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
什么是颅内压增高
?
颅内压升高多由原发和继发颅内肿瘤所引起。当颅内压大于20mmHg时即为颅内压增高。各种病理因素作用可导致生理调节功能丧失、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液循环障碍及脑水肿,继而引起颅内压的增高。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速度和预后,将颅内压增高分为急性、慢性和良性,其主要临床特点为:
1.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特征。主要见于年长儿,婴幼儿表现不典型或不出现。剧烈头痛常见于颅内压突然增高或头位改变时,婴幼儿可出现呕吐、尖叫、前囟膨隆紧张,视乳头水肿可因起病急骤或前囟、颅缝未闭的代偿作用而不明显,可仅有眼底小动脉痉挛。年长儿还可出现复视或斜视。意识障碍:起初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之后迅速发展为嗜睡、躁动,严重者将出现昏迷。
2.面色苍灰
随着意识状况的改变,可出现面色青灰或苍白,为急性脑水肿的重要表现。
3.惊厥与肌张力改变可表现频繁的惊厥、肌张力增高、激惹后抽动,严重者可出现去大脑强直。当脑疝累及小脑时,则出现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可消失。
4.血压、脉搏和体温改变可出现代偿性血压增高、脉搏及心音增强。在婴幼儿、合并休克及脱水时血压可不升高。休克纠正或脑疝时则血压出现反常性升高。累及体温调节中枢则出现高热。
5.脑疝(brain herniat10n)形成颅内压增高进一步加重将导致脑疝形成,并导致脑干功能障碍。脑组织可因严重颅内压增高而通过大脑镰、小脑幕切迹或枕骨大孔突出到异常部位形成脑疝。
6.其他
因中脑、大脑角等处锥体束受压,可出现对侧或双侧肢体瘫痪、病理反射,深昏迷时可表现不出。另外,也可表现眼球突出,球结膜水肿、充血、视物模糊不清,头皮水肿等。
诊断检查:
颅内压增高症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从而改善预后,避免出现后遗症或死亡。
1.临床诊断
当出现头痛、呕吐明显、烦躁、精神萎靡、嗜睡、惊厥、尖叫面色苍灰或昏迷等症状时,应考虑颅内压增高,另外可表现血压偏高、婴儿前囟张力增高、呼吸节律改变、心率增快或减慢、肌张力增高、眼底小动脉痉挛或视乳头水肿等。
2.颅内压监测
通常仅用于颅脑外伤后的颅内压监测。通过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侧脑室穿刺脑脊液测压、硬脑膜下测压以及前囟测压等方式可以监测颅内压增高的情况。颅内压增高严重时,腰椎穿刺为禁忌证,如必须做,则应在术前、术中或术后静脉予以降颅压药物,并在术中控制脑脊液滴速,以免诱发脑疝。
3.辅助检查
当颅内压增高时,X线头颅平片可显示颅缝分离,头颅Cr或MRI为非损伤性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可靠手段并能明确具体病因。颅内压增高在影像学.上可表现大脑基底池消失、变薄,脑室呈裂缝样变窄或闭塞,脑沟变窄、闭塞、中线移位以及颞叶或小脑扁桃体疝形成等。在颅内压增高时,脑电图可出现弥漫性异常。
鉴别诊断:
表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的颅内压增高应与颅底及其他病变所致的瞳孔不对称相鉴别,后者可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颅底炎性渗出压迫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所致,瞳孔不等大持续时间久,且脑膜刺激征明显,降颅压效果不佳。另外,婴幼儿高渗性脱水也可有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惊厥等表现而缺乏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休克严重脱水等表现,但血浆渗透压和尿比重增高,血钠浓度>150mmol/L.应予以鉴别。
治疗:
疾病治疗:
治疗
1.脱水及糖皮质激索治疗为减轻脑水肿,可用脱水剂甘露醇。根据病情给予20%的甘露醇250 ml快建静脉点滴,每日2~4次;也可以125 ml静点。每日4~6次。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可有效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如地塞米松和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20~40 mg/d,分2次静脉注射;症状严重者可40~100 mg/d.分2~3次静脉注射。有溃疡病史及出血性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应审慎应用皮质类固醇药。一旦症状稳定、病情好转,则逐渐减量至停药.以免发现并发症。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还可给予高渗糖,如50%葡萄糖60 mI/次,每日2~4次静脉点滴。同时,严格限制液体输入量。
2,放射治疗脑转移瘤中,多发性转移占75%左右,对于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放疗的方案较单纯全脑放疗能够获得更佳的生存率。对于多发脑转移瘤.主要采用全脑放疗,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1.8~2 Gy/次,总剂量DT
45~50 Gy。张湘衡等的研究显示,与40~60 Gy组比较,放疗剂量>60 Gy组的3个月、6个月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105)。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大,放疔的毒副反应也明显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单纯增大放疗剂量并不一定能提高疗效。全脑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对脑转移病灶较小(直径
预防预后: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很多,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将其归为五个方面:脑体积及重量增加、脑血容量增加、脑脊液增多、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腔狭小。常见的病因包括:
1.颅内病变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2)缺氧缺血脑损害:缺氧缺血脑病。
(3)颅脑外伤。
(4)颅内肿瘤:如蛛网膜下腔囊肿、脉络丛乳头状瘤、神经胶质瘤、原发性神经外胚层瘤、松果体肿瘤等。
(5)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
(6)脑血管疾病:卒中,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脑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窦系统血栓等。
(7)惊厥持续状态。
(8)脑积水:颅内感染、出血后,阿一希(Arnold-Chiari)畸形,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颅内肿瘤等引起的脑积液循环梗阻或吸收不良。
(9)颅腔狭小:狭颅畸形,颅底凹陷症。
2.全身系统性疾病
(1)严重全身感染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2)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尿毒症,尿素循环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3)中毒与窒息:各类食物中毒,CO中毒,药物中毒,溺水等。
(4)充血性心力衰竭。
(5)急性低钠血症。
(6)瑞氏综合征。
3.原发性颅内压增高(id10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10n, IIH)
是指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不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脊液检查正常、大脑影像学检测无明显异常的综合征。药物因素(如维生索A中毒,激素撤药或治疗,口服避孕药或三环类药物)、系统性疾病[吉兰一巴雷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白血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维生素A或D缺乏]、感染(中耳炎,窦炎)等是引起原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