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抽搐)
什么是抽筋
?
抽搐,俗称抽筋,是指各种具有骨骼肌痉挛症状的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或其他非自主性发作性的全身性(至少是双侧的)骨骼肌痉挛,主要包括惊厥(伴有意识丧失的抽搐)和手足抽搐。抽搐发作的特征包括突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不超过120s),发作时意识改变,无目的活动,不能被唤醒。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年龄、职业等。年龄小同。疾病谱不同。婴幼儿常见先天件抽搐;青壮年以外伤、原发性癫痫、急性感染为主;中老年以颅脑肿瘤、外伤、脑血管意外等为主;老年人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退行性变为主:男性的抽搐发病率高于女性。
2)家族史、既往史和服药中毒史:家族中有无相关病史;既往有无癫痫、精神疾病和类似发作史.有无颅脑外伤手术、脑血管意外、肿瘤及感染病史,若有应结合相应病史考虑是否为该种疾病的延续或者并发,比如原有颅脑外伤可以引发继发性癫痫,同时询问有无大量服药中毒史。
3)发病情况:包括抽搐时间、程度、范围(全身还是局部)、发病间隙(是持续发作还是有间隙的)、伴随症状(高热、高血压、口吐白沫、咬舌、意识障碍等)。
2.神经系统和一般情况的快速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疼痛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检查。如果出现神经系统体征阳性,考虑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膜炎、脑损伤导致的抽搐等)。
2)一般情况的检查:主要是皮肤、黏膜和气味。伴有皮肤发紫发黑,考虑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伴有皮肤苍白、显性出汗。考虑低血糖导致抽搐可能等。
3.初步考虑
根据以上所得到的信息.我们可以作如下的考虑。
(1)反复全身发作的抽搐,要考虑癫痫、癔症可能,但癔症患者的抽搐有表演色彩,且用暗示疗法效果显著。
(2)反复局部发作的抽搐往往要考虑低钙血症、癫痫,但低钙血症多为双侧性的,而癫痫以单侧发作多见。
(3)单次局部发作的抽搐,首先考虑低钙血症。
(4)单次全身性发作的抽搐,要考虑的疾病较多。①脑源性(感染、脑损伤、脑血管病):常伴意识障碍、神经体征,结合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②心源性(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痛、颈动脉窦过敏):有心脏病史、心律失常、心脏听诊异常,结合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③中毒性(药物或食物中毒):服药史、气味、意识障碍,结合毒物检查。④代谢及内分泌性(低钙、低镁、低钠、低糖):结合血糖、电解质检查。⑤破伤风:角弓反张、苦笑而容、牙关紧闭.有受伤史。⑥药物戒断反应:长期服药史.突然停用。⑦发热惊厥:小儿多见,体温很高。
4.辅助检查
(1)根据以上考虑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
1)有神经系统体征的,要进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查。
2)考虑代谢内分泌疾病引起的抽搐,则予血糖、电解质等检查。
3)考虑感染.则必须做血常规及卡甘关检查。
4)考虑心源性抽搐(阿斯综合征发作),一定要行心电图检查。
(2)同时马上进行心电监护,以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状态。
5.初步诊断
根据以上几步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对抽搐的常见病因,如癫痫、发热、惊厥、手足捕搐症、脑源性抽搐、心源性抽搐、中毒性抽搐、代谢及内分泌性抽搐、药物戒断反应、破伤风,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1.脑部疾病引起的抽搐
发作具有突然性、一过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可表现全身性或局限性(又称部分性)癫痫。前者又分大发作、小发作、肌阵痉挛性发作和婴儿痉挛症:后者发作可伴或不伴意识障碍,有局限运动或感觉或情感或精神性或植物性发作。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癫痫(无明确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和症状性癫痫,后者常见原因有先天性畸形、产前和围产期疾病、外伤、感染、脑瘤、脑血管病和变性性疾病等。EEG、CT、MRI和MEG有助诊断。
2.全身疾病引起的抽搐
(1)代谢、内分泌异常所致的抽搐
许多代谢、内分泌疾病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能量供应障碍,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变,从而出现抽搐,常见手足搐搦症;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引起的抽搐表现为间隙性发作的双侧强直性痉挛,好发于上肢.尤其是手部肌肉,典型的“助产”手,即手指伸直内收,拇指对掌内收,掌指关节和腕部届曲;常有肘伸直和外旋。下肢表现为足趾、踝部屈曲,膝伸直。少数可诱发口、眼、轮匝肌的痉挛,发作时无意识障碍。Chvostek、trousseau症阳性。低钠血症、碱中毒、低血糖症(血糖
疾病治疗:
【治疗】
1.紧急处理
(1)患者送人急诊室后,要马上评估患者的生命状态,包括榆查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倘若呼吸或心跳停止,则马上进行心肺脑复苏;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或神志、瞳孔不正常,应边抢救边向家属发病危通知。
(2)评估同时进行快速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分泌物较多的应取侧卧位,并放置口咽通气管以防舌咬伤,必要时可予气管插管。
2)吸氧:抽搐患者容易出现缺氧,要马上吸氧。
3)开放静脉通路:一般选择上肢静脉。
4)止惊治疗:静注10mg地西泮或肌注0.1g苯巴比妥钠。
2.初级处理
(1)一般处理:采取卧床静息,保持侧卧位,继续吸氧,禁食。
(2)进一步对症治疗:护脑、降温、止惊等。
(3)对因治疗。①癫痫: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治疗.如果是继发性癫痫应尽力去除癫痫的诱发因素,持续大发作时首选地西泮静推。②发热、惊厥:降温,使体温降到38℃以下。③手足抽搐症:补钙及维生素D。④脑源性抽搐:相应地控制颅内引起抽搐的原因,包括施行外科手术治疗。⑤心源性抽搐: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⑥中毒性抽搐:给予解毒剂及快速排出毒素等治疗。
(4)并发症防治:长时间的抽搐易引起缺氧和脑水肿,故而应予吸氧.必要时高压氧舱治疗,对于脑水肿应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
(5)监护:要对抽搐患者进行神志、瞳孔、生命体征以及出入量的监测。加强拍背、吸痰等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6)待患者病情略稳定后(主要看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收住病房。
预防预后: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单纯部分性发作:是癫痫的一种发作类型,不伴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一系列的局部重复抽搐动作,大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发整个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发作也可自一处开始,按人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缓慢地移动,如自一侧拇指沿于指、腕、肘、肩部扩展。较严重的发作后,发作部位可留下暂时性的瘫痪,若该处原已有瘫痪,可暂时性加重。局部抽搐偶可持续数小时、数目、数周,病灶在运动区或其邻近颉叶,多为症状性癫痫。
(2)面肌抽搐;又称半侧颜面痉挛或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可能与面神经受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受压有关。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起病时多为眼轮匝肌间隙性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口角抽搐最易引起往意。抽搐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重,入睡后停止。神经系统检查除面肌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可应用镇静药、地西泮、抗癫痫类药物或理疗等来减轻症状,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3)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慢性多发性抽动,是一种运动障碍病,多在2~13岁起病,男孩多见。面肌、眼肌、颈肌或上肢肌迅速的反复规则的抽动,以后又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常于肌肉抽搐开始后2~4年内发出各种怪声,如喉鸣声,咳嗽声,发哼声,猪、狗怒吼声或吹口哨声等,症状呈波动性,抽搐形式亦有波动。无意识障碍,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力分散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町用镇静剂、酚噻嗪类药治疗或进行心理治疗。
(4)习惯性抽搐:多见于儿童、青年,常表现为瞬眼、摇头、转颈、耸肩、怪柑或肢体怪异动作等,动作较为刻板。无目的性,或发病前因衣领过紧,转伸颈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此后松解衣领无效,心理治疗和镇静药物可缓解。
(5)脑干功能失常:脑于可因肿瘤、出血、血栓、炎症而间歇性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角弓反张、神志丧失、青紫、瞳孔散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明显脑十定位体征。
(6)脊髓病变:可出现下肢抽搐,但其抽搐往往由于脊髓病变出现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起,可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排便困难,排尿不畅,一旦接触下肢即可引出抽搐。
2.内分秘、代谢疾病
(1)血糖变化:成人胰岛细胞瘤、糖尿病患者口服过量降糖药而进餐很少时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二便失禁,此时测血糖显示2.75~3.3 mmol/L以下,或高血糖,如非酮症性高渗性高血糖、半乳糖血症也会出现类似癫痫样发作,经及时纠正血糖后即能控制发作。
(2)心源性发性:心脏节律紊乱:病窦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综合征、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室性心动过速;主动脉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可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唇青紫、二便失禁,做心电图显示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发作停止。
(3)肝性脑病:肝昏迷前期可出现扑翼样震颤,除此之外,还可有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肝功能损害、黄疸、出血倾向、肝臭、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血氨明显增高>117.4 μmol/L(200μg/dl),此时纠正肝功能后扑翼样震颤可能消失。
(4)严重水、电解质紊乱:晚期尿毒症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水中毒、频繁呕吐、坏死性小肠炎、胃肠道手术、灼伤后脑病等引起的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水中毒、高碳酸血症、高血钠均可引起四肢抽搐,此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后,抽搐停止。
(5)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佝偻病:三者都可出现血钙降低,当血钙降低至2 mmol/L以下即可产生手足抽搐,也可有痫样发作,此时快速给予l0%CaCl210 ml溶于25%葡萄糖液20 ml静脉推注,提高血钙浓度即可制止抽搐。
(6)甲状腺功能亢进: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1:(4~6),各组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为多见。患者舌和二手平举时可出现轻微震颤,典型病例除此之外,还有高代谢症群、甲状腺肿、突眼症与T3、T4增高,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震颤可改善。
(7)卡马西平引起的抽动:卡马西平可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尿崩症。一般其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白细胞降低、肝功能损害、共济失调等,但偶也可引起抽动。曾有报道患者因复杂部分性发作接受卡马西平治疗3~6周后出现面部抽动,频繁眨眼,张闭口、舌运动,且持续数月。抽动出现的时间与卡马西平治疗之间存在联系,其血浓度均在治疗范围内,没有卡马西平的其他中毒症状和体征,提示可能系特异质反应。在未停用卡马西平的情况下,抽动消失,提示卡马西平治疗导致儿童抽动是可逆的,故对该现象的出现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但不一定要停药。
(8)破伤风、狂犬病:全身肌肉疼痛、强直性持续性痉挛,偶见阵挛性抽搐,间歇期肌肉也不松弛,且以咀嚼肌明显,牙关紧闭。狂犬病有咽部痉挛,引起恐水症,意识清醒,受外界轻微刺激即可诱发抽搐,每次仅数秒钟。
(9)癔病性抽搐:往往有精神因素,受刺激后加剧,伴有焦虑、烦躁,抽搐无规律,持续时间长,往往有哭吵,受暗示后好转,无自伤及二便失禁。
(10)马钱子、士的宁中毒:意识不丧失,开始即有阵挛性抽搐,逐渐发展成强直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