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
什么是臁疮
?
臁疮,指下肢臁骨(胫骨)内外侧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又称裤口疮、裙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大争》)。多见于久立、久行之人,为下肢静脉曲张(筋瘤)等的继发病症。发生于足三阴经处称为内臁。足三阳经处称为外臁。一般而言,外臁属湿热者易治,内臁属阴虚火旺者难疗。红肿烯痛者易治,黑黯漫肿者难疗。 初起小腿肿胀,色素沉着,下肢沉重,局部静脉显露曲张;继而呈局部皮肤瘀血、溃烂,逐渐腐蚀成较深在的皮肤溃疡。其...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侯 湿热下注臁疮:初起局部红肿,疼痛,继而溃破,浸淫瘙痒,脓水淋漓,后期疮口边缘硬而隆起,久不愈合。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湿盛臁疮:疮口肉色灰白,脓水淋漓而清稀,朝宽暮肿,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头晕口干。舌质淡,苔白,脉缓, 血瘀气滞臁疮:局部皮肤颤色紫暗,青筋显露,溃烂浸淫。刺痛,下肢沉重麻木,行走时更甚,舌质紫,苔薄,脉弦涩。 肝肾阴虚臁疮:局部不痛或微痛:颜色暗红,伴有低热,或午后发热,不思饮食,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脉数。 鉴别分析 湿热下注膝疮与脾虚湿盛嘛疮;湿热下注臁疮,多因外受水湿浸淫。入里郁而化热,湿热侵入阳明经脉,阳明多气多血,气血受湿热熏蒸,则皮肉溃烂而成臁疮。脾虚湿盛臁疮,则多因劳力过度伤及中气,或久经站立,过负重物,使脾气受损,湿邪留滞,肌肤失养而成臁疮。两者辨证要点为:湿热下注所致者,局部热赤肿烂,痒甚,苔黄腻,脉滑数;脾虚湿盛而致者。局部肉色灰白,脓水清稀,苔薄白,脉缓。前者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佐以槟榔等;后者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合二妙丸。 血瘀气滞臁疮与肝肾阴虚臁疮: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两者共同点为病程长,局部颜色发暗,但其病因及症状有明显区别。血瘀气滞臁疮,乃由气滞血瘀,外受水湿浸淫,或蚊虫叮咬,局部溃破,或撞损皮肤,络脉阻滞,以致下肢臁骨处溃烂滋水;肝肾阴虚臁疮,多罹患于热病之后,或房劳过度损耗肾精,致下肢肌肉渐渐剥损,加之阴火下流而成。鉴别要点为:血瘀气滞者,下肢青筋暴露,胀痛明显,舌紫脉涩;肝肾阴虚者,伴低热,消瘦,舌质嫩红,脉细数,前者治宜活血理气,方用木瓜槟榔散;后者涪宜滋阴降火,方用六味地黄丸。 臁疮有内外之分。大凡外臁届足三阳经。多属湿热疾患,治之较易;内臁属足三阴经,多属阴虚火旺而致,治之较难。若以疮色言,红肿焮痛者易治,黑黯漫肿者难疗。治外侧多用清渗之剂,治内侧多用滋补之剂。一清一补,迥然有别。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湿热下注 1,临床表现:初起局部红肿疼痛,继而溃破、瘙痒,渗出黄水淋漓,疮面腐黯。可伴发热、烦渴,尿黄便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毒邪下侵,经脉气血不畅,肌肤不荣,致成局部溃疡。 3,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4,方剂:三妙丸(《医学正传》)合五神汤(《外科真诠》)加减。 药物:苍术l0g,黄柏10g,牛膝10~15g,薏苡仁15~30g,银花15g,地丁草15g,车前子10g(包),赤芍10~15g,丹皮6~10g。 方义:苍术苦温燥湿,黄柏清热利湿,牛膝引药下行,苡仁、车前子淡渗利湿,银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丹皮凉血和营。 加减:湿甚者可加萆薜、地肤子、茯苓利湿,热重者可加连翘、土茯苓清热。 5,变通法;若局部红肿热痛甚者,可用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合三妙丸,药用银花、连翘、丹应、黄连、黄柏、苍术,苡仁、牛膝等,清热解毒利湿。 (二)寒湿凝滞 1,临床表现:下胜肿胀发凉,疮面肉色灰白,脓水淋漓而清稀,久而不敛。肢体倦息,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腻,脉沉迟。 2,病因病机:病程日久,气血不足,寒湿凝滞经脉,致成局部溃疡久而不敛者。 3,治法;温散寒湿,益气养血。 4,方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药物:防己10g,黄芪15g,桂枝l0g,白术10~15g,茯苓10g,泽泻10g,白芍15g,木瓜10g,当归15g。 方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桂枝、白芍和血通络,白术、防已、茯苓、泽泻利湿祛邪,木瓜舒箭和络。 加减:若局部渗出较多,兼见湿热者,可加苍术、黄柏、牛膝、苡仁等,清热利湿。 5,变通法:可用桂枝加当归汤(《中医外科学》)加黄芪、防己、苡仁、白术等,亦益气和血、通络利湿之剂。 (三)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病程日久,局部皮肤颜色紫黯,青筋暴露,疮面溃烂浸淫刺痛,下肢麻木沉重,行走时更甚。舌质黯紫或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久病瘀血阻滞,络脉不和,肌肤无血以荣而致。 3,治法:活血理气,通络祛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术瓜槟榔散(《疮痔全书》)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6~10g,当归15g,赤芍10g,生地10~15g,木瓜10g,槟榔10g,苏叶10g,陈皮6g。 方义: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当归、生地和血通络,术瓜舒筋通络,槟榔导湿下行,苏叶、陈皮理气。 加减:兼见湿热,疮面浸淫渗出者,加苍术、黄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 5,变通法: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合三妙丸(《医学正传》),益气活血、清热利湿。 (四)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下破内侧疮面黯红或黑腐,皮内下陷,脓水清稀,局部不痛或微痛或麻木。伴有低热,乏力,口干。舌红,脉数。 2,病因病机:病程日久,肝肾阴伤,精血虚亏,湿热久恋。虚业内生。 3,治法:滋阴降火,清热利湿。 4,方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合四妙丸(经验方)加减。 药物:知母10g,黄柏6~10g,生熟地10g,丹皮10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5g,泽泻15g,牛膝10~15g,苍术10g,苡仁15g。 方义:知母、黄柏、丹皮清热降火,苍术、茯苓、苡仁、泽泻利湿燥湿,山萸肉、山药、熟地滋养肝肾。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兼见湿热而局部脓水不断者,加土茯苓,赤小豆利湿清热。若局部麻木,肢体酸胀,加木瓜,白芍和血舒筋。 5,变通法:可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 【医家经验】 奚九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经验 本病由于瘀血生湿,湿郁化热,热甚生风而局部静脉炎呈游走性,湿热损络则致局部溃疡。风湿热胶结不解,加之病久正虚,导致本病缠绵难愈。对于疼痛性溃疡者。溃疡疼痛剧烈,疮面有于黑坏死,可能为系统性血管炎,应予鉴别清楚,其病机认为是血热夹毒致瘀,其辨病及辨证均不同,治疗方法亦异,不可混同,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l,急性期:为湿热风等邪盛阶段,病变呈进行性,疮面溃疡扩展,分泌物多、湿烂,疮周水疱、湿疹,溃疡周围充血,红肿灼热,游走性静脉炎发作,局部按之有条索、硬块、疼痛。湿热炽盛,兼夹风邪为患,正气尚未虚,治疗以祛邪为先,清热利湿祛风。清热解毒,不忌苦寒,以遏制病势。药用茵陈、苦参、黄芩,栀于、紫草、益母草、马齿苋、半枝莲等药,择宜而用。疮面腐物较多,疮面处理宜拨毒去腐,清除腐烂组织,常用自制捞底膏外敷,疮周涂搽抗真菌药膏等制剂。有久病缠绵不愈而邪气仍盛者,仍按急性期论治。 2,好转缓解期:疮面溃疡尚未愈合,但疮周红肿疼痛减退,游走性静脉炎稳定,肢体瘀血症状逐渐趋向好转,为邪退生新、正虚瘀留阶段。湿热虽减而未去。正气已虚,治疗当辨正、邪的偏重,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重点在化癀与扶正相结合,邪已渐去,故祛邪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长期使用,否则可能伐正。药用黄芪、白术、石斛,苗陈、苦参、制大黄、桃仁、土鳖虫等药。疮面腐物不多,肉芽生长,外治药物宜祛腐生肌,常用自制疮疡膏、拔湿长度膏等外敷疮面。 3,恢复稳定期:溃疡疮面已愈合结痴,疮周已无炎症活动,肢体瘀血症状稳定,静脉曲张仍存在。以正虚为主,根据本病的基础病变为静脉曲张,认为其正虚以气虚为主,治疗以补气为主。络脉遗留的陈瘀宿滞,药力难以尽除。活血药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动血伤正,药物主要选用党参、黄苠、苍术、白术、茯苓皮、川牛膝、益母草等,有中气下陷症状者可加入升麻、柴胡以升提中气。 根据本病的病机主要为瘀热夹温、夹风,自制海桐皮汤,药物组成主要为海桐皮、稀签草、威灵仙、皂关。该方对改善皮肤色京沉着,有一定技果,经常使用,可以预防复发。对于疮周的湿疹样改变以及过敏状态。常应用地骨皮、明矾二味,该方系博采众方所得。有抗过敏怍用。其他膏药制剂的应用应当分阶段施甩,巳如前逑。 外用方药组成:④捞底膏:当归,赤芍、牡丹皮、大黄、板蓝根:乳香、没药、银朱、肉桂、轻粉、冰片、铅丹等,加麻油炼制成膏,备用。②疮疡膏:苍术、白术、黄柏,生薏苡仁、地榆、炉甘石等,加麻油炼制成膏,备用。③拨湿长皮膏:密陀惜、熟石膏、硼酸、铅丹、冰片等加凡士林炼制成膏,备用。[孙劲松,奚九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溃疡经验,中医杂志,2002,43(9):663~664] 【简易方药】 1,三叶汤:茶叶l5g,艾叶15g。女贞子叶15g,皂角针15g。加水250ml,煎至100~150ml,纱布过滤,取其煎液外冼或湿敷局部溃疡面,每日3次。 2,凤凰衣方:将新鲜鸡蛋洗净,用75%酒精消毒后,将卵壳端击破一孔排出内容物,以消毒无齿镊子轻轻取出卵膜后,立即贴于创面。先将创面消毒,若有肉芽须修除,若有感染先控制感染。使用时按创面大小剪凤凰衣平整紧贴刨面。若剖面大者,凤凰衣间留空隙,创面分泌物多时可在凤凰衣上剪几个小孔,表面盖消毒纱布包扎,24小时后暴露,1次不愈,可陌2~3天换1次。 3,将艾叶洗净,晒干或烤于,以色黄焦存性为度,然后碾碎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将疮口清洗后,将艾叶粉薄薄一层撒在疮口上;也可用茶油调粉外涂,并用纱布覆盏,每天换药1次。 【外治法】 初期可用马齿苋60g,黄柏20g,大青叶30g,水煎温湿敷,日3~4次。局部红肿,渗液量少者,宜用金黄膏薄敷,日1次。亦可加少量九一丹撒布于疮面上,再盖金黄膏。后期可用七二丹麻油调后,摊贴疮面,并用绷带缠缚,每周换药2次,夏季可换勤些。腐肉已脱,露新肉者,用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隔日一换或每周2次。周围有湿疹者,用青黛散调麻油盖贴。 脓腐脱尽、新肉红活时。可用东方1号药膏敷贴,直至疮敛。药用茅术,黄柏、防己、木瓜、玄胡、郁金、白及、煅石膏、炉甘石、麻油。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商丘为主,阿是穴为配穴。 方法:主穴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阿是穴在创面边缘1cm处接经络走行方向对刺3~4针,针尖向皮捆中心方向针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创面经常规消毒后盖无菌纱布,阳光照晒15分钟。 疗程:每日l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3日。 (二)灸法 取穴:阿是穴。 方法:在剖面放置盐水棉球,将艾条围绕创面灸30~40分钟,灸后外敷生肌橡皮膏或地榆纱布。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用治4~10周。 【评述】 临床对臁疮比较容易确诊,应明确发生臁疮的原因、性质、病情等,如结核性臁疮常有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有坏死,溃痔较深,呈潜行性,边缘呈锯齿状,有败絮样脓水,疮周色紫,溃疡顽固
预防预后:
臁疮以湿毒下注,留注小腿,经脉气血瘀滞不畅所致,可有寒、热转化。久而每致瘀血阻络或阴虚火旺,迁延成慢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