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性贫血
什么是慢性病性贫血
?
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s)是指继发于慢性感染和炎症,以及系统性疾病的一组贫血。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依据 1,原发病病史和临床表现 具有上述病因的各种原发病和症状与体征。 2,血象 贫血程度不一,一般为轻度至中度贫血。大多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贫血,也可以是小细胞、低色素型或小细胞型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可见到多少不一的锯齿形细胞、盔形细胞、三角形细胞,慢性肝病和酒精中毒性肝病可出现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少。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引起的白细胞数高低因原发的感染而有不同,恶性肿瘤有关的贫血白细胞数可增高,肿瘤有骨髓转移时血片中可出现幼红细胞和晚幼粒细胞或中幼粒细胞。血小板数大多减低,但也可以正常。 3,骨髓象 一般多为正常,或呈低增生性,或红系造血低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低下。 4,其他实验室检查 因原发病不同而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变化,如尿液改变,肾功能、肝功能或内分泌功能不全等表现。慢性感染或炎症相关的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均减低,但骨髓贮存铁增加、铁粒幼细胞减少,血清铁蛋白增高。恶性肿瘤时血清铁蛋白增高。
预防预后: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 引起这种贫血的慢性感染和炎症较常见的有结核病、伤寒、慢性肺脓肿、慢性脓胸、慢性支气管扩张、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骨髓炎、慢性肝脓肿、慢性肾盂肾炎、某些慢性真菌或化脓性感染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疾病伴发的贫血也属此类。贫血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抑制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细胞因子释放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利用铁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良等复合因素与贫血的发生有关。 2,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坏死产生的毒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营养缺乏、出血、溶血、红细胞对铁的利用率减低等均为贫血发生的因素,无论骨髓中有无肿瘤转移。 3,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关的贫血 这种贫血的发生机制是红细胞无效性生成、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常发生慢性失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贫血的程度常与氮质血症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4,肝病性贫血 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或中毒性肝病等伴发的贫血。肝病性贫血发病常是多种因素的,如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合成、代谢、贮存功能严重受损,以及有毒物质抑制骨髓红细胞生成等因素均可引致贫血。 5,内分泌腺功能紊乱有关的贫血 多种内分泌激素对红细胞的生成具有调节作用,当缺乏这些激素时,常可伴发贫血。与贫血关系密切的主要有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