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帕金森病
什么是老年帕金森病?
老年帕金森病及其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岁以上人患病率为1000/10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两性分布差异不大。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大多数病人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呈慢性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越来越重。帕金森综合征可以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生,可以单独出现或伴随其他症状,对那些可找到明确过程的病例,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大部分PD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有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等,症状出现孰先孰后因人而异。初发症状以震颤最多(60%~70%),其次为步行障碍(12%)、肌强直(10%)和运动迟缓(10%)。 (一)震颤 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口唇、舌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问呈“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节律为4~6Hz,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强烈的意志努力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很短,过后反又有加重趋势。少数患者,尤其是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二)肌强直 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肌张力增高,促动肌及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在关节做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而感有均匀的阻力,称为“铅管样强直”。如病人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四肢、躯干、颈部及面部肌肉均可受累。由于这些肌肉的强直,病人出现特殊姿态,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之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的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手足姿势特殊,指间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肌强直严重者可引起肢体的疼痛。 (三)运动障碍 运动明显变慢(运动徐缓)。有些自发性的运动减少,或消失(运动不能)。手臂的摆动消失,脸部缺乏表情和眨眼运动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面具脸)。病人发现动作起始和停止尤其困难。最典型的可见于步态的变化,这种病人的步态由踌躇的小步态组成,为了防止向前跌倒,然后是一连串的快速小步态(慌张步态)。行走缓慢,拖曳样步态,上肢屈曲内收,几乎没有摆动,躯干略向前弯曲。言语和书写受影响时,表现为音量降低,呈低音调,说话时缺乏节律性变化,写字过小症状很多见。 (四)其他 病人常有自主神经障碍的表现,尤为多见的是唾液过多,病人经常嘴微张,唾液可能从口角滴落下来。皮肤由于过度的分泌而变得油腻,血压偏低,体位性低血压也不少见。病人经常有膀胱的症状,可能是由于神经源性膀胱引起。肠道运动也发生障碍,常常引起便秘,在病发的后期,可能出现吞咽困难。 帕金森病人出现精神障碍很多见。抑郁、情感淡漠、思维缓慢、精神错乱、痴呆等。Par-kinson痴呆综合征是关岛的一种慢性地方病,本病的强直和运动减少特别显著,震颤则较轻,逐渐发生痴呆。病理改变在黑质、苍白球及额颞区皮质单纯的变性。有的病人还合并有ALS,形成Parkinson—ALS一痴呆综合征。
疾病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帕金森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中老年人缓慢起病,遥渐加重,以震颤、强直、运动减少和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面具脸”,“搓丸样动作”、“慌张步态”以及特殊姿势,一般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在早期特别在未出现明显震颤的病人,仍有18%左右的误诊。Bar—beau曾提出;隐袭起病,无明显原因地出现下列症状:疲乏、手精细协同运动困难、进行性字越写越小、忧郁、内部有震动感,但未能见到震颤,所有活动减少伴动作敏捷性差、姿势及平衡障碍、面肌少活动、不眨眼等可能是帕金森的早期表现。主要需与帕金森综合征鉴别。继发性震颤应有明确的病因,主要通过询问病史来鉴别。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有脑炎病史,发病及进展都比原发性震颤为快。腔隙状态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纹状体的腔隙卒中引起,以步态障碍为突出,可以有痴呆和锥体束征,而震颤、运动减少则少见。因脑损伤引起的本综合征者,有头颅损伤的病史。一氧化碳中毒产生的缺氧性脑病,可出现震颤和强直,但总的症状不像典型的帕金森病。利血平可阻止DA的贮存,氯丙嗪及氟哌啶醇类药为突触后多巴胺能受体阻滞剂,这三类药物过量或中毒都可因干预DA的功能而引起帕盒森综合征,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其他如抗抑郁剂、二硫化碳、汞、氰化合剂等中毒亦可引起帕金森病综合征。家旅性或良性原发性震颤有时可误认为帕金森病。常见于男性,一般当肢体静止时减轻,做随意运动时加重,往往限于两手或两臂,但也可扩展至头而部,有震颤家族史,当饮洒或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显著减轻。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不少出现帕盘森综合征,多系一些变性疾病,多系统变性病如橄榄脑桥小脐萎缩,黑质纹状体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等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现帕金森病的表现,但此类病例其他症状常更明显,出现得更早。Alzheimer病患者也可出现帕金森病症状与有痴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表现相似,但AIzheimer病如有帕金森病症状多在疾病的后期出现,而原发性震颤如有痴呆已为疾病的后期,二者应该是可以区别的。
疾病治疗:
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概要: 老年帕金森病纠正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平衡失调,多巴胺释放促进剂的使用等。也可通过手术治疗等。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走路及各种日常生活的训练和指导对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老年帕金森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原因尚不清楚,防治困难,但其发生与胆碱能和多巴胺能紊乱以及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平衡失调有关,因而治疗多从调整这些递质的平衡和保护受损神经元着手,兹介绍如下: (一)药物治疗 1.抗胆碱药 有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相应提高多巴胺的效能,纠正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平衡失调,并有抗副交感,解痉挛及镇静的作用,在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安坦(Artame)为人工合成抗胆碱药:2~4mg,每日3次,国内主要用此药。 2.多巴胺释放促进剂 有促进多巴胺释放及刺激多胺释放及刺激多巴胺受体的作用。金刚烷胺(Amantadine):100mg,每日2~3次。 3.DA替代疗法 ①左旋多巴(L—dopa):本品为多巴胺前体,临床上已很少单独应用。用法为开始l25~250mg,每日3次,通常每3~5日增加服药次数,然后再增加每次用量,开始见效的剂量为2~3g/d,用药2~3周开始见效,平均耐受度为3g/d,用量一般不超过5g/日,需长期服用。②苄丝肼一左旋多巴(美多巴)。Benserazide-Levodopa(Madopar):本品是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复合制剂。左旋多巴在脑内通过脱羧为多巴胺而缓解帕金森病症状。苄丝肼不进入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但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存在的左旋多巴控制其脱羧,使更多的左旋多巴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作用。用法口服美多巴250、1/2片,每日3次,以后每周或每5日增加1/2片,直至达到最适剂量。每日剂量应分4次服用。一般美多巴250不超过每日4片。③卡比多巴(息宁)控释片:本品是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复合,以聚合物为基质的控释片。卡比多巴/左旋多巴能稳定左旋多巴血浓度,以减少“开关”现象、终末剂量效应和峰剂量过高的多动等运动障碍。用法:轻中度PD患者口服1片,晨1次,以后每3日增加1片,直至最适剂量。一般不超过每日3片。每日分3次为宜,每次间隔至少6h。 4.多巴胺受体直接激动剂 锥体外系有两种多巴胺受体,D1和D2受体,左旋多巴能活化Dl和D2受体,而溴隐亭只能活化D2受体,帕盘森病是与D2受体的功能有关。黑质变性后缺少多巴胺脱羧酶,不能把外源性左旋多巴转变成多巴胺。①溴隐亭(溴麦角隐亭、溴麦角环肽)Bromocriptine Mesylate:本品是麦角的衍生物,它是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拮抗Dl受体,用法每晚1.25mg,共1周;其后每日2.5mg,共1周;每日2次,共1周,以后每周或2周增加2.5mg,直到10~40mg为最适剂量。②培高利特(硫丙麦角林)Pergolide(celance Parmax)单用或与左旋多巴类合用,均有显效,对“开关”现象有显著作用。每晚50g,共2周;以后每间隔2日增加100g/d,直至最适剂量,一般最适剂量为每日3mg,不超过5mg。本品应进食时服用,不能突然中停药物,停药时应缓慢逐渐减量。 (二)手术治疗 1.脑内移植治疗 自1982年脑内移植治疗PD在临床取得疗效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迅猛发展,各国学者先后将肾上腺髓质、胚胎黑质、变感神经节及培养的细胞系细胞植入脑内,以期恢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特别是近几年来开展的包被细胞及遗传修饰细胞移植,为PD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此祛在动物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对帕金森病的患者尚在研究阶段。 2.立体定向手术 对单侧震颤为主的病人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破坏丘脑腹外侧核,疗效较好。 3.伽玛刀、细胞刀 近年来也有用伽玛刀或细胞刀毁损丘脯腹外侧核必治疗震颤和肌强直,对行动徐缓者采用破坏双侧尾状核头部的办法,初步疗效尚可,有待进一步总结。 (三)康复治疗 作为辅助手段对改善症状也可起到一定作用,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走路及各种日常生活的训练和指导对改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晚期卧床者应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治疗包括语音语调的锻炼,面部肌肉的锻炼,手部、四肢及躯干的锻炼,松弛呼吸肌锻炼。步态及平衡锻炼,以及姿势恢复锻炼等。
预防预后:
老年帕金森病病因概要: 老年帕金森病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环境因素、年龄因素、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 老年帕金森病详细解析: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未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环境因素 帕金森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疾病,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明显地显示了环境致病因素的存在。如Kurland等人在美国进行的调查发现,帕金森病在中北白人中死亡率蛀高,中南、东南区最低,呈现一个明显的地区分布。在农村尤以富产水果和蔬菜区域,其帕金森病发病率最高,因而有人认为可能与广泛使用农药有关。在对微环境进行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它与饮水中钙、镁含量以及锰有关。改变生活环境和地区供水,减少摄入当地食物能明显地改变关岛帕金森病痴呆,充分展示了环境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 (二)年龄因素 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十分少见,提示年龄老化与发病有关。研究发现黑质DA能神经元、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活力、纹状体DA递质自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年降低。但老年人患病者仅是少数,说明生理性DA能神经元退变不足以引起本病。宴际上,只有黑质DA能神经元50%以上,纹状体DA递质减少80%以上,临床上才会出现PD的运动症状。正常神经系统老化并不会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促发因素。 (三)遗传因素 PD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学者报道约10%PD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细胞色素P45O2D6基因可能是PD的易感基因之一,少数家族性PD与α一共核蛋白(α—synuclein)基因及Parkin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目前普遍认为,PD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DA能神经元大量变性并导致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