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
什么是产褥期? 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包括形态和功能,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习称“坐月子”,一般规定为6周。现将产褥期划分为三期。产后产褥期即产后24小时内,这一时期易发生麻醉或产后的急性并发症。早期产褥期为产后24小时到1周。晚期产褥期为生殖器官复旧的时间,一般延续至分娩后6周。大多数非哺乳产妇此时或此后不久恢复月经周期。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宫缩痛 产后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称为宫缩痛。经产妇宫缩痛较初产妇明显,哺乳者较不哺乳者明显,吸吮乳头可以放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宫缩痛一般可以承受,多在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用药,但也可酌情给予孕妇镇痛药。 2.恶露 产后随着蜕膜组织的脱落会有不等量的阴道分泌物,这些分泌物称为恶露。显微镜下其主要为红细胞、坏死的蜕膜组织、上皮细胞及细菌。一般恶露持续4周甚至持续到产后56日,总量可达500 ml。如果有胎盘、胎膜残留或者感染,可使恶露时间延长,并有臭味。 恶露可分为以下三类。 (1)血性恶露:产后最初3日,恶露中血液较多,使其呈红色,主要为大量的小血块、少量胎膜、坏死蜕膜。 (2)浆液恶露:产后3日以后,恶露颜色很快变浅呈淡红色,主要为少量血液坏死蜕膜、宫腔渗液、细菌。 (3)白色恶露:产后大约10日以后,由于白细胞的增多及液体成分减少,恶露呈现白色或黄色,主要为坏死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大量白细胞和细菌等。 3.褥汗 产褥早期。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孕期潴留的水分通过皮肤排出大量汗液,在睡眠时明显,习称“褥汗”,产后1周内好转,不属于病态。此时应注意衣服的清洁、室内空气的新鲜,但不要让冷空气直吹产妇,以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4.体温 体温应低于38℃。 5.脉搏 产后心率低于孕前水平,可以慢至40~50次/分,产后2—6周恢复至孕前水平。 6.血压 在产褥期平稳,波动不大,与孕前血压相当。 7.呼吸 波动于14一16次/分。 8.子宫复旧 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成圆形,宫底即刻降至脐下一横指,产后1日略上升至脐平,以后每日下降1~2 cm,产后10日降至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子宫底,直至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未孕期大小。产后哺乳,吸吮乳头反射性地引起缩宫素分泌增加,故子宫下降速度较不哺乳者快。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主要是对产妇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监测,尤其是体温的监测。
疾病治疗:
正常产褥的治疗概要: 正常产褥并发症的好发时期必须严密观察。产后1周有内科合并症应多注意相应疾病的观察和处理,同时注意预防产后出血。产后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行小便。 正常产褥的详细治疗: 1.产后2小时内的处理 (1)产褥期为严重并发症的好发时期,如产后出血、产后子痫、羊水栓塞和产后心力衰竭等,必须严密观察,有人也称该期为第四产程。 (2)产后2小时内仍应在产房内观察,主要观察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以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分娩后应立即测量血压和脉搏,每半小时测量一次心率、血压、呼吸,离开产房前再测一次。若产后两小时一切正常,将产妇连同新生儿一起送回病房。 2.产后1周 主要还是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的监测,尤其是体温,如有异常一定要积极寻找原因,有内科合并症应多注意相应疾病的观察和处理,同时注意预防产后出血。 3.大小便 (1)排尿:产后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行小便,主要原因是膀胱因麻醉或外阴损伤的疼痛等使膀胱的敏感性减弱。注意观察膀胱,防止过度膨胀。 1)对产后不能小便的产妇,可选择以下方法:①可先用温开水冲洗会阴、按摩膀胱、热敷下腹部等法诱导排尿;②用药物兴奋膀胱肌以促进排尿。常用新斯的明l mg,肌内注射。 2)导尿:如果产妇在上述保守疗法后仍未排尿,很有可能是产妇已经失去了排尿的能力,应在严格无菌的操作下导尿,以便排空膀胱,恢复膀胱的自控和感觉。 当拔除尿管后4小时后仍不能排空尿,必须再插尿管并记录尿量。如果尿量大于200 ml,表明膀胱功能并未恢复,应留置尿管至第2日,同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具体视医疗单位及患者情况定,一般用药3日即可。如果小于200 ml,可以拔除尿管。 (2)排便:产妇在产后活动较少,且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肠蠕动较弱,加之产褥早期腹肌和盆底肌肉张力较低,大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加,常常发生便秘,产妇多为功能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