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恶性肿瘤
什么是肛肠恶性肿瘤?
结直肠肛管癌,临床常称大肠癌,是最常见的肛肠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肛门肿瘤的发病日渐增多。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①大肠癌发病年龄升高,以城市更明显;②肿瘤部位的变化,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逐渐超过了直肠癌;③随着血吸虫病的控制,合并血吸虫病的大肠癌减少;④合并肝转移的大肠癌常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肛肠恶性肿瘤的病理与分型: 1.大体分型(《中国大肠癌防治规范》) (l)肿块型肛肠恶性肿瘤:呈球状或半球状,表面有小溃疡.易出血,肿瘤向肠腔内生长,此型浸润性小,淋巴转移较晚,预后较好,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溃疡型肛肠恶性肿瘤:是大肠癌的最常见类型。肿瘤表面有深而大的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呈蝶形,易出血、感染,分化程度较低,转移较早,好发于左侧结肠及直肠。 (3)浸润型肛肠恶性肿瘤:沿肠壁浸润生长,瘤组织有较多纤维组织,易引起梗阻,分化极低,转移早,预后差,好发于左侧结肠。 (4)胶样型肛肠恶性肿瘤:外观呈胶冻样,极少见。 2.组织学分型肛肠恶性肿瘤 (l)腺癌:最常见。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或腺泡状,又可分为高、中、低分化3级,结肠癌多数为高、中分化腺癌预后较好,高分化比低分化癌为好。 (2)黏液癌:大多数癌细胞分泌黏液,黏液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间质内亦有黏液,预后较腺癌差。 (3)印戒细胞癌:整个细胞呈印戒状,预后较差。 (4)未分化癌:癌细胞较小,圆形或不规则形,浸润明显,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5)腺鳞癌:亦称腺棘细胞癌。癌瘤内腺癌与鳞癌混合出现,腺癌部分比较差,无角化。 (6)鳞状细胞癌:大肠鳞癌罕见,多为中度到低度分化,偶有角化和细胞间桥。 3.临床病理分期 分期目的在于了解肿瘤发展过程,指导拟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有Dukes分期、改良Dukes分期(Astler-Coller分期)和TNM分期3种。 (l) Dukes分期 Dukes A: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未超出浆膜层; Dukes B:肿瘤已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uke8 C:不论肿瘤的深度,只要伴有淋巴结转移; Dukes D:伴有远处器官转移。 (2)改良Duke8分期 Dukes A:病变局限于黏膜层: Dukes B1:病变侵及肌层,但未穿透,不伴有淋巴结转移; Dukes B2:病变穿透肌层,侵及浆膜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 Dukes C.:病变侵及肠壁除浆膜以外的全层,伴有淋巴结转移: Dukes Cz:病变侵及肠壁全层,包括浆膜层,伴有淋巴结转移; DukesD:伴有远处器官转移。 (3) TNM分期 肛肠恶性肿瘤的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估计; To: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侵及黏膜下层: T2:肿瘤侵及肌层; T3,:肿瘤穿透肌层,侵及浆膜下层或进入没有浆膜的结肠或直肠周围组织; T4:肿瘤穿透脏层腹膜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组织。 肛肠恶性肿瘤的区域淋巴结(N): Nx:不能确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No:没有淋巴结转移; N1:结肠或直肠周围有1~3个淋巴结转移; N2:结肠或直肠周围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N3,:病变肠管供血血管主干周围有淋巴结转移。 肛肠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M): Mx:不能确定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 Mo:没有远处器官转移; M1:伴有远处器官转移。 4.转移途径大肠癌主要有以下4种扩散和转移方式。 (1)直接浸润:大肠癌可直接浸润到邻近器官。如乙状结肠癌常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横结肠癌可侵犯胃壁,甚至形成内瘘。研究显示,沿肠壁扩散近端一般不超过5cm,远端不超过3cm,这一点对于确定病变肠段的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 (2)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结肠癌主要的扩散途径之一。首先转移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下段直肠癌(以腹膜反折为界)除向上方和侧方转移外,向下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3)血行转移:少见。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途径是经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是引起最终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比较常见的其他转移部位为肺部,骨骼和脑部转移较少见。 (4)种植转移:脱落的癌细胞可发生种植转移。常见的有腹腔内种植转移、肠腔内种植转移和切口种植转移3种形式。直肠癌种植转移较少。
预防预后:
肛肠恶性肿瘤病因概要: 肛肠恶性肿瘤的病因主要为:肛肠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癌前疾病、遗传因素、肛肠恶性肿瘤的病毒感染和肛肠恶性肿瘤的精神因素有关。 肛肠恶性肿瘤详细解析: 肛肠恶性肿瘤的病因: 肛肠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肛肠恶性肿瘤的饮食因素 ①高脂肪饮食:刺激胆汁分泌,胆盐与脂肪酸经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形成致癌因子,导致结肠癌;②低纤维素:摄入纤维素量少,大便的量减少,对多种致癌物、促癌物的稀释作用减弱,增加了这些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增加发病机会;③高动物蛋白:动物蛋白中的氨基酸经分解后可产生致癌物;④维生素A:有对抗结肠黏膜癌变的作用,维生素A摄入过少可诱发结肠癌;⑤钙:可以使分裂异常迅速的结肠黏膜细胞增生减轻,还可以与胆汁酸及脂肪酸结合,对抗其致癌作用;⑥亚硝胺类:食物中黄曲霉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成胺类物质,致大肠癌的发生。 2.肛肠恶性肿瘤的环境因素 ①钼的缺乏;②阳光与维生素D的缺乏。 3.癌前疾病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病及绒毛状腺瘤是结肠癌的癌前疾病,若病程长久则可能恶化。①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愈长,发生结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患者结肠癌的发生率为20%一40%;②腺瘤恶变:目前研究证实,从病因看,结肠癌的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到增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 4.肛肠恶性肿瘤的遗传因素 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结直肠癌患者中,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黏膜增生到腺瘤再到癌的发展过程中若干分子事件的基因表达已被认识,明确了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基因起作用的遗传性疾病。 5.肛肠恶性肿瘤的病毒感染 诱发肿瘤的病毒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能引起肿瘤恶化。 6.肛肠恶性肿瘤的精神因素 大肠癌的发病与精神因素也有关。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描述散见于脏毒便血、肠蕈、症瘕、锁肛痔等疾病的范畴,其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忧思郁怒,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或湿浊内生,热毒内蕴,下注大肠,日久成积。 《医宗必读》中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