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间退行性变所致的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来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为颈肩酸痛和颈肩僵硬,严重时头枕部和上肢也会有酸痛现象。其他如手握物无力,视力模糊,伴有头晕,房屋旋转等。重者还会有恶心呕吐,眩晕,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疾病检查:
1.神经根型颈椎病 表现为颈肩痛,后颈部酸胀不适,疼痛可在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放射性痛的范围取决于受压神经根部位的不同。还可有皮肤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还可上肢肌力下降、手指活动不灵。体征可见患蜊颈部肌紧张或痉挛,头部偏向患侧,肩部上耸,颈部活动受限。棘突、横突、斜方肌、肩袖、三角肌等处压痛。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平片见颈椎生理性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可见骨赘,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CT及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 2.脊髓型颈椎病症状早期以侧束和椎体束损伤为主,不一定出现颈痛。可表现为四肢麻木,胸及腰部束带感,四肢无力,细小动作失控,行走及持物不稳,随病情发展后期可出现自下而上的上运动神经原性瘫痪,表现为行走困难,排尿排便失禁或尿潴留等。体征见全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肌力出现下降。X线平片与种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判断脊髓受压的严重程度。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头痛或偏头痛、头晕有时伴恶心和呕吐;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扩大或缩小;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耳鸣、听力下降等。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表现为头昏、眼花、鼻塞、心动过缓、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X线、CT、MRI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 4.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常在头部旋转时诱发此症状。其他症状有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声嘶、心动过速或过缓等。体检可无阳性体征。椎动脉造影有助发现椎动脉受压的部位及狭窄程度。
疾病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是颈椎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任何类型的颈椎病都可以先选择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可缓解。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有其特有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1)颌枕带牵引治疗:牵引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限制颈椎活动,减轻或消除由于颈椎不稳而造成对脊髓、颈神经、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有利于病变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和消退。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轻对椎问盘的压力,增大椎间隙,有利于膨出或突出间盘得以回缩,减轻对脊髓和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增大椎间孔,减轻神经根所受的刺激或压迫,牵引使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有利于颈椎序列及椎关节的关系恢复正常。 (2)椎固定治疗:主要用作颈椎减压融合术后固定。该法与持续牵引的制动作用一样,限制了颈部活动,有利于病变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和消退,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消除颈椎问异常滑移动对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因此,对颈椎不稳者效果更好。固定的方式有头、颈、胸固定和单纯的围领固定。 (3)理疗:理疗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病变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和消除,缓解症状。常用的理疗方法有高频电疗、离子导入疗法和食醋疗法等。 (4)推拿按摩:按摩和推拿手法,可使肌肉痉挛缓解,有助于关节运动,减少肌肉萎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过频过重的推拿可带来损伤而加重症状,应慎用,旋转手法有引起急性脊髓损伤等危险,不宜采用。 (5)药物治疗:用于颈椎病的药物很多,如解痉挛镇痛药、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药及激素类药物等。有一定的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作用,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特别是激素,一般不主张使用。另外,中医中药对颈椎病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6)姿态疗法:“高枕有忧”,卧、坐时不符合颈椎正常解剖生理状态的姿态或某种姿势持续时间太久等,均可加重颈椎退变,促使病情发展。因此,应避免不正确的姿态、某种姿势持续时间过长,合理使用“低枕”等。圆柱直径以个人颈椎长度选用,一般8~13cm,圆柱长度40~50cm,睡觉时枕于颈项部。 2.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影响生活或工作者,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缓解或反复发作者,采用手术方法解除已构成压迫因素的病变组织或植骨融合稳定颈节段脊柱,疗效较好。
预防预后:
1.颈椎间盘退变 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因。 2.损伤 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慢性损伤对已退变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而提前出现症状。但暴力伤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则不属颈椎病范畴。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 是指在胚胎或发育过程中椎弓根过短,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mm)。在此基础上,即使退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