及内脏损害,并发肺炎、心肌炎、消化道出血等。
疾病检查:
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体征:皮疹呈多形性。典型皮损红斑约指甲大小,可融合成片,中心紫红;部分中心消退,周边隆起,如虹膜状。 实验室检查:重症可见血沉增快。白细胞总数增高,尿素氮增加,肝功能异常。 组织病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出现表皮下水疱,真皮水肿,毛纲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浸润。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玫瑰糠疹:红斑呈椭圆形,黄红色,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斑的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皮疹数目多,好发于躯干部和四肢近端,无黏膜损害,经过慢性。 ②体癣:皮疹圆形或环状,形态不规则,边缘有丘疹、水疱和鳞屑,经过慢性,鳞屑真菌检查阳性。 ③冻疮:多见于冬季。好发于肢体末端显露部位,黏膜无损害。浸润明显,自觉瘙痒,遇热尤甚。 ④药毒:药毒可有多形性红斑型,但有服用致敏药物史,停药后经适当处理即可消退,与季节无关,也无一定好发部位。 ⑤疱疹样皮炎:水疱群集,排列成环状,剧痒,经过慢性,无黏膜损害。病理改变为表皮下水疱,疱内容含有嗜酸性粒细胞,早期真皮乳头内有中性白细胞徼脓疡。 ⑥大疱性类天疱疮:好发于老年人.疱壁紧绷,不易破裂,有时为血疱.黏膜损害轻,反复发作,经过慢性。 ⑦寻常性天疱疮:疱壁薄,尼氏征阳性,疱易破裂,形成大片糜烂,病理变化为表皮内水疱,有棘层松解现象。 ⑧重症型多形红斑需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鉴别,后者表皮大片松解、萎缩、坏死,呈棕红色烫伤样外观,尼氏征阳性,表皮剥脱后形成大片鲜红色糜烂面,有严重的内脏损害,但早期也可出现典型的多形红斑样皮疹,使鉴别困难。目前有将该病列人多形红斑,作为重症型中另一类型。 2.辩证思维 (1)发病急骤,皮疹色鲜红,水疱明显,伴发热,咽痛者为湿热蕴结所致。 (2)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伴下肢沉重,小便清长者为寒湿瘀阻经络所致。
疾病治疗:
治则思维 1.内治 ①本病治疗早、中期应以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为主。②后期应注意养阴清热或健脾养阴。③重症者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2.外治据皮损情况选用洗剂、湿敷以及霜剂、软膏等. 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 【证候】发病急,皮损鲜红.中心水疱明显,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痛、便秘、尿黄,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辨证】湿热蕴阻于肌肤,故发病急,皮损鲜红,中心水疱明显;湿热上蒸.热伤津液则口干、咽痈;湿热中阻则发热;肠腑不运则便干;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犯于关节则关节痛;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主方】茵陈蒿汤合消风散加减。 【处方】茵胨15g,栀子9g,黄芩10g,大黄6g,荆芥10g,防风10g,胡麻10g,苦参6g,苍术10g,知母10g,当归9g,生地黄10g,蝉蜕6g,甘草3g。 2.寒湿阻络 【证候】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下肢沉重,关节痛,小便清长,舌淡,苔自。脉沉细或缓。 【辨证】寒湿凝结于肌肤,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皮疹暗红,遇寒加重;湿性重浊,寒湿凝结肢节,故下肢沉重,关节痛;寒为阴邪,津液无伤,水湿下渗,故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缓为寒湿阻络之象。 【治则】和营祛寒化湿加减。 【主方】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处方】桂枝9g,芍药10g,当归9g,干姜6g,细辛3g。木通9g,川芎9g,炙甘草3g。 病程观察 1.在湿热蕴结型猫眼疮中,风热偏盛加金银花10g,板蓝根15g;湿热偏盛加泽泻10g,防己10g;热盛者加黄芩10g,黄柏9g;瘙痒灼热甚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水疱重者加薏苡仁15g,土茯苓15g;面颊多者加川芎9g;四肢多者加桑枝10g。 2.在寒湿阻络型猫眼疮中,形寒肢冷者加附子10g,干姜12g,脉缓迟涩者加麻黄10g;兼风寒表证者加紫苏叶10g,蝉蜕9g,僵蚕10g;皮疹面颈部多者加白芷10g;上肢多者加姜黄10g,下肢多者加牛膝10g;兼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20g;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5g,薏苡仁15g。 3.寒冷型患者需注意保暖与防寒,避免下冷水、吹冷风等寒冷刺激。 4.对重症患者,若全身肌肤大疱糜烂、渗液,疮面暴露,应注意床单等用具消毒、更换,防止皮损继发感染。
预防预后:
清·吴谦《医宗金鉴》形象地描述本病:“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病因病机方面,《诸病源候论》认为是素体血虚者“重触风寒”所致,明代《疮疡经验全书》则认为本病是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而《医宗金鉴》综合前人所述,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故内则脾经久郁湿热,外则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肤而致病。 1.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辛辣。脾失健运,积湿生热.或因外感风热,湿热内扰脏腑,外侵于肌肤而致病,此乃脾家湿热所化。 2.风寒血瘀禀赋不耐,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寒凝血滞而发,肾阳虚掼。四肢失其温煦,则形寒肢冷,复值风寒外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内外交侵,肌肤失养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