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
什么是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的起病是由于肿瘤、结石等阻塞胆囊管,造成胆囊内胆汁滞留,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胆囊增大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等。急性胆囊炎是常见多发病,女性比男性多2~3倍,尤多见于中年、肥胖者,经治疗多于12~24小时后症状改善,3~7日症状消退,总死亡率3%~5%,65岁以上死亡率为5%~10%。影响预后主要因素是年龄和病情。若老年合并严重心肺疾患者,死亡率可达10%~15%。并发胆囊局限性穿孔预后尚好,如胆囊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时,死亡率可达25%。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发病早期腹痛可发生于中上腹部、右上腹部,以后转移至右肋缘下的胆囊区,常于饱餐或高脂饮食后突然发作,或发生于夜间,是因夜间仰卧时胆囊内结石易于滑入胆囊管形成嵌顿之故。疼痛常呈持续性、膨胀样或绞痛性,可向右肩和右肩胛下区放射。患者中2/3可有典型胆绞痛的既往史。在老年人中,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无剧烈腹痛,甚至可无腹痛的症状。 (2)恶心、呕吐:大约半数以上患者有恶心,1/3以上病例有呕吐。实验证明,单纯胆囊扩张并不引起呕吐,而胆总管扩张者常有呕吐;若症状较严重,应考虑胆囊管或月日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 (3)发热:常轻度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当病变发展到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时,坏疽胆囊常发生穿孔,穿孔多发生在胆囊底部及颈部,临床一旦出现高热、寒战、腹痛呈持续性剧痛且无间歇性缓解期,常预示胆囊坏疽、穿孔。 2.体征 患者常呈急性病容。疼痛加剧时更有烦躁不安现象。脉搏随体温升高而略加快,阵发性疼痛加剧时,可有阵发性加快。 (1)压痛: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右季肋部叩击痛。如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大拇指置于胆囊区,其余各指放在肋骨上,让患者做深呼吸使肝下移,则因拇指触及胆囊而使疼痛加剧,患者有突然屏息呼吸的现象,称为Murphy(墨菲)征。有时可见压痛区皮肤水肿,若局部肌肉强直,须考虑有胆囊坏死及穿孔的可能。 (2)肿块:15%一30%的患者右上腹可扪及肿块,系由发炎和肿大的胆囊与邻近网膜粘连所引起。扪及肿块多在起病48小时后,其位置、大小和触痛程度则随病情程度的变化而不同。 (3)黄疸:20%~25%患者出现黄疸,但多为轻度或隐性黄疸,即血清总胆红素在34—85.5 μmol/L。黄疸系因伴胆总管结石、炎症、Oddi括约肌痉挛,引致肝细胞损害所致。 (4)腹胀:少数患者有腹部胀气,严重者还可出现肠麻痹。 3.并发症 急性胆囊炎期的主要严重并发症如下。 如仅在胆囊粘膜层产生炎症、充血和水肿,称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如炎症波及胆囊全层,胆囊内充满脓液,浆膜面亦有脓性纤维素性渗出,则称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如胆囊壁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的氧分压低下,造成适合于厌氧性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的条件,因而厌氧菌在胆囊壁内滋生并产生气体,然后沿组织的分隔向胆囊周围扩展,称为急性气肿性胆囊炎。 如胆囊因积脓极度膨胀,引起胆囊壁缺血和坏疽,即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当胆囊管梗阻复因急性炎症使胆囊内压力升高时,可引起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胆囊坏疽,并可发生胆囊穿孔。 当坏死的胆囊壁发生穿孔,可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如胆囊穿孔至邻近脏器中,如十二指肠、结肠和胃等,可造成胆内瘘。此时胆囊内的急性炎症可经内瘘口得到引流,炎症可很快消失,症状得到缓解。 如胆囊内脓液排入胆总管可引起急性胆管炎。少数人还可发生急性胰腺炎。
疾病检查: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一、病因 ①胆囊管梗阻:多数患者是因为胆囊管或胆囊颈结石嵌顿所致,由于嵌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黏膜充血、水肿炎症形成。同时,胆汁淤滞,胆汁浓缩,高浓度胆盐可造成黏膜损伤而引起急性胆囊炎。②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后,细菌可以通过门脉、上行性、血液播散或淋巴管进入胆囊引起胆囊细菌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肥胖的女性。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绞痛,多在进食油腻或高蛋白食物后,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有寒战、高热。同时有胆总管梗阻者可伴黄疸。查体Murphy征阳性,可触及肿大胆囊。胆囊坏死或穿孔时可以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为(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 x 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血清学检查 在胆石病或胆管炎患者约15%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也可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肤酶的升高,当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10mg/dl)时,则应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和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 (3)细菌学检查 应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先做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做血清内毒素测定,以便鉴定致病菌,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如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胆囊中胆汁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是最有价值的确定病菌的方法。 2.影像学检查 1)B超为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胆囊胀大、胆囊壁水肿增厚,可呈现“双边征”,胆汁透声差、密度不均匀,伴有胆囊结石时,可发现随体位改变位置的结石强光团伴声影,胆囊周围可有渗液形成的液性暗区存在。 2) CT:CT检查可以显示胆囊的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周围积液以及胆管、肝脏、胰腺等形态等信息,有助于同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鉴别诊断,但难于显示胆囊管内嵌顿的微小结石及胆囊管病理变异等。 3)X线检查:少数产气杆菌感染者或胆囊肠道内瘘形成时,在腹部X线平片上可见胆囊腔内有气体存在。 3.核素闪烁扫描 应用核素99mTc-HIDA作肝胆系统扫描,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如核素按时在胆囊内积聚显影,则急性胆囊炎可除外,胆囊若不显影表明胆囊管梗阻。 4.心电图 常有T波低平或倒置、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此系反射性的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但在老年人或有冠心病者,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甚至心肌梗死。 急性胆囊炎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l.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腹痛多发生在左上腹,持续性,呈束带状,淀粉酶明显升高,B超和CT可以提示胰腺肿大、渗出等急性胰腺炎的表现。 2.急性溃疡穿孔 患者多有溃疡病史,发作时疼痛难忍,查体腹部压痛、反跳痛.呈板状腹。腹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 3.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可以先上腹痛,但很快转移到右下腹,查体麦氏点压痛。 4.右肾结石 可以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但多伴腰痛,放射到会阴部,可以有镜下或肉眼血尿,但大多没有发热。腹平片大多可以发现阳性结石。 5.心绞痛 多在劳累时出现,伴气短,一般心电图可以鉴别。 6.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周围炎 年轻患者多见,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消化道症状明显,春秋季节易发作,发病具有典型的周期性,腹痛发作时进食可缓解,可有特征性夜间饥饿痛,予以抑酸治疗有效。 7.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起病急,疼痛剧烈,呈刀割样,可由局部快速蔓延至全腹,有典型的腹膜炎体征;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8.急性胰腺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时,胆囊结石可进入胆总管诱发胰腺炎,此时常需鉴别。胰腺炎时腹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两侧的腰背部放射,腹胀明显,重症急性胰腺炎有程度不同的休克及腹膜刺激征。腹膜炎可局限于上腹部,或延及全腹部;有明显的肠胀气,肠鸣音减弱;大多数病人移动性浊音阳性。左侧胸腔反应性渗出。少数病例腰部水肿,皮肤呈片状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r征;脐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Cullen征。实验室检查可见淀粉酶变化,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9.肠梗阻 具有典型的腹痛、腹胀、停止排气、呕吐四联症,腹痛常呈现阵发性,可见腹部肠蠕动波等,查体时可见肠型、胃型,腹部平片可见典型阶梯形气液平面改变。 10.肝癌自发破裂出血 多有长期肝炎病史,上腹突发疼痛,伴有心慌、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即可鉴别。
疾病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概要: 急性胆囊炎一般需住院治疗,接受静脉输液和补充电解质,及早使用抗生素。严重的时要进行手术治疗。有阵发腹痛者,给予33%硫酸镁溶液。抗感染。利胆治疗或中医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 急性胆囊炎的详细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急性胆囊炎患者一般需住院治疗,接受静脉输液和补充电解质,并禁食、禁水。医生可通过患者鼻腔放置橡皮管到胃,接上吸引以保持胃的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对胆囊的刺激。通常只要怀疑有胆囊炎,就应及早使用抗生素。 (1)治疗原则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患者有效,包括解痉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不采用非手术疗法,宜在做好术前准备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2)解痉止痛对症治疗 有阵发腹痛者,给予33%硫酸镁溶液30 ml,口服或由胃管内注入,山莨菪碱(654-2)10mg或硫酸阿托品0.5一l.0mg,每4~6小时肌注1次,诊断明确而腹痛剧烈者必要时可用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但不能单独使用吗啡,因其使胆总管括约肌发生痉挛,增加胆管内压力,使病情恶化。亦可用硝酸甘油、硝苯地平舌下含服,以解除奥狄括约肌的痉挛和疼痛。 (3)抗感染治疗:感染的细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急性胆囊炎的诊断一经确立,就应选用对需氧菌敏感兼顾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一般可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抗厌氧菌的药物,均应静脉给药。最好应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的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及剂量。当肝功能受损和有黄疸时,抗生素的疗效会降低,因此必要时并用胆道减压引流的方法。 (4)利胆治疗:对无梗阻或轻度黄疸的非化脓性胆道感染有一定疗效。常用铁制剂轻泻药或应用消炎利胆片、熊去氧胆酸、胆石通、大黄片等以便健进胆汁分泌,稀释胆汁,解除淤胆,起到自身引流的作用。若存在梗阻,将导致胆道内压增加,必要时进行胆道引流。 (5)中药治疗:治疗原则是理气括血、通里攻下,辨证施治。①肝胆气滞:方药有大柴胡汤加减,柴胡20g,白芍、黄芩、木香各15g,川楝子、半夏各12g,大黄10g,生姜5片,大枣5枚。②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泽泻、车前子、黄芩、黄柏、芒硝各10g,柴胡、木通、栀子各15g,茵陈30g,蒲公英20g,大黄15g。③热毒炽盛:复方大承气汤合龙胆泻肝汤加碱,龙胆、枳实、厚朴各10g,栀于、黄芩、柴胡各15g,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各30g,大黄15g,芒硝20g。 二、手术治疗 如果诊断肯定,病人又无手术禁忌证,通常在病后1~2天手术切除胆囊,但如果病人有其他疾病,就会增加手术的危险,则手术可延迟到其他疾病得到处理。如果病情减轻,手术可推后进行,大约在6周或更长时间以后。如果出现并发症如脓肿、坏疽或胆囊穿孔,则需要外科手术处理。 手术方法主要是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如病情允许而又无禁忌证时,一般行胆囊切除术。但对危重患者,应在局麻下行胆囊造瘘术,以达到减压、引流的目的。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最彻底的手术方式,在当前也是较安全的术式,总体手术病死率不足1.0%,但急性期手术病死率要稍高一些。 (一)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前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应采用早期手术。早期手术不等于急诊手术,而是患者在入院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并同时应用B超和同位素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后,在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对非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可采用延期手术(或称晚期手术),一般在6个星期之后进行。 (二)手术方法 1.胆囊切除术 (1)自胆囊颈开始的切除法(顺行):如果胆囊周围的粘连并不严重,胆囊管与胆总管交角(Calot三角)的解剖关系可以辨认清楚,则自囊颈部开始先分离出胆囊管并予以结扎切断,再辨认清肝右动脉分出的胆囊动脉,予以结扎、切断,则较容易提起胆囊颈部,将胆囊自胆囊床中剥离出并予以切除。注意,在胆囊切除过程中最严重的事故是胆总管的损伤,这是由于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辨认不清,或在胆囊切除时将胆囊管牵拉过度,以致胆总管被拉成锐角;血管钳夹得太低,或因胆囊动脉出血时,盲目使用血管钳在血泊中夹钳,而致误伤胆总管。所以条件允许者先解剖出Calot三角中胆囊管、胆囊动脉与胆总管的关系,是防止误伤胆总管的根本保证,也是切除胆囊的常用方法。在解剖胆囊中发生大出血时,切勿在血泊中盲目钳夹,以致误伤胆总管、门静脉等重要组织。此时可先用左手示指伸入网膜孔,与拇指一起捏住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的肝固有动脉,使出血停止,再清理手术野查明出血点所在,予以彻底止血。从肝床上剥离胆囊时,须仔细钳夹并结扎直接进入肝床的小血管支,并在胆囊窝放置引流,防止发生积血和感染。 (2)自胆囊底部开始的切除法(逆行):若胆囊管和胆总管等组织因周围粘连过多而辨认不清,可以先自胆囊底部开始分离。若胆囊的边界不十分清楚,可以先切开胆囊底部,将左手示指伸入胆囊中,作为剥离胆囊的依据,正如剥离疝囊一样。做胆囊底部开始的切除术时出血可能较多,因胆囊动脉未能先行结扎,胆囊管的残端既可以因切除过多而伤及胆总管,也可能因切除不足而致残端过长,术后有可能形成残株综合征,因在胆囊管残端中可有结石形成,或继发感染,致有轻度不适。所以在胆囊周围粘连较多而必须做囊底开始的胆囊切除时,应紧贴胆囊壁做囊壁分离,以减少出血,而不一定要暴露右肝动脉,待胆囊颈部完全游离后,将囊颈向外牵托暴露出胆囊管,随胆囊管向下追踪就可以找到胆总管,在认清胆囊管与胆总管和肝总管的关系后可以切断胆囊管,并切除胆囊。注意切断胆囊管时,应将胆囊管残端保留长些(保证胆囊颈管内无结石嵌顿),切勿将胆囊管牵拉过长,血管钳也不可夹得太低,以免损伤胆总管。 手术副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显露小佳,结构辨认不清。而急性胆囊炎多有胆汁淤积,胆囊胀大,影响视野,笔者习惯先从胆囊底部电灼截孔减压,粗丝线结扎闭合后,钳夹提起哈氏袋,因浆膜水肿,钝性游离胆囊三角(如指掐法),多可分清结构。胆囊周围的粘连找对层次,也可钝性游离为主。笔者习惯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防止积血积液及迷走胆管损伤后胆瘘。此类胆瘘只要引流通畅,短期内可自愈,患者无明显不适。 (3)胆囊半切除术:若手术时发现:①胆囊的位置过深、粘连很多,致从胆囊窝中剥离胆囊非常困难或出血过多者;②胆囊壁已有坏死,不耐受切除者;③患者的情况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恶化,需要尽快结束手术者,可以选择做胆囊部分切除术将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前壁、紧贴肝的胆囊窝予以切除,刮除后壁上的剩余黏膜,并结扎胆囊管,然后将留下的胆囊边缘用肠线相对缝合,其中插入一支导管引出体外作为引流。该导管常在术后第2周予以拔除,所余瘘口不久可以自动愈合。 (4)胆囊部分切除术:成功的关键在于:①在手术时胆囊颈必须予以结扎,否则有形成胆瘘的危险;②胆囊后壁的黏膜必须刮除干净,或用碳酸或电烧灼予以烧毁,否则窦道也可能长期不愈。胆囊部分切除术虽不如全切除“正规”,但其疗效与全切除术无明显差异,较单纯胆囊造瘘术后须再次切除者显然更合理。故在胆囊周围粘连很多、炎症严重、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辨认不清时,与其冒损伤胆总管或右肝管的危险而勉强做胆囊伞切除术,不如行胆囊部分切除术。外科医师应保持头脑清醒,临场时应该善于抉择。 2.胆囊造瘘术 胆囊造瘘术适用于:①病程已久,保守疗法无效,不得已须做手术治疗而又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者;②术中发现胆囊已有蓄脓或穿孔,胆囊周围的炎症也很严重,不能做胆囊切除者;③术中发现胆总管内有大量结石和严重感染,而患者又病情严重,不易或不耐受暴露胆总管做探查者。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做胆囊切除或其他手术,唯后一种情况做胆囊造瘘前,必须肯定胆囊管是属通畅,且结石的位置又在胆囊管水平以上者,方属有益。决定做胆囊造瘘时,应先对胆囊行穿孔减压。手术多采用距 胆囊底最近的切口(有条件时经B超定位),如右肋缘下切口。在胆囊底部做双重荷包缝合后于中心处抽吸减压,剪开小口探查胆囊,尽量取净结石,再插入18—22 F的蕈状导管,收紧并结扎双重荷包缝线。然后使用温盐水冲洗胆囊,并观察有无漏液,有可能时将胆囊底固定于腹壁上,胆囊旁放置引流管。胆囊造瘘后如病情逐渐好转,一般在术后2~4周便可拔除导管,所留胆瘘多能自行愈合。术后3—6个月后应考虑再做胆囊切除或其他手术,否则不仅胆囊炎有复发可能,胆道的其他病变也可能再度恶化。曾有做胆囊造瘘术的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机会较多,这也是需要切除胆囊的另一理由。 如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可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病情;条件允许时也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要再次强调,胆囊是整个胆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胆囊病变时,如发现有胆道病变者切不可忘记同时做胆总管探查;即使患者的情况不允许做胆道病变(结石或癌肿)的彻底治疗,也必须尽可能放置一支“T”形管引流,以便术后通过“T”形管做胆道造影;必要时还应做PTC或ERCP,然后在彻底了解胆系病变的基础上考虑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案,方能使胆道的再次手术获得满意的疗效。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lomy,LC)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常规胆囊切除术的最佳选择。以往将急性胆囊炎视为Lc的相对禁忌证,认为镜下手术时间长、并发症高。随着腹腔镜器材及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认为发病时间长、高烧、腹膜炎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仅增加手术难度而已,只要掌握好正确的手术时机,Lc治疗急性胆囊炎仍是安全、可靠的。因此,如果外科医师技术熟练均可先试行Lc,必要时再中转开腹。但Lc是由传统三维视觉变为对着荧光屏操作的二维视觉,视野局限,并且缺少了手术者手部的直接感觉.因此要求的技术性更强。即使对于有较多肝胆外科专科经验的医师.急诊腹腔镜技术应用在急性胆囊炎中仍然具有较大风险与挑战性,应慎重选择。
预防预后: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概要: 引起急性胆囊炎的原因包括三大方面:胆囊管梗阻、胰液返流、创伤、出血等化学性刺激会导致急性胆囊炎;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类链球菌也会引起;另外,结石、梗阻与炎症、创伤大手术后分别会引起结石性急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其他原因引起的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详细解释: (一)化学性刺激 1.胆囊管梗阻 由于结石阻塞了胆囊颈部和胆囊管,使胆囊内胆汁排出受阻,胆囊膨胀,胆汁浓缩,高浓度的胆汁可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急性化学性炎症。胆囊缺血损伤的同时,囊壁抵抗下降,易招致细菌感染.使胆囊的病理过程加重。 2.胰液反流 胰液反流入胆管后,胰液消化酶原被胆汁激活,可侵蚀胆囊壁产生化学性炎症。 3.其他如创伤、出血、麻醉、感染等因素,均可使胆汁粘稠度增加,胆囊排空延迟,导致胆汁淤滞。 (二)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常继发于胆管的阻塞或引流不畅,细菌可通过血原性、淋巴性、胆管的上升感染进入胆囊.其中以后者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急性胆囊炎时细菌多为G-杆菌,以大肠肝菌最为常见,其次为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类链球菌。近年来由于厌氧培养技术的普及,在感染胆汁中厌氧菌的检出率为3%~33%。 不同类型的急性胆囊炎病因: (一)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由于胆结石等异物嵌顿胆囊管,使胆囊内压增高,压迫胆囊壁内血管和淋巴管,致使其供血不足。从而造成缺血、坏死。另外,胆囊肿大、张力增高后,胆囊壁水肿、质脆,胆汁浓缩后高浓度的胆盐对胆囊粘囊上皮引起炎症。同时胆囊对化学物质及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出现继发感染而发生炎性病变,严重者可引起胆囊积脓、坏疽、穿孔.从而加大手术的难度。 (二)胆囊息肉引起的急性胆囊炎 可分为梗阻性与炎症性2种。梗阻性胆囊炎是因为胆囊息肉的脱落或胆囊颈部息肉的蒂长而导致胆囊梗阻,其病机与结石性胆囊炎是一致的。炎症性息肉主要是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而呈慢性胆囊炎病变,如果病人体质弱,抵抗力下降可以出现急性发作。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刨伤、大手术后、长期禁食、静脉高营养、高龄、胰液反流等有可能引起急性胆囊炎。因为上述情况导致体内神经功能紊乱,内分秘失调.胆囊壁的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浓缩、胆囊壁的抗菌能力下降、细菌浸漓胆囊壁。或由于全身性的非结石因素引起胆囊血管痉挛,造成胆囊缺血,在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急性胆囊炎。引起感染的常见细菌有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厌氧菌等。细菌多由胆道逆行而来,也可经淋巴、门脉或肝动脉途径达到胆囊。 分型: 1.按是否合并结石分类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患者中90%~95%合并有胆囊结石;②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2.急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轻重不一,按病理改变可分为: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③坏疽性胆囊炎。病变开始时,常见胆囊微小结石梗阻胆囊管,导致胆囊内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引起胆囊积液,胆囊内压力升高,诱发胆囊化学性炎症,肠道内细菌逆行感染,胆囊黏膜充血、水肿,胆囊周围渗出增加,称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若此时梗阻未解除,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进一步发展,胆囊内出现脓性胆汁,并且炎症波及到胆囊壁全层,出现胆囊壁高度水肿增厚,炎性因子刺激下胆囊血管扩张,浆膜面出现纤维素和脓性渗出物,此时发展成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如胆囊管梗阻仍未解除,胆囊内压力继续升高.胆囊血管受压闭塞导致胆囊壁血供障碍,成为坏疽性胆囊炎,严重时引起缺血坏死穿孔,形成急性腹膜炎。 病理: 急性胆囊炎早期见胆囊肿大、囊壁充血、水肿、增厚,黏膜上皮有变性、坏死、脱落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有出血和小溃疡.浆膜面可见少量纤维素性渗出,随着病情的进展,常于第1周末出现斑片状囊壁坏疽、小脓肿、胶原纤维增生,于第3周以后,病情可逐渐缓解,急性炎症改变开始消散。 如胆囊内充满脓液.则易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最常发生于供血薄弱的胆囊底部或结石嵌顿的胆囊颈部。发生穿孔后,如为局限性穿孔,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如为游离性穿孔。则可发生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如穿透人小肠则可形成胆囊小肠瘘,常发生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瘘,此肘胆囊内结石和脓液可循此瘘管进入肠腔排出体外,病情可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