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时除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外,尚出现胃腺体的减少、消失,胃黏膜变薄,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腹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等,但需注意的是这些症状轻重与胃炎的程度并无相关性,伴有恶性贫血者,可有舌炎和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体征多不明显,可有上腹部压痛。
疾病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检查: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胃镜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苍白色或灰白色,也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细而平坦,黏膜变薄可透见紫监色血管纹,有些部位因胃小凹上皮增生而显示颗粒状小结节;黏液湖缩小或干枯。病变可呈灶性或弥漫性分布。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活动时可出现中性粒细胞;胃腺体缩小、变短,数目减少,严重时可消失,黏膜变薄;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前者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形上皮所取代,分为小肠型完全肠化生、小肠型不完全肠化生、大肠型完全肠化生、大肠型不完全肠化生4型,后者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表现为核呈多形性变化、体积增大、核/浆比例增大、染色质增多、浓染、可见核分裂像。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均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室检查 1.幽门螺杆菌检查。 2.胃液分析 病变累及胃体者可出现胃酸分泌减少,严重时或伴有恶性贫血者可以无酸:胃窦部萎缩性胃炎一般不影响胃酸分泌,有时反而增多,但病变严重时因有大量G细胞破坏,胃泌素下降而致胃酸减少。 3.胃泌素检查 胃体部病变时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对胃泌素反馈抑制减弱而造成胃泌素升高,伴恶性贫血时更甚;胃窦胃炎时胃泌素可升高,但病变严重时胃泌素可降低。 4.自身抗体检测 在血清及胃液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以胃体胃炎为重。 5.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和维生素B12浓度测定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显示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肝、胆、胰腺等病变也可产生消化不良症状需与之鉴别,尤其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厌食、贫血、消瘦等表现时,不要仅满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应警惕其他病变,特别需要排除肿瘤。
疾病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适用于伴有胃粘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伴有胃癌家族史者。现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联合应用根除幽门螺杆菌。 2、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者,可给予抑酸抗酸、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及中药等。 3、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给予升清降浊,清热养阴,消积通瘀治法。
预防预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Hp引起慢性胃炎的机制包括:①产生的氨、毒素及酶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②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IL-8,诱发炎症反应;③通过抗原模拟或交叉抗原机制损伤胃上皮细胞;④Hp诱发的免疫反应不能有效清除Hp,从而使炎症慢性化。 (二)自身免疫 机体产生针对壁细胞和内因子的抗体,使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下降及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三)十二指肠胃反流 幽门扩约肌松弛等因素造成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液中的胆盐、溶血卵磷脂和胰酶损伤胃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和消化酶回渗入黏膜引起损伤。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化损伤 过热、高盐、粗糙、刺激性食物和服用NSAID等药物可长期损伤胃黏膜,造成炎症持续不愈。 (五)其他 年龄、遗传及慢性右心衰、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胃黏膜淤血、缺氧等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