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首先侵犯远端结肠(直肠、乙状结肠),而后渐向近端蔓延,可波及左半结肠、全结肠,乃至回肠末端。我国UC多为轻、中型病例,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有增高趋势。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消化系统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腹胀、食欲不振;轻中型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或暴发型常用明显的压痛和鼓肠。全身表现:急性发作期常有低热或中等发热,重症可有高热.但不伴畏寒或寒战,重型或病情持续可出现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等表现。肠外表现: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口腔复发性溃疡和皮肤病变等。
疾病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注意休息对急性期患者非常重要.并减少精神体力负担,随病情好转逐渐增加体力活动。 (2)饮食:注意营养补充,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索,进食少渣饮食。 (3)对症治疗:对腹痛患者可酌情用抗胆碱能药物,但不宜多用,以免促发急性结肠扩张。腹泻严重者可谨慎试用苯乙哌啶或洛哌丁胺。治疗贫血可给予输血、补充铁剂及叶酸。严重腹泻、脱水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4)静脉营养:病情严重,或手术前后,合并肠瘘、肠梗阻、短肠综合征者可采用完全肠道外营养。 二、药物疗法 1.氨基水杨酸制剂 (1)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见药 (2)5一氨基水杨酸(5一ASA):5一ASA是SASP的活性部分,而SP与SASP的毒副作用有关 2.糖皮质激素 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的疗效3.免疫抑制剂 常用硫唑嘌呤或6一巯基嘌呤。本类药物的疗效尚未确定。可减轻结肠黏膜炎症,适用于慢性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病例,特别是对磺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剂量均按每日1.5mg/kg体重计算,分3次口服,疗程约1月,可使病情持续缓解,但停药后多有复发,且有骨髓抑制、影响细胞免疫、造成严重感染及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故特别需要慎用。三、手术治疗 急症手术的指征有:①并发大出血、肠穿孔;②中毒性巨结肠伴临近或明确的穿孔,或中毒性巨结肠经几小时而不是数天治疗无效者;③暴发性急性溃疡性结肠;④由于狭窄引致梗阻;⑤怀疑或证实有结肠癌;⑥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恶化,慢性持续性症状,营养不良,虚弱,不能工作等。
预防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免疫功能异常 本病常出现某些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与细胞免疫异常,故认为可能与发病有关统 (二)感染因素 部分UC患者起病与急性菌痢相似,如脓血便及毒血症,肠道的菌落计数明显超过正常人。 (三)过敏反应 个别病人有食物过敏史。有认为病人的结肠黏膜对机械性刺激过敏,肠壁的肥大细胞增多。受刺激后释放组织胺,引起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和溃疡形成。 (四)精神因素 焦虑、抑郁、悲痛等情绪变化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这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造成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五)环境与遗传因素 首先发现在北美、北欧等发达国家,继而南欧、西欧,近年来有南美日本,我国近十年来发病率成倍增加。其原因认为是经济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越来越清洁、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严重肠道感染的控制等,机体暴露于病原的儿率越来越少,使儿童时代的肠道免疫系统未受到挑战,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病原体不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