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疾病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什么是非疾病性胃肠道功能紊乱
?
胃腑道功能紊乱是指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的证候,而在生物化学和病理解剖学方面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有关症状,并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判断依据】 1,发生大多缓慢,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症状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可因精神治疗如暗示疗法而暂时消退。 2,以胃肠道表现为主。可局限于咽、食管或胃,但以肠道表现为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表现。 3,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的恶性病变。如慢性胃病、妊娠期呕吐、尿毒症、脑瘤、胃癌、早期妊娠反应、脑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早期溃疡性结肠炎、er0hn病、结肠癌、憩室炎、痢疾、直肠便秘、甲状腺功能亢进、乳糖或果糖不耐受、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4,多有肝郁脾虚或脾肾两虚的伴随症状,如两胁胀闷,食欲不振,精神疲惫,便秘便稀,腹胀嗳气等。
疾病治疗:
【调理原则】 解决思想矛盾,调整脾胃功能。 【调理方法】 l,应让当事者了解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性质、原因以及良好的预后等,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当亚健康个体产生不良情绪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泄。心理疏泄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换位思考,自我劝导,自我解脱;其二是“释放”,把心理的郁闷宣泄出来。 3,工作及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 4,对平日体力活动较少者应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进食,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切忌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过于租糙、坚硬、生冷的食物,避免过热饮食,不食浓烈的香辛辅料。少食盐溃、烟熏、腌制、油炸食品。平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软而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辣椒、茶、咖啡、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 6,食疗。 (1)豆蔻馒头 原料:白豆蔻15g,面粉1000g,酵面50g。 制法:白豆蔻研细末,面粉加水发面,揉匀,待面发好后,加入碱水适量,撒入白豆蔻粉末,用力揉匀。做成馒头蒸熟,可作早餐主食。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适宜于胃肠道功能紊乱之脾虚者。 (2)芡实山药粥 原料:芡实、干山药片各30g,糯米50g,砂糖适量。 制法:芡实、山药、糯米同煮成粥,加糖调味,可作早、晚餐食用。 功效:补脾益气,固肾止泻。适宜于胃肠道功能紊乱之脾肾两虚者。 (3)参枣米饭 原料:党参10g,大枣20个,糯米250g,白糖50g。 制法:将党参、大枣泡发煮半小时,捞出,汤备用。糯米蒸熟,把枣摆在上面,再把汤液加白糖煎熬成黏汁,浇在枣饭上即可,作主食食用。 功效:补气健脾益胃。适宜于胃肠道功能紊乱之脾胃亏虚者。 (4)佛手蛋 原料:佛手15g,茉莉花10g,鸡蛋2个。 制法:先用清水煮鸡蛋一沸,捞出将蛋壳打破,再与佛手、茉莉花同煮15分钟即可。吃鸡蛋,每日1次。 功效:疏肝理气,醒脾固肠。适宜于胃肠道功能紊乱之肝郁脾虚者。 7,针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公孙、行间、神门、内关、建里、中脘、天枢、气海、阳陵泉、内庭、胃俞、脾俞、肝俞等。 8,气功。以静功为主。 9,按摩方法。 (1)摩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膝曲。两手掌相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中、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动约5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用力宜先轻后重,然后扩大范围摩动全腹部约2分钟。 (2)擦腰骶法:患者取坐位,腰部前屈。两手五指并拢,掌面紧贴腰眼,用力擦向骶部,如此连续反复进行约1分钟,使皮肤微热,有热感为宜。 以上两种自我按摩方法每日l一2次,连续治疗24天,然后根据病情可隔日治疗1次,直至症状消失。 10,敷脐疗法。用藏紫草、藏红花、石菖蒲、百合、五味子、酸枣仁、制何首乌、柏子仁(霜)等纯中药配伍研磨,温水调成糊状,温度适中,贴敷肚脐。每天上、下午各1次。直至症状消失。 11,音乐疗法。播放舒缓轻悠、悦耳怡入、柔婉绵长的音乐,使入身体放松,心理畅快,能达到消除急躁、平和怒气、缓解紧张的作用。 12,中医辨证治疗。 (1)脾胃不和证 证候: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l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6g,半夏10g,术香6g,砂仁3g,炒谷芽20g,炒麦芽20g,鸡内金l0g)。 (2)肝脾不和证 证候: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即有便意,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炒白术10g,白芍10g,陈皮10g,防风l0g)。 (3)湿浊困脾证 证候:腹胀腹痛,肠鸣,腹泻,饮食不当则腹痛,泻下加重,食少不化,恶心呕吐,倦怠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或濡。 治法:理气化湿,和中。 方药:藿朴夏苓汤(杜藿香6g,真川朴3g,姜半夏4,5g,赤苓9g,光杏仁9g,生薏苡仁12g,白豆蔻末1,8g,猪苓4,5g,淡香鼓9g,建泽泻4,5g)。 (4)脾胃阳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食少体倦,面色咣白,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象沉弱。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附子理中汤(制附子l0g,入参10g,白术15g,甘草3g,干姜5g)。
预防预后:
多与精神因素有关,症状常随情绪变化而波动,可因精神治疗如暗示疗法而暂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