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中医)
什么是经间期出血(中医)
?
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之间出现的周期性少量子宫出血,历代医籍未述。以其非其时血自下,可归于“月经先期”、“崩漏”范畴之中。《万氏妇人科》有“一月而经再行”,《陈素庵妇科补解》有“经水断续”之论,或与之相类。西医称为“排卵期出血”。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阴虚阳盛经间期出血:经间期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粘稠无块,或颧红潮热,或咽干口燥,或腰腿痠软。夜寐不安,便艰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肝郁化火经间期出血:经间期阴道少量出血,色紫红,粘稠有块,伴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湿热留滞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量或多或少,质粘稠无块,胸闷纳呆,腰骶痠楚,下腹胀痛,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有臭味,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气滞血瘀经间期出血:经间期阴道少量出血,色紫黑有血块,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黯有瘀斑,脉细弦。 鉴别分析 阴虚阳盛经间期出血与肝郁化火经间期出血:二者皆为热证,但一为虚证。一为实证,病机及临床症状不同。阴虚阳盛经间期出血多目禀赋素弱,肾阴不足,或多产房劳,耗损精血,以致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值经间阳气内动之期,阴不敛阳,内动之阳气与虚火并扰血拇,冲任失固,则出现经间期出血。临珠上定见出血色鲜红,质稠尢块,兼颧红潮热,咽干口燥。腰腿痠软,便坚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肝郁化火经间期出血多有隶性抑郁,或气恼时作,致情怀不畅,恚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火,值经间期阳气内动引发木火,扰动血海,灼伤阴络,多表现为血色紫黯而有血块,伴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口苦咽干,脉弦数等症状。在治疗上,前者拟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法,方用两地汤;后者治宜舒肝清热,凉血止血,拟方丹栀逍遥散去当归,加茜草炭、大小蓟。 湿热留滞经间期出血与气滞血瘀经间期出血:二者皆为实证。但湿热留滞经间期出血多因经期产后,或流产手术时。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乘虚内侵,或因情怀不畅,心肝气郁,横侮中土,脾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精血。反聚而生湿。肝热脾湿相合,酿生湿热,留滞冲任胞脉,乘经间阳气内动之机作祟,损伤冲任而发本症。临床多有房室不洁或人流手术史,经血色黯红质粘腻,胸闷纳呆,腰骶痠楚,带下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气滞血瘀经间期出血多因体质赢弱,经产留瘀,瘀阻胞脉;或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适值经间,阳气内动,瘀血与之相搏,胞络伤损,以致出血。临证多见经间出血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或剌痛,胸闷烦躁,舌黯有瘀,脉细弦。治疗上,湿热留滞经间期出血多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法,方用八正散去大黄、滑石,加生地、山药;气滞血瘀经间期出血拟予活血化瘀,理气止血为法,方用逐瘀止血汤加减。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肾阴虚热 1,临床表现:经间期出血无血块,量少色红。或伴有腹痛,头晕,腰酸,五心烦热。面红。咽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不足,虚热内生,伏于冲任。值月经中期,阳气内动而迫血下行。 3,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4,方剂: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生地15~30g(酒炒),玄参15~30g,白芍10~15g。麦冬10~15g,地骨皮10g,阿胶10g(另烊冲),丹皮IOg。 方义:生地、麦冬、玄参即增液汤(《温病条辨》),养阴补肾,凉血清热;地骨皮、丹皮凉血清热;白芍养血柔肝,阿腔养血止血。合而为补阴水泻火热之方,可治“火热而水不足”之证。 加减:血热者加黄连、黄芩清热,血虚者加旱莲草、女贞子养血,出血多者加生地榆、生茜草,有白带者,加苍白术、黄柏清利湿热。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5,变通法:亦可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二至丸(《医方集解》)补阴养血,加凉血止血药如黄芩、丹皮、地骨皮等。 (二)肝郁瘀热 1、临床表现:经阃期出血有血块,量少色黯红、紫黑,质黏稠。胸胁不舒,小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或有乳房胀痛、痛经。舌红,边尖有瘀点(斑),脉弦数。 2、病因病机:素性忧郁多虑,肝气不舒久而化热,气不行则血络亦阻,当月经中期,阳气内动而热尤甚,伤及血络故经血非时而下。 3,治法:清肝解郁,化瘀止血。 4,方剂:平肝开郁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赤白芍各15g,白术10~15g,当归10g,丹皮l0g,生地10g,三七10g(研末分冲),黑芥穗5~10g,柴胡3~5g,甘草5g。 方义;白芍、柴胡疏肝和血,丹皮、生地、赤芍凉血清热,当归、三七活血行瘀,甘草调中,白术利腰脐之气,黑芥穗清血中伏热且有升阳、止血之功。合以清肝、解郁、化瘀。 加减:血热甚者加地骨皮凉血,瘀血者加生蒲黄、生茜草化瘀,痛经、乳房胀痛加香附、郁金理气。 5,变通法:可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三)湿热蕴滞 1,临床表现:经间期出血,量或多或少,质地黏稠无血块,少腹痛,会阴、肛门作胀。白带量多黏稠,或有臭味。或有阴痒,或有不孕史,或有人流史,或有盆腔炎。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病因病机:经期产后或流产手术时,胞脉空虚,湿热内侵,久则阻遏冲任胞宫,气血不通。值月经中期阳气内动,引动内蕴之湿热,热盛而迫血非时而下,致生本证。 3,治法:清利湿热,兼以通络、止血。 4,方剂:清肝利湿汤(《刘本五妇科经验》)加减。 药物:瞿麦12g,萹蓄10—12g,木通3g,车前子10g(包),黄芩10~12g,牛膝10g,丹皮10g,川楝子10g,柴胡5g,荆芥穗5g。 方义: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热剥湿;柴胡、川檬子疏肝理气;荆芥穗清血中伏热而又止血、升阳;丹皮、黄芩凉血清热;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腹痛加延胡索、五灵脂化瘀,白带多加椿根皮、苍术、黄柏、萆薢清利。 5,变通法:亦可用八正散(《局方》)去滑石,生大黄改为大黄炭,加丹皮、牛膝、黄芩,以清利湿热。 (四)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经间期出血量多,有血块紫黯、晦黑。少腹一侧或两侧胀痛剧烈。常有痛经、不孕史。舌黯紫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经产留瘀,闭阻冲任络脉。月经中期阳动之时,热盛伤络,瘀血夹热而动,非其时而下。 3、治法:活血凉血止血。 4,方剂: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生地30g(酒炒),制大黄5~10g,赤芍10~15g,丹虚6~10g,当归10g,龟甲10~15g,桃仁5g,枳壳5g。 方义:生地、大黄、当归、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止血;枳壳合赤芍理气活血,治妇女少腹痛之方(《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龟甲固经血、补任脉;少量桃仁以助化瘀之力。 加减:腹痛甚加蒲黄炭、五灵脂、牛膝活血。 5,变通法:或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黄芩、延胡索、丹皮、香附,即《古今医鉴》清热调血汤(原方之黄连改黄芩、去莪术而成),亦化瘀活血之方。 【评述】 经间期出血,西医用调整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为治疗大旨,中医则重在补肾阴、清肝热,间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者。 本症因月经行而再行,患者常有心理情绪之变化,故应阐述病由。解惑释疑,以使其精神愉悦、身心安适。又应落实避孕措施,以免多次人流而致冲任损伤,湿热内侵,瘀血阻滞。在有不孕、盆腔炎、卵巢病变时,还应重视调经血、清胞宫,以防伏热内结,造成本症。 本症与经期延长、月经先期、崩漏有所不同,其症状特点,一是周期性发作,出血在月经中期(排卵期);二是出血量少,时间不会太长,与正常月经之间有一个间歇期。
预防预后:
两次月经之间,古称“继蕴”(《易经》)。此际冲任脉道渐充,阳气偏盛,著素体阴虚血热,或兼见湿热内蕴者,每易引动伏热,二阳相合,热伤冲任,伤及血络。可造成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