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症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obesity)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婴儿期、5— 6岁和青春期,患儿食欲旺盛且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明显肥 胖儿童常有疲劳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 ? 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 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 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 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肥胖小儿性发育常较早,故最终身高常略 低于正常小儿。由于怕被别人讥笑而不愿 与其他小儿交往,故常有心理上的障碍, 如自卑、胆怯、孤独等。
疾病检查:
"儿童体重为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20%以上者便可诊断为肥胖症;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 50%者为重度肥胖。体质指数:是评价肥胖的另一种指标,它是指体重(kg)/身长的平方(m2),小儿的BMI随年龄性别而有差异,如BMI值在P85—P95为超重,超过P95为肥胖。"
疾病治疗:
"肥胖症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产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体对热能的消耗,使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体重逐步下降。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是两项最主要的措施,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均不宜用于小儿。1.饮食疗法 鉴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以及肥胖治疗的长期性,故多推荐低脂肪、低糖类和高蛋白食谱。低脂饮食可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的脂肪储备,但也会使蛋白质分解,故需同时提供优质蛋白质。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后会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促进脂肪合成,故必须适量限制。食物的体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患儿产生饱腹感, 故应鼓励其多吃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菜类食品,其纤维还可减少糖类的吸收和胰岛素的分泌,并能阻止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排泄,且有一定的通便作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具有重要作用,如避免晚餐过饱,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等。 2.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能促使脂肪分解,减少胰岛素分泌,使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增加,促进肌肉发育。肥胖小儿常因动作笨拙和活动后易累而不愿锻炼,可鼓励和选择患儿喜欢和有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晨间跑步、散步、做操 等,每天坚持至少运动30分钟,活动量以 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感到疲劳为原则。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求之过急。如果运动后疲惫不堪,心慌气促以及食欲大增均提示活动过度。
预防预后:
"95%~97%的肥胖症患儿不伴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营养素摄入过多:摄入的营养超过机体代谢需要,多余的能量便能转化为脂肪贮存体内,导致肥胖。人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主要在婴儿出生前3个月,出生后第一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若在这三个时期内摄入营养过多,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并且体积增大,易诱发肥胖症。2)活动量过少: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营养素摄入不多但活动过少,也可引起肥胖。有些疾病需要减少活动,在病期或病后即易出现肥胖;肥胖儿童大多不喜爱运动,形成恶性循环。3)遗传因素:肥胖有高度的遗传性,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父母皆肥胖的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者,后代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4)其他:如调节饱食感及饥饿感的中枢失去平衡以致多食;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亦可致儿童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