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中医)
什么是急性腹泻(中医)
?
腹泻,中医文献多称为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溏薄称为泄,大便如水样称为泻者。急性腹泻以外感风寒、湿、暑、热(火)诸邪和内伤饮食为主要病因,以急性发作、病势急迫、病程短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为特征,在临床上,主要与痢疾、霍乱进行区别。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为主症,与泄泻大便稀薄无脓血、肛门无后重感不同。两者虽同有腹痛,痢疾泻后腹痛不减,泄...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寒湿(风寒) 临床表现:腹泻急性发作,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痞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白,脉浮。 (二)湿热(暑湿) 临床表现:腹泻急性发作,泻下急迫,大便稀薄,或泻下不爽,大便黏稠,粪便黄褐,气味秽臭,量多次频。肛门灼热但无后重感,腹痛,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数。 (三)伤食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大便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脘痞腹胀,不思纳食。暖腐酸臭。舌苔腻,脉滑。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寒湿(风寒)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剂:藿香正气散(《局方》)加减。 药物:藿香10g,苏叶l0g,厚朴6g,苍术10g,陈皮6g,茯苓10~15g,煨木香3~6g,甘草3~6g,车前子10g(包)。 方义:藿香、苏叶芳香化湿、解表祛风,苍术、厚朴苦温燥湿,木香、陈皮理气止痛,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而止泻,甘草和中。 加减: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加荆芥穗、防风、白芷,解表祛风。呕吐恶心、胸闷脘痞,加姜半夏、生姜、白蔻仁,和髓止呕,化湿醒脾。腹痛肠鸣者。加炮姜炭、砂仁、草豆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尿少、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白术、猪苓,利小便可以实大便, 变通法:若无表证表现,可用胃苓汤(《丹溪心法》)。该方用平胃散(《局方》)燥湿健脾。五苓散(《伤寒论》)通阳利水渗湿,是治疗寒湿腹泻常用方。 (二)湿热(暑湿)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葛根10g,黄芩10g,黄连10g,白芍10~15g,木香3~6g,金银花15g,大豆黄卷10~15g,陈皮6~tog,甘草6~10g。 方义:葛根清热解肌、升清止渴,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银花清热解毒,大豆黄卷退热化湿,木香、陈皮理气。 加减:夹有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均炒炭用,消食导滞。见发热头痛口渴,加连翘、薄荷,清热祛风。见腹胀脘闷,苔腻湿重者,加苍术、厚朴,苦温燥湿。 变通法:若暑湿入侵,表里同病,发热、头重、烦渴、泄泻、尿少,脉数,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味,即香薷、藿香、厚朴、扁豆、银花、连翘、六一散、车前子、陈皮等,祛暑利湿止泻。 (三)伤食 治法;消食导滞。 方剂;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莱菔于10g,神曲10g,焦山楂10g,谷麦芽各10g,陈皮6~10g。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6g。 方义:莱菔子、神曲、山植、谷麦芽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腹痛肠鸣者,加木香、砂仁理气止痛。 变通法:若食滞较重而化热,脘腹胀痛,泻而不爽,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即大黄、黄连、黄芩。枳实、神陆、白术、茯苓、泽泻等,清热导滞,攻下消积,为通因通用之法。 【医家经验】 (一)郗嚣龄治疗伪胰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分清利浊法是本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伪膜性肠炎可发生于不同的原发病,呈现不同证候,但均有清浊不分、暴注下迫的标证,大便呈水蛋花样、急迫量多。分清利浊选用药物,如猪苓、泽泻、车前于、冲天草,茯苓、滑石,石韦、瞿麦、萹蓄,苡米、通草、木通等,适用于实热新病、体质强壮者,使清归小肠、浊归大肠,导邪外出。毒热炽盛时,可重用苦寒清搏解毒,如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黄芩、黄连、地丁、栀于等。素体阴虚、产后术后气阴两虚,则权衡胡伤与湿毒热邪之轻重,酌用清利与养阴之剂。养阴如玄参、麦冬、鲜生地、石斛、花粉、鳖甲、西洋参等。若脾虚有湿,用健脾化湿、清利分化。知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猪苓、泽泻、陈皮等。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畏寒蜷卧,腹胀肢肿,泄泻无数,肛门外翻,脉微欲绝,则用温中止泻、回阳救逆,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编委会,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3~18) (二)隋吉东等治伪膜性肠炎经验 伪膜性肠炎是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炎症,见于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之后,为医源性疾病。见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大便排出斑片状伪膜。因较长时间或过用抗生素,损伤正气,脾气虚弱,生湿化热,湿热蕴于大肠引起,当健脾补气为主以治本,兼用清热化湿治其标。不可用芩、莲,苦参等大苦大寒药,以免进一步伤脾。 用健脾保膜汤,药用人参l0g(另煎兑),黄芪30g。炒白术20g,茯苓30g,车前子20g,赤石脂40g,白芍l5g,砂仁10g,莲子肉20g,防风10g,煨诃子10g,龙胆草6g,葛根30g,陈皮10g,甘草15g。腹痛重加香附,腹胀加枳壳、厚朴,发热高加柴胡。水煎3次混匀,分3次于食前服,7天为1个疗程。[隋吉东,等,伪膜性肠炎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杂志+1999,40(1):29~30]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配内关、足三里。 方法;常规刺法,用泻法或强刺激,得气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3~4次。 疗程:每日1~2次,7~l0次为1疗程。适于湿热者。 (二)灸法 取穴;天枢、气海、神阙。 方法:用隔姜受法,每次每穴5~7壮。 疗程:每日 1~2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寒湿者。 【评述】 一般应用中药、针灸治疗有较好疗效,在出现全身严重症状,如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时,尚需配合西医支持疗法如输液、纠正酸碱平衡等。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腹泻如不及时合理处治,日久可迁延至慢性,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及其他肠病。而呈久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认真处理与合理治疗急性腹泻,是顶防慢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防预后:
急性腹泻以寒湿、湿热、伤食居多,本症相当于急性肠炎(细菌、病毒感染)、消化不良、局限性肠炎急性期等的腹泻。 (一)寒湿(风寒) 病因病机:寒湿或风寒外侵,袭于肠胃,或伤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升降失司,发生急性腹泻。 (二)湿热(暑湿) 病因病机:湿热或暑湿外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 (三)伤食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宿食积滞,停滞肠胃,传化失司,引起腹泻腹痛、粪便臭如败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