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该病 的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 1/1500,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 5%一 10%。是房间隔在胚 胎发育过程中发育不良所致。女性较多见,男女性别比例为 1:2。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房间隔缺损的症状随缺损大小而有区别。缺损小的可全无症 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胸骨左缘 2~3 肋间有收缩期杂音。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 环血流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形瘦长、面色苍白、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由 于肺循环血流增多而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 多数患儿在婴幼 儿期五明显体征,2—3 岁后心脏增大,前胸隆起,扪诊心前区有抬举冲动感,一般无震颤, 少数大缺损分流量大者可出现震颤。听诊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第 1 心音亢进,肺动脉第 2 心音增强。②由于右心室容量增加,收缩时喷射血流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更落后于主动 脉瓣,导致宽而不受呼吸影响的第 2 心音固定分裂。③由于右心室增大,大量的血流通过正 常肺动脉瓣时(形成相对狭窄)在左第二肋间近胸骨旁可闻及 2~3 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④ 当肺循环血流量超过体循环达 1 倍以上时,则在胸骨左下第 4—5 肋间隙处可出现三尖瓣相 对狭窄的短促与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 吸气时更响, 呼气时减弱。 随着肺动脉高压的进展, 左向右分流逐渐减少, 第 2 心音增强, 固定性分裂消失, 收缩期杂音缩短, 舒张期杂音消失, 但可出现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疾病检查:
1.X 线表现 对分流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具有诊断价值。心脏外 形轻至中度增大,以右心房及右心室为主,心胸比大于 0.5。肺脉段突出,肺叶充血明显, 主动脉影缩小。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总干及分支随心脏搏动而一明一暗的“肺门舞蹈”征,心 影略呈梨形(图 13—5)。 原发孔型房缺伴二尖瓣裂缺者, 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 2. 心 电图 电轴右偏平均额面电轴在十 95—+170 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肥大。P—R 间期延长, V1 及 V3R 导联呈 rSr'或 rsR'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分流量较大患者 R 波可出 现切迹,手术后消失。原发孔型房缺的病例常见电轴左偏及左心室肥大。一般为窦性心律, 年龄较大者可出现交界性心律或室上性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 M 型超声心动图 可以显示右心房、 右心室增大及室间隔的矛盾运动。 二维超声可以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及 大小, 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并能判断分流的方向, 应用多普勒超声可 以估测分流量的大小, 估测右心室收缩压及肺动脉压力。 年龄较大的肥胖患者经胸超声透声 较差者, 可选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 而动态三位超声心动图可以从左房侧或右房侧 直接观察到缺损的整体形态,观察缺损与毗邻结构的立体关系及其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4.磁共振 年龄较大患者,剑突下超声透声窗受限,图 像不够清晰。磁共振可以清晰地显示缺损的位置、大小及其肺静脉回流情况而建立诊断。 5.心导管检查 一般不需要做心导管检查,当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或肺静脉异 位引流时可行右心导管检查。 右心导管检查时导管易通过缺损由右心房进入左心房, 右心房 血氧含量高于腔静脉血氧含量, 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 并按所得数据可计算 出肺动脉阻力和分流量大小。 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者应探查异位引流的肺静脉。 6. 心 血管造影 一般不做心血管造影。 造影剂注入右上肺静脉, 可见其通过房缺迅速由左心房进 入右心房。
疾病治疗:
小于3mm的房间隔缺损多在3个月内自然闭合, 大于8mm的房缺一 般不会自然闭合。房缺分流量较大(Qp/Qs,>1.5)的均需手术治疗,一般可在 3~5 岁时 体外循环下直视关闭。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发生心力衰竭或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房间隔缺损也可通过介入性心导管术,应用双面蘑菇伞(Amplatzer 装置)关闭缺损,适应证 为:①继发孔型房缺;②直径小于 30mm;③房缺边缘距肺静脉、腔静脉、二尖瓣口及冠状 静脉窦口的距离大于 5mm; ④房间隔的伸展径要大于房缺直径 14mm 以上
预防预后:
房间隔缺损病因概要: 房间隔缺损的病因是:由于心内分流的结果,经过右心房、右心室和肺部的血流量远较左心为多,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主干因而扩大,属于典型的舒张期负荷过重类型;左心房、左心室和主动脉相应缩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以后逐渐产生内膜增生和中层增厚,引起管腔狭小和阻力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减少分流量。 房间隔缺损详细解析: 病理生理: 正常时,左心房压力(8~10mmHg)无论收缩期或舒张期都比右心房高(3~5mmHg)。因此,当房间隔缺损存在时,血液系自左向右分流,临床上并无发绀症状。分流量的多少与缺损大小和左、右心房间的压力阶差成正比例,与肺血管阻力的高低成反比例。一般每分钟可达7~20L不等(正常右心流量约为5L),超过周身循环量2~3倍,甚至4倍。 一般对周身循环量影响不大,血压改变很少。 由于心内分流的结果,经过右心房、右心室和肺部的血流量远较左心为多,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主干因而扩大,属于典型的舒张期负荷过重类型;左心房、左心室和主动脉相应缩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以后逐渐产生内膜增生和中层增厚,引起管腔狭小和阻力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减少分流量。1961年,Besterman报道肺动脉高压有两种情况:①动力性高压,是指肺部血循环量增加的结果,肺小动脉阻力不大,在5woodU/m2以内;②阻塞性高压,是指肺小动脉有病变,阻力增大的结果,其阻力超过5woodU/m2。前者较为多见,后者只占15%~18%。肺动脉高压发生后,不仅常能引起肺部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和血栓形成,而且能使右心血液的输出受到障碍,产生右心室和右心房肥大,终于引起右心衰竭。但因右心具有负担高血量的生理功能,所以发生衰竭的年龄一般较迟,多在20~30岁以上。 当右心压力增高到一定限度时,右心房内的部分血液可逆流入左心房,形成自右向左的分流,临床上产生发绀症状。这说明病程的演变进入晚期阶段。 病理解剖: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数日、大小、形状和位置各有不同。绝大多数的缺损为单发性。有时可以有两个或许多小孔同时存在。大的缺损几占全部房间隔,小的只能容纳探针。一般来说.即使能够活到成年期的病例,缺损亦不小,直径在2~4cm。缺损的形状和位置常与类型有关。 按胚胎发育及病理解剖部位不同,分为三型。 1.继发孔型 约占70%,为第一房间隔吸收过多或第二房间隔发育障碍所致,包括中央型(卵圆窝型,最常见,约占62%)、下腔型(占24%)及上腔型(静脉窦型,占6%,常伴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缺损大小不等,多为单个,部分可为多个或筛孔状。 2.原发孔型 约占5%~10%,位于房间隔下部、房室交界处,由于心内膜垫发育障碍未与第一房间隔融合所致。如合并二尖瓣前叶裂缺又称不完全或部分房室间隔缺损。若心内膜垫发育障碍严重,除原发孔型缺损,尚合并共同房室孔、瓣及室间隔缺损,称为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 3.冠状静脉窦型 非常少见。房间隔本身完整无缺,只有冠状静脉窦与左心房之间无间壁,所以左心房血可由冠状静脉窦与右心房相交通,也称为“无顶”(unroofing)冠状窦。 以下主要介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可分为四个类型。 1.卵圆孔型或称中央卵圆孔缺损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总数的75%以上。绝大多数病例缺损为单发性的,呈椭圆形,长2~4cm,位于冠状窦的后上方。周围有良好的边缘,尤以上部更为明显。缺损距离传导系统较远,容易缝合,效果良好。但个别病例的缺损,可呈筛孔形。 2.下腔型或称低位缺损 远较卵圆孔型少见,约占总数的12%以上。缺损为单发性,位置较低,呈椭圆形,下缘缺如,和下腔静脉的入口没有明显分界。有时伴有下腔静脉瓣,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3.上腔型或称高位缺损 又名静脉窦(sinus venosus)缺损,国外有不少病例报道,但国内少见,约占总数的3.5%以上。缺损位于卵圆孔上方,紧靠上腔静脉的入口。缺损一般不大,为1.5~1.75cm,其下缘为明显的新月形房间隔,上界缺如,常和上腔静脉连通,使上腔静脉血流至左、有心房。这类病例几乎都伴有右上或右中叶肺静脉同流异常,血液回流入上腔静脉内。 4.混合型或称兼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缺损 临床上较少见。 兼具上述两种以上的缺损,缺损一般较大,约占8.5%。1.5%~30%的继发孔缺损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如肺动脉瓣狭窄,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二尖瓣狭窄(lutembacher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