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什么是痢疾?
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或内伤饮食,积滞肠腑,肠道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黏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西医学中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相当于本病。某些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溃疡性结肠炎等,若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辨急慢 轻重急性痢疾,发病急骤,症状典型,多见于夏秋之季,病程在2个月以内;慢性痢疾,病缓而久,反复发作,病程在2个月以上。轻者下痢脓血兼见粪质;重者但见下痢脓血,不见粪质;或下痢次数减少,却见腹胀皮急如鼓,呕吐频繁,烦躁,口渴食少,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脉实滑有力;或下痢,噤口不能食,或到口即吐。与水难饮,精神萎靡,兼见呃逆;或下痢黏稠脓血,烦渴转筋,或见面红润,后如涂朱,脉数疾大;或下痢脓血不止,神萎恶寒,手足厥逆,身冷白汗,气促息微,脉或沉细迟,或微细欲绝,或反浮。 2.辨虚实寒热 实证者多为急痢、暴痢,患者多年轻且形休壮实,腹痛胀满坚硬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痛势暂时减轻,里急的特点为急迫欲便,不及登嘲即便,后重的表现为肛门坠重,便后减轻,未几复作。虚证者多为慢痢、久痢,患者多年高体弱,腹痛喜按,痛势绵绵,便后痛势反见明显,里急的特点为登圊不甚急迫,或久坐而无便,后重的特点为肛门坠胀,便后不减,甚者反加重。 寒证者下痢赤白而清稀或下痢纯白滑脱,无热臭,面白形寒,或下痢紫黯而稀淡,或下痢色黄而浅淡不甚臭,腹痛拘急或腹痛隐隐喜温,里急后重较轻。热证者下痢脓血,或纯鲜红血,粘稠腥臭或下痢门脓,或痢下色黑焦、浓厚,或痢下色黄而深、秽臭,或痢下赤白相兼如鱼脑,黏稠难下,腹痛窘迫。口渴喜冷饮,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明显,或见发热,甚则高热不退。 3.辨痢色 痢下白冻或白多赤少者,多为湿重于热,邪在气分,其病轻浅;若纯白清稀,或如胶冻如鼻涕者,为寒湿伤于气分;白而滑脱者属虚寒;白而有脓者为热;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多为热重于湿,热伤血分,其病较深;若痢下纯鲜血者,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痢下赤白相杂,多为湿热央滞;痢下色黄而深,其气秽臭者为热;色黄而浅,不甚臭秽者为寒;痢下紫黑色、暗褐色者为血瘀;痢下色紫黯而便质清稀为阳虚;痢下焦黑,浓厚大臭者为火;痢下五色相杂为湿热疫毒。
疾病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按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脓血黏冻。 2.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s.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6.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7.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均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而发病,主病位在肠,且均好发于夏秋季节,但有所不同。痢疾为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而泄泻为排便次数多,粪便稀溏如水样,一般无里急后重。泄泻多与腹痛肠鸣并见,泻后痛可减;而痢疾腹痛多与里急后重并见,痢后痛不减。 2.肠风痢疾可见纯红血便须与肠风之下血鉴别。一般痢疾下血多伴腹痛,里急后重;而肠风下血色鲜红,血出如线或点滴不已,无腹痛、里急后重感。但肠风下血日久,可有便后重坠感,应防恶变。 3.暑温痢疾热毒炽盛证候与暑温的暑热动风、暑入心营表现相似,须加以鉴别。一般由痢疾而发的高热神昏,痉厥抽搐,起病急,发展快,能迅速出现内闭外脱。可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取粘液做便常规、便培养,或做肛拭子镜检,必要时腰穿检查脑脊液可明确诊断。
疾病治疗:
痢疾的病因概要: 在急性期,祛邪为主,宜通,以祛除肠中之毒邪,并审其兼夹邪气之不同,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湿者燥之。湿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化湿,调气和血导滞;寒湿证治宜温中散寒燥湿,调气和血导滞解毒;热毒炽盛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降。慢性期祛邪与扶正兼顾,宜补宜涩,攻补兼施。同时治疗时须注意,急性期忌用收涩止痢之品;慢性期忌用攻伐之品,调和气血一法在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皆可应用,痢下赤多者重用凉血活血药,痢下白多者重用理气行气药。 痢疾的详细解释: 应急措施 1.对起病急,高热不退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 2.腹痛脓血,便次频繁者,用双黄连粉针3~6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 2次。 3.热重神昏舌绛者,在静脉滴注清丌灵同时给予安宫牛黄丸1粒口服,或用局方至宝丹1粒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采用鼻饲方法。 4.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唇淡脉微,为阳证转阴,内闭外脱的危候,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反复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后,改为5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 2次,并加用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5.药物灌肠 下利难止,或发热不退者,以白头翁汤煎液取浓汁,保留灌肠,每次100ml,以直达病所,清热止痢。 6.针灸 体针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针法以平补平泻,对于虚证者可加灸。耳针取小肠、大肠、神门、内分泌、交感等,浅刺激。 7.刮痧 凡见抽搐、昏迷者,除按前述相应处理外,还可取其前胸、后背、双肘窝、双胴窝等部位进行刮痧.以宣营卫,泄疫毒。 分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症舌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肛门灼热,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疫毒之邪夹湿热或暑湿之邪侵犯肠道,滞于肠中,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凝滞,肠腑脂膜和血络受损,故大便赤白脓血;气机阻滞不通则腹痛.里急后重;湿热蕴结下注,则肛门灼热,排便次数多,并发热;舌、脉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理气行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芍药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大黄、芍药、当归、肉桂、槟榔、木香、炙甘草。 方中黄芩、黄连苫寒清热燥湿为君药;辅以大黄清热通便导滞;佐以芍药、当归、肉桂和营卫活血治脓血,且芍药能止下痢,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导滞,除后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湿,调和气血之功。 (2)加减:热偏重者,见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丹皮、马齿苋、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和营;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化湿和中;表热者,加荆芥、薄荷、葛根、连翘以清表热。 (3)临证参考:本证有表证必先解表或表里双解,可用葛根芩连汤。本证有无表证.关键在于是否有浮脉,有浮脉必有表证。 2.热毒炽盛证 症舌脉: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气味腐臭,或恶心呕吐,噤口不食,或下痢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则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病机分析:染上极为毒烈的疫毒之邪,毒邪蕴聚肠中,不得外泄.化热化火,热毒炽盛与肠中气血相搏结,气血凝滞,脂膜和血络受损故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气味腐臭;疫毒之邪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气上逆见恶心呕吐,噤口不能食;热毒炽盛化火,陷入营血则下痢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病情进一步发展,热毒之邪迅速传变,热盛风动,疫毒内闭,正不胜邪而出现厥脱,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则昏迷;舌、脉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方中重用白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主药;黄连、黄柏、秦皮均为苦寒之品,且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四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之功。 (2)加减:本证尚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马齿苋、丹皮、赤芍、白芍,以增强其清热解毒凉血之功;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以荡涤疫毒之邪;高热神昏者,加羚羊角、水牛角;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血解毒;痉厥抽搐者,加石决明,重用钩藤以镇肝息风;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细弱者,急服参附汤,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3)临证参考:本证来势急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昏迷、惊厥等症状常出现在下痢之前,此为疫毒内闭,宜急用大承气汤灌肠以荡涤肠腑,使疫毒之邪从下排出,之后再用白头翁汤加生大黄、马齿苋、白芍以保留灌肠。对于出现的各种危急变证,应采用综合措施抢救,可参照本节应急措施部分。 3.寒湿困脾证 症舌脉:腹痛,下痢赤白黏冻,伴头身困重,脘痞纳少,口黏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分析:疫毒之邪夹寒湿之邪滞于肠中,伤于气分,阻遏脾阳而成本证,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黏冻;寒湿困脾,脾阳不振,清阳小升则头身困重;健运失司则脘痞纳少;寒湿中阻则口黏不渴;舌苔、脉象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导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胃苓汤加减。药用苍术、厚朴、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 本方由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而成。苍术燥湿运脾,厚朴燥湿除满,行气导滞,二药合用燥湿运脾之力增强;白术配苍术健脾燥湿,陈皮合厚朴行气化滞,茯苓、猪苓、泽泻淡渗水湿,茯苓又可助白术、陈皮以加强健脾和中之功效,肉桂既可化膀胱之气,又可暖中宫,散寒湿;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偏寒者,加砂仁、吴茱萸、草豆蔻以温中散寒;湿重者,加藿香、半夏;若见寒湿化热之势。加洒黄连以清热燥湿;兼外湿者,加羌活、防风。 (3)临证参考:本证临床不多见。菪在暑天感受寒湿而痢者,改用纯阳正气丸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寒热错杂者,用《伤寒论》中诸泻心汤治疗。 4.脾阳亏虚证 症舌脉:病久迁延不已,下痢白黏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时作,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弱。 病机分析:下痢日久,耗伤阳气,脾阳受损,疫毒之余邪滞于肠中,迁延不已,故大便呈白黏冻状,排便不畅;脾阳亏虚,肠络失于温养,故腹冷痛时作;脾阳虚,不能温四末,故畏寒肢冷;舌、脉均为虚寒之征。 治法:温补脾阳,涩肠固脱。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真人养脏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当归、白芍、木香、诃子、炙甘草。 方中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补中为主药;辅以辛温热的肉桂、肉豆蔻温阳暖脾土;佐以当归、白芍养阴和血.脾虚气滞故又佐以木香醒脾气,调肠道气机,并少佐诃子以涩肠止泻;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2)加减: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实;若仍有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加山楂、槟榔以导滞除积。 (3)临证参考:本证以阳气虚为主要表现,故晕在恢复阳气,同时脾阳虚损及肾阳,脾肾阳虚可见阴盛格阳症状,病情危重,变化快,应予注意和重视。 5.正虚邪恋证 症舌脉:下痢时发时止,发作时大便赤白黏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病机分析:痢疾误治失治,病根不除,则正虚邪恋,饮食不当,起居不慎,或外邪、思虑、郁怒等诱因而发病,故下痢时发时止;疫毒之余邪未尽,滞于肠中,故发作时大便赤白黏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脾气不足故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脉均为正气虚之征。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连理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干姜、黄连、茯苓、炙甘草。 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健脾益中为君药;臣以白术燥湿健睥补虚。助人参健脾益气补中;千姜温中健脾,茯苓淡渗利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除肠中湿热余邪,共为佐药;甘草健脾益中,调诸药为使药。 (2)加减: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莪术、蒲黄等;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仁以温化寒湿;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南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睥丸;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热燥湿。 (3)临证参考:治疗时应注意清理余邪,不可峻补,以防恋邪而复发。 五、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葛根芩连微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用于细菌性痢疾腹泻、身热烦躁者。 (2)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菌痢、肠炎。 (3)乌梅九:每次2丸,每日2~3次,空腹温扦水送下。用于久痢久泻。 (4)加味香连丸: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腹痛下坠。 (5)枳实导滞丸:每次6~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痢疾里急后重。 (6)香连丸:每次3~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7)清开灵注射液:本品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400ml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用于本病高热。 (8)生脉注射液:用生脉注射液50ml加25%葡萄糖注射液50ml静脉注射,每10分钟1次,连续用药,待血压正常后,改为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直至血压稳定。用于本病厥脱、休克。 2.单验方 (1)湿热痢 ①独头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 ②黄连15g,乌梅20g,共研细未,每次服6g,每6小时1次。 (2)赤白痢 ①乌梅烘干研粉,每次吞服3~6g,每日3次。 ②鲜大蓟1把,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2g。取水1碗。煎至半碗,每日早晚服2次。 (3)痢下酱色,时作时止鸦胆子去皮去壳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个疗程。 (4)急性痢疾 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5g,马齿苋20g。水煎取汁200ml,候温,保留灌肠,每次100ml,每日 2次,连用7天。 (5)各种痢疾独头蒜捣烂取汁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7天。 (6)治痢而滑脱不禁赤百脂30g,炮姜10g,水煎服。 3.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湿热痢 ①大黄30g,川黄连、木香各20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食醋拌和调成厚泥状,纳入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②诸葛行军散:姜粉1.5g,硝石1g,牛黄15g,雄黄25g,硼砂15g。冰片15g,人工麝香15g,珍珠15g,共研为细末,装瓷瓶内,每次用药末0.6g,纳入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 (2)寒湿痢 ①吴茱萸、胡椒各10g,共研为细未,醋调成膏,敷神阙穴、涌泉穴(双),每日换药1次。 ②胡椒、绿豆、巴豆仁各2g。共研为细末,用熟大枣肉凋成膏,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③巴豆去壳3粒,绿豆7粒,胡椒10粒,红枣2枚(去核)。诸药混合,捣融如膏,用时取膏1/2,分贴于神阙穴和脾俞穴,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1换,2~3次即愈。 (3)虚寒痢鲜鲫鱼1条,胡椒16粒,共捣如泥,贴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4)正虚邪恋痢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各200g,干姜100g,煅龙骨100g,乳香、没药各15g,肉豆蔻50g。诸药共研细末,熬膏贴脐。 4.针灸和拔罐 (1)针灸 ①湿热痢 取合谷、上巨虚、天枢、内庭等穴,均用泻法。 ②热毒炽盛 取灭枢、足三里、曲池等穴。抽搐不止者,加人中、太冲、阳陵泉;高热神昏者,加水沟、委中;厥脱加关元。天枢、足三里、曲池均施凉泻法,委中以三棱针刺血,关元隔盐灸,人中、太冲、阳陵泉均用泻法。 ③寒湿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等穴。合谷、天枢、上巨虚均用泻法,中脘、阴陵泉平补甲泻,气海补法,并加灸。 ④正虚邪恋痢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脾俞、胃俞、神阙等穴。合谷、灭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关元、脾俞、胃俞用补法,并加灸,神阙穴隔盐灸。 (2)拔罐 ①火罐 取大肠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架火法将罐扣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 ②刺血拔罐 取大椎、脾俞、肝俞;大肠俞、胃俞;灭枢、中脘、关元等组穴。以上3组穴,每日取1组。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不锈钢三棱针对所选的一组穴位刺入皮肤2~3cm深,以出血为宜,然后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扣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转归与预后】 急性痢疾,经及时治疗,一般在2周左右转向痊愈,预后良好。但惟对热毒炽盛证须高度重视,本证若抢救不力或延误救治,或平素正气亏虚而疫毒强盛,则毒邪可直入心营,或热动肝风,出现厥脱之证。急性痢疾若误治失治亦可转为慢性痢疾,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治疗不易。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把好“病从口入”关,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切断传染途径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饮水、食物、粪便的管理.灭苍蝇滋生场所,灭蟑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吃水果生蔬菜前要洗烫,不随地大小便。 2.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病人,对轻型不典型的病人和带菌者要及早发现,进行隔离和彻底治疗。对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及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便培养。 3.在流行地区及易发季节,经常嚼食大蒜、马齿苋等,可预防本病。
预防预后:
一、病因 1.原发病因 夏秋之季,天之暑热之气下迫.地之湿气上蒸,暑湿热交互蒸迫,滋养酿生出疫毒秽浊之邪,经口侵入机体,疫毒与秽浊之物内蕴于肠中,与气血相搏,伤及肠腑脂膜及血络,而成痢疾。 2.诱发因素常因误进已为之污染的腐败变质的不洁食物,或饮用为疫毒之邪所污染的饮水,或感触疫毒之邪而发病。 二、病机 1.发病 痢疾具有传染性,多于一地区流行,易相传染,发病较急。若疫毒内客不除,留连体内,迁延不愈,可反复发作。 2.病位 主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并可涉及肝肾。 3.病性 急性期多实证.慢性期多本虚标实证。 4.病势 湿性黏滞、重浊、趋下,因而病势易于向下、向里,先入肠胃,久则损伤脾胃、肝肾。 5.病机转化 痢疾的病机转化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感染毒邪的轻重。急性期若人体正气允盛,又暴感疫毒之邪,正邪交争,而成热毒炽盛,若救治不及时,则有热陷心营、热动肝风、内闭外脱等逆传之证。若疫毒之邪夹暑湿,或素体阳盛,则多成湿热蕴结证;若疫毒之邪夹外在寒湿,或素体阳虚,则多成寒湿困脾证。急性痢疾若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转为慢性痢疾,此时因失治、误治,治不彻底,正气受伤,邪气留恋,或素体质弱,正气亏虚,虽经正确系统治疗,仍不能彻底祛邪外出形成正虚邪恋,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久痢不愈,伤及脾肾,肾气不固则可致下痢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