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
什么是副伤寒?
副伤寒(paratyphoid leve1:)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等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所引起。临床与病理上都与伤寒类似,但其发生率约为伤寒的四分之一。由于肠病变系淋巴组织的表面坏死。故出血与穿孔很少见。传播方式以食物传播的机会较多。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副伤寒甲:患副伤寒甲的病例随年龄而增加,任何季节都有病例发生。发病或急或缓,病程变化不定,平均在3周左右,白细胞计数一般都减低,在5.0×10^9/升左右,副伤寒甲症状及经过很像伤寒。 2.副伤寒乙:副伤寒乙患者的年龄较小,以3岁以下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流行夏秋二季。发病急,常伴有惊厥,腹泻亦常见,腹胀较副伤寒甲为多,白细胞计数在8.0×10^9~19.5×10^9/L之间,病势很急而预后较少佳。 3.副伤寒丙: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体温上升快,不规则热型,常伴寒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其次为伤寒或胃肠炎型。热程一般约2~3周,重症者则持续较长时间。败血症型并发症多而顽固,最常见为肺部并发症,骨及关节的局限性化脓性病灶。偶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心内膜炎、肾盂炎、胆囊炎、皮下脓肿、肝脓肿等。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以上三种在临床上常不易鉴别,诊断主要靠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诊断要点 1.副伤寒甲、乙起病时有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2~3d后出现发热。弛张热多见,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道症状明显。玫瑰疹出现较早、较多、较大,且色泽较深。肠出血和肠穿孔少见。 2.副伤寒丙起瘸急、体温上升快,热型不规则,伴寒战,主要表现败血症型,其次为伤寒或胃肠炎型。一般2~3周,败血症型并发症多,见于肺部合并症,骨和关节局限性病变,偶见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心内膜炎、肾盂炎、胆囊炎、皮下脓肿、肝脓肿,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亦可有持续发热、头痛、白细胞数减少,与早期伤寒相似。但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周内自愈。 2、疟疾 各型疟疾尤其恶性疟疾易与伤寒相混淆,但疟疾每天体温波动较大,发热前伴畏寒或寒战,热退时多汗,脾较大质稍硬,贫血较明显,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用有效抗疟药治疗迅速退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3、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极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呈持续型或弛张型,与伤寒相似。患者有疫水接触史,眼结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加快。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可确诊。 4、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期有发热、全身不适、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不易与伤寒相区别。但此病患者每于病程第5~7天出现黄疸,体温亦随之回复正常,肝大压痛,肝功能明显异常,可通过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检查而确诊。此外,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亦每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相对较轻,有黄疸者在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他特征性表现,血培养伤寒杆菌可为阳性,随着病情好转,肝大及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伤寒病的极期(第2周)以后,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5、败血症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须与伤寒相鉴别。此症可有胆系、尿路、肠道等原发感染灶,发热常伴有寒战、多汗,有出血倾向,不少患者早期可发生休克且持续时间较长,白细胞虽可正常或稍低,但常伴核左移。确诊须依靠细菌培养。 6、粟粒型肺结核 发热较不规则,常伴有盗汗、脉较快、呼吸急促、发绀等,有结核病史或有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X线摄片可见肺部有粟粒状阴影。 7、布鲁菌病 有与病畜接触或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羊乳或乳制品史。长期不规则发热,发作时呈波浪热型,有关节、肌肉疼痛及多汗。血清布鲁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及骨髓培养可分离到布鲁菌。 8、地方性斑疹伤寒 起病较急,高热常伴寒战,脉快,结膜充血和皮疹。皮疹出现较早(第3~5天),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色暗红,压之不退,退疹后有色素沉着,病程约2周。白细胞数大多正常,血清变形杆菌凝集反应(外-斐反应)阳性;血液接种豚鼠腹腔可分离出莫氏立克次体。 9、结核性脑膜炎 部分伤寒患者因严重毒血症可兼有剧烈头痛、谵妄、昏睡、颈抵抗等虚性脑膜炎表现,容易与结核性脑膜炎相混淆。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其他脏器结核,虽有持续发热但无玫瑰疹与脾肿大,头痛与颈抵抗更显著,可伴有眼球震颤、脑神经瘫痪等,未经抗结核特效治疗病程逐渐加重。脑脊液检查符合结核性脑膜炎改变;脑脊液涂片、培养、动物接种可发现结核杆菌。 10、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本病的病理特点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和浸润。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时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加之伤寒的骨髓片中有时可出现组织细胞增多和吞噬现象,故易相混淆。但本病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的贫血、出血症状;血片和(或)骨髓片有特异性恶性组织细胞和(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增生的组织细胞形态不一,并可吞噬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外周血象出现显著的全血细胞减少。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疾病治疗:
副伤寒的治疗概要: 副伤寒应注意维持营养,供给高热量等。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有过敏者、氯霉素可选用,但注意其指征与付作用。—般保守疗法效果较好。心肌炎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C等注意措施。 副伤寒的详细治疗: 预防: 1.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饮用开水。 2.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灭蝇、防蝇、不吃不洁食物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 3.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因地制宜制定隔离消毒措施,认真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4.发现及管理带菌者,对饮食行业人员应检查带菌情况。除大便培养外,“V”凝集试验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对带菌者应予以治疗。 5.在伤寒流行区小儿从1岁即开始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初种共3次,每次间隔7~10天,剂量:1~6岁3次各为0.2、0.3、0.3、毫升,7~4岁为0.3、0.5、0.5毫升。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加强剂量为第三次的剂量。 治疗: 1.支持疗法:应注意维持营养,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液体疗法、输血、镇静剂等都应视病情及时采用。 2.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如有过敏者、氯霉素可选用,但注意其指征与付作用。 3.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①肠出血:禁食、镇静、补液、止血、输血,—般保守疗法效果较好。 ②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并立即手术治疗。 ③心肌炎;绝对卧床休息,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C,或静脉滴注能量合剂,也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复方丹参液,亦可肌注辅酶/Q10°
预防预后:
(一)副伤寒的发病原因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三种: ①副伤寒甲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杆菌,或称副伤寒甲沙门菌; ②副伤寒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乙杆菌,或称副伤寒乙沙门菌; ③副伤寒丙的病原体为副伤寒丙杆菌,或称副伤寒丙沙门菌。 以上三种杆菌分别属于沙门菌属中A,B,C三群,均可按噬菌体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伤寒丙杆菌还兼有“Vi”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 (二)副伤寒的发病机制 副伤寒甲、乙的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但胃肠炎型患者的肠道病变显著而广泛,且多侵及结肠。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不显著,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他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