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气滞证
什么是肝郁气滞证
?
肝郁气滞证又称肝气郁结证(Stagnanty 0f the Liver—Qi)、肝郁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多由情志抑郁恼怒,肝脏疏泄失常而致,精神刺激引起抑郁不舒产生肝气郁结。车桂燕等统计3年门诊24319份病历,除去骨伤,剩余21941例。其中脏腑证占43,4%,肝病占五脏发病率的39,56%,肝郁气滞证及相兼证候占肝病的41,9%。肝郁气滞证占非骨伤21947例的7,18%,妇科占首位。情志致病占首位,占68,83%,义以郁怒伤肝...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症状诊断学 ①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悲伤散哭。②胸胁或乳房胀满疼痛,走窜痛,因为肝脉布胁肋,肝经气血郁滞。或胃脘部胀痛上及两胁,或少腹痛。③胸闷不舒或善长叹,情绪抑郁、沉默或心烦易怒。80%的肝郁证有情绪异常。④喉中如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⑤食欲不振。⑥咽部有梗塞感,口苦咽干,气郁化火而上逆所致。⑦排便不爽。⑧头晕目眩。⑨闭经或月经不调,乳房结块。⑩闭经或月经不调。腹胀。还可以出现呕吐、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 (二)检体诊断学 苔薄黄、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等。脉弦,或兼见紧、沉,涩、迟、细、短、效,沉脉多见。 (三)影像诊断学 1,超声诊断学 肝胆互为表里,胆囊炎及胆石症常常导致肝郁气滞证; (1)祝德军等用彩色七段编码配合B超检查91例慢性胆囊炎,包括肝胆湿热证、肝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阴虚证。对照组为32例健康人,胆囊平均为(5,38×2,28)cm。纵径与横径之比为2,32,张力一般,胆囊壁光整,胆汁透声正常。胆囊区无压痛。在七段编码图上,胆囊壁为红色光带,胆汁区为蓝色,胆囊后方以红色为主,与胆汁区之色量级差约为4级。脂餐试验腰囊收缩率正常平均值为56,20%。17例肝气郁结证的胆囊平均为(5,74×2,49)cm。纵径与横径之比为2,3l,张力一般,胆囊壁略毛糙,胆汁透声略差或正常。胆囊区有压痛。在七段编码图上胆囊壁多呈红色,胆汁区蓝、绿色点混杂,胆囊后方为红和品红色点,与胆汁区之色量级差约为3级。脂餐试验胆囊收缩率基本正常,平均为53,11%。肝气郁结证的形态介于肝胆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之间,无明显特征。B超检查可以对此证与肝胆湿热证、肝血瘀证、肝郁脾虚证的鉴别提供帮助。 (2)恽敏、石莹肝郁气滞证的胆囊形态正常或略大,壁略毛糙,稍增厚,透声正常或稍差。以中等结石为主,脂餐收缩功能多数正常或稍差。 (3)李世忠等620例胆石症的气滞证,指的是肝郁气滞证,约占半数以上,为最多见的一型,其胆囊大小在正常范围的占大多数,大于正常者很少见。急性发作时,胆囊较慢性期增大,平均增大(1×1,2)cm,慢性期有l/3患者的胆囊壁增厚或不光滑,急性发作时则有93,8%患者有此种改变,单个结石不到l/3,以中小结石居多。 2,X线诊断学 恽敏、石莹肝郁气滞证的口服法,胆囊造影可见胆囊显影正常或延迟显影,显影浅淡,少数可不显影,胆囊之收缩和排空功能稍差,常伴有结石。 3,正电子发射断层影像诊断学 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的方法初步找到了肝气郁结证相关脑区的功能定位信息,下列部位多呈现葡萄糖代澍减低:左侧额下回(Bmdmann area 47),扣带回前部,扣带回后部,颞中回(Br0ndann area 21),额中回(Br0ndann area 6),双侧颞上回(Br0ndann area 37、38),中央前回(Br0ndann area 4、6)等。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域包括中脑和延桥交界,右侧楔叶(Br0dmann area 18),左侧小脑。 (四)血液检验诊断学 l,血浆血栓素β2(TXB2)及6一酮前列腺素(6一Ket0—PGF1a)诊断学 徐淑文等的52例肝郁气滞证的血浆TXB2明显上升,其平均值为(152±79)pg/m1,22例正常人为(64±335)pg/ml。6一Ket0一PGF1a明显上升为(194±77)pg/m1,正常人为(113±77)Pg/ml。TXB 2/6一Ket0—PGF1a明显上升为0,80±0,34,正常人为0,53±0,22,P<0,0l。 2,血5一羟色胺诊断学 血5一羟色胺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一种神经介质。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泌乳素。李风文等观察了高血压肝郁证患者,血中5一羟色胺的含量明显增高。 张问渠在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病肝郁证血5一羟色胺(HT)明显增高,经疏肝理气药物治疗后,随着肝郁症状的缓解,5一HT也逐渐恢复正常。 3,血清泌乳素诊断学 下丘脑分泌的催乳紊抑制因子(PIF)抑制垂体泌乳素(PRL)的分泌。 (1)王霞灵等的100例肝郁证有原发不孕15例,继发不孕17例,更年综合症18例,附件炎13例,月经不调16例。子宫肌瘤8例,经前紧张症13例;100例非肝郁证有原发不孕ll例,继发不孕13例,更年综合症16例,附件炎16例,月经不调20例,子官肌瘤12例,经前紧张症12例,肝硬化3例,慢迁肝15例,慢活肝12例,溃疡病4例,慢性胃炎4例,高血压病2例。肝郁证的PRL明显上升,88例高于正常值(正常值1,3一12,1ng/m1),其平均值为(31,80±8,20)ng/ml。也非常明显高于非肝郁证,非肝郁证仅8例升高。其平均值为(10,26±2,4)ng/ml。国外有医学家研究指出情绪异常(如抑郁、急躁、惊恐、应激状态及运动等)可直接引起PRL的上升。用加味逍遥散治疗,药物组成为柴胡、香附、当归、丹参、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连服30天后,大多数患者肝郁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随着病情的改善,血清PRL水平也随之明显下降,多数患者恢复到正常范围,其平均值为(25,30±6,28)ng/ml。治疗60天后继续下降为(18,56±4,32)ng/m1,治疗90天后下降为(12,06±2,88)ng/ml。 (2)王希浩通过临床观察,指出34例月经病肝部证的血清泌乳索上升,其平均值为(36,04±15,24)ng/ml。53例正常人的平均值为(11,87±6,2)ng/ml。 (五)尿液检验诊断学 1,尿儿茶酚胺诊断学 周大桥等的96例肝郁气滞证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高血压、原发不孕、继发不孕、更年凉合症、经前期紧张症等。尿儿茶酚胺明显上升,其平均值为(30,3l±2,45)μg/24h,96例相同病种的非肝部证为(19,42±1,15)μg/24h,正常范围:15—20μg/24h,P<0,0l。 2,尿环核甙酸诊断学 奚刚等的24例肝郁气滞证中包括冠心病5例,胃溃疡2例,神经官能症10例,肿瘤4例,胆囊炎2例,高血压1例。24时尿中的环一磷酸腺苷(eAMP)明显下降。其平均值为(1614±613)ng/m1,10例正常人为(3011±914)ng/ml。24时尿中的环一磷酸鸟甙(cGMP)明显上升为(1014±923)ng/ml,正常人为(410±120)ng/ml。cAMP/cGMP明显下降,其平均值为2,39,正常人的平均值为7,64±2,25。 得出结论:尿的cAMP明显下降,eCMP明显上升及cAMP/cGMP明显下降,可以作为肝郁气滞证的诊断依据。 (六)内分泌诊断学 1,血浆儿茶酚胺诊断学 金益强等的30例肝郁气滞证中有12例慢性肝炎、12例神经官能及16例更年期综合征,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上升,其平均值为(2054,0±154,4)pmol/L,30例正常人为(1997,0±139,1)pmol/L。肾上腺素上升为(923,5±91,5)pmol/L,正常人为(824,2±61,3)pmol/L,明显低于肝阳化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实证,明显高于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等虚证。 2,血清雌激素诊断学 女性肝郁气滞证患者十分常见,血清雌激素的测定可能对肝郁气滞证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肝郁气滞证时,雌激素降解障碍,血清E2上升是可以理解的。非肝病肝郁气滞证的血清E2上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王霞灵等的100例肝郁气滞证包括原发不孕18例,继发不孕8例,更年期综合症6例,附件炎5例,月经不调5例,功能性出血1例,子宫肌瘤2例,经前紧张症6例,肝硬化3例,慢迁肝15例,慢活肝12例,溃疡病4例,慢性胃炎4例。高血压病2例。100例非肝郁气滞证有原发不孕18例,继发不孕8例,更年综合症6例,附件炎5例,月经不调5例,功能性出血1例,子宫肌瘤2例,经前紧张症6例,肝硬化3例,慢迁肝15例,慢活肝12例,溃疡病4例,慢性胃炎4例,高血压病2例,肝郁气滞证月经后期雌激素(雌二醇,E2)明显上升,其平均值为(175,45±70,54)pg/ml,非肝郁气滞证为(21,65±4,58)pg/ml。肝郁气滞证排卵期为(1348,6±666,6)pg/ml,非肝郁气滞证为(637,53±4,58)pg/ml。肝郁气滞证儿经前期为(61,98±37,5)pg/ml,非肝郁气滞证为(22,18±4,88)pg/ml。肝郁气滞证绝经期为(285,75±219,9)pg/ml,非肝郁气滞证为(51,58±27,91)pg/ml。肝郁气滞证闭经期为(24,5±10,6)pg/ml,非肝郁气滞证为(10,42±1,55)pg/ml。女性肝郁气滞证在月经后期、排卵期、月经前期、绝经期及闭经期的E2明显高于比非肝郁气滞证,P<0,01。血中雌激素增高,影响体内糖、脂、蛋白质的代谢,使基础代谢呈现亢进状态。 26例男性肝郁气滞证的E2明显上升为(91,23±76,4)pg/m1,非肝郁气滞证为
预防预后:
肝以气为用,司疏泄,以条达、舒畅为顺为贵,一旦心情抑郁,则气郁为病。郁含忧郁之意,与情志变化有关。所以,一旦气机郁结不畅,就会使生发、疏泄失常,成肝气郁结证。肝脾同居中焦,肝胆、脾胃之气共为中气。肝气的疏泄有助于脾气的运化,食谷入胃,在肝气之疏泄、脾气之运化的协同作用下,水谷精微乃化生而成,故水谷之化,亦赖于肝,非独脾胃。肝气的生发有益于中气的上升,中气起着维系脏器正常位置的作用,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气升则脾气亦升。肝、脾之气的病变常互为影响而传变,如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即是。故临床上脾胃病从肝论治亦非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