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缩瘢痕
什么是挛缩瘢痕?
挛缩瘢痕(contracture scar)常发生在关节部位,此类瘢痕牵拉周围组织造成挛缩,影响关节功能,引起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称为瘢痕挛缩畸形。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挛缩瘢痕的症状为瘢痕组织及周围皮肤组织呈挛缩或条索状,可引起瘢痕区域相应的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如病变周围的关节屈曲等。
疾病检查:
挛缩瘢痕的鉴别诊断: 表浅性瘢痕指皮肤浅表的瘢痕(surface scar),除表面粗糙,色素改变外,无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瘢痕将逐渐不明显。 萎缩性瘢痕(atrophic sear)是因较大面积的深度烧伤或慢性溃疡创面愈合后形成的一种不稳定性瘢痕组织,又称不稳定瘢痕。瘢痕组织很薄,表面平坦,外层仅覆盖一层萎缩的上皮细胞,易破,局部血循环差。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 是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殖,高于皮肤表面。 瘢痕疙瘩(keloid)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能力为特点的瘢痕。实质上是皮肤的一种纤维组织肿瘤。常向四周健全皮肤浸润性生长,呈蟹足样,故又名蟹足肿。
疾病治疗:
挛缩瘢痕的治疗概要: 挛缩瘢痕都应及时行皮肤移植术修复。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切除瘢痕、松解挛缩的软组织、修复创面和术后加强功能锻炼等。多数情况下创面均需补充皮肤。 挛缩瘢痕的详细治疗: 挛缩瘢痕的预防: (1)凡有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都应及时行皮肤移植术修复,以阻止创缘的向心性收缩,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 (2)遵循整形外科手术的操作原则,选择符合整形外科原则的手术切口,以“Z”字成形术即时改变跨功能区域的垂直方向切口,避免长的直线创口等。 (3)严格的无菌无创技术操作。分层缝合,张力留在皮下,小针细线减少组织损伤。同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尽量使瘢痕形成的最小。 挛缩瘢痕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切除瘢痕、松解挛缩的软组织、修复创面和术后加强功能锻炼等。 1.挛缩瘢痕的手术时机 (1)待瘢痕稳定,基底松动后进行。过早手术,解剖层次不清晰,易发生误伤,而且出血多。一般在伤愈后一年。在等待手术时机期间,应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并辅以按摩、理疗、体疗等,以阻止挛缩的进展,促进瘢痕的软化松动、防止关节的僵化。 (2)对于眼睑或口周等部位的挛缩瘢痕,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应尽早手术。 (3)对烧伤后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瘢痕挛缩,为避免出现继发畸形,可早期施行手术,尤其是儿童时期。 2.切除挛缩瘢痕、松解挛缩 这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 挛缩瘢痕的操作要点: (1)四肢部位宜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可减少出血,使手术野清晰,加快手术进度。 (2)切开与挛缩瘢痕纵轴相垂直的切口,在瘢痕和正常组织间进行逐段,钝性分离松解,保持挛缩的紧张状态,以利手术操作,直至挛缩完全解除。有时还需行肌腱延长、关节囊切开、关节韧带切除等辅助性手术,才能达到彻底的松解。松解中可顺势施加适当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牵拉,强求关节复位,以免发生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撕裂伤。 (3)复位、固定:挛缩瘢痕复位后的关节如不稳定,小关节可穿入克氏针做2~3周的短期制动;较大关节,则需术后用石膏绷带制动。确实无法复位者,可行术后牵引,或关节成形或融合术。 (4)挛缩瘢痕应以彻底松解为原则,如面积过大或供皮区受限时,可在充分松解挛缩的前提下部分切除瘢痕组织。对于瘢痕皮肤,如为美容目的和面积不大时可全部切除,否则,可部分或全部予以保留,以免增加供区瘢痕,得不偿失。瘢痕张力消失后,瘢痕皮肤质地可改善。 (5)位于关节两侧的创缘,如不在侧中线上,需切成曲线或锯齿状切口。 3.修复挛缩瘢痕创面 (1)蹼状挛缩瘢痕者,可利用“Z”字成形术或多个“Z”字成形术、五瓣成形术等充分利用瘢痕两侧的相对松弛的皮肤,松解挛缩,修复创面。 (2)多数情况下创面均需补充皮肤。一般用中厚皮片移植术,如所用皮片面积甚大而皮源严重不足时,可选用较浅表的萎缩瘢痕为供皮区。 (3)如瘢痕切除后的创面缺损有肌腱、骨或关节外露。或后期尚需行有关肌腱、神经或关节等较为复杂的手术者,需采用皮瓣或皮管修复。
预防预后:
挛缩瘢痕的病因多为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创面,经肉芽组织增生、创缘的向心性收缩而愈合后形成的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