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中医)
什么是斑(中医)
?
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或紫黑色片状瘀斑,圆形或椭圆形等,或互相连接成片,不高出皮面,抚之不碍手者称为“斑”。《金匮要略》的“阴阳毒”,《外科启玄》的“葡萄疫”,《伤寒九十论 发斑证》的“斑疹”,《杂病源流犀烛》的“斑痧”,《疮疡经验全书》的“猫眼疮”等,都是指发斑而言。《丹溪心法》和《明医指掌》叉分别指出“明斑”和“阳斑”之名。所谓阴斑,是指斑之属于虚寒者;所谓阳斑,是指斑之属于实热者。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发斑应和疹相区别。《温病学 辨斑疹篇》:“斑点大成片,一般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视之斑斑如锦纹;疹如云头隐隐,或呈琐碎小粒,一般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感触的。”斑和疹在温热病中多兼挟出现,故医书中每举斑以眩疹,或统称斑疹。然而斑和疹的发病机理有所不同:斑大多由于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外溢肌肤而成;疹多系肺热郁阻。波及营分,外窜血络所致。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热入营血 1,临床表现:红斑隐隐,或斑色紫黑,兼有身热夜甚,口不甚渴,心烦不寐,时时谵语,或狂躁,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质红绛,脉数。 2,病因病机:邪热入侵营分,血脉受伤,致血外溢,故红斑隐隐;邪热入血,则斑色紫黑。 3,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4,方剂: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水牛角30g(镑,以之代犀角),生地15~30g,玄参15~30g,竹叶心10g,银花15~30g,连翘15~30g,黄连10g,丹参15~30g,麦冬15~30g。 方义:水牛角,生地、丹参清营凉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连、竹叶心清心泻火,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加减:营血俱病,邪毒炽盛。神昏谵语,口咽糜烂,可加神犀丹(《温热经纬》)}若昏迷深者。须加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清营解毒,开窍醒神。 5,变通法:血分热甚者可用犀角地黄溺(《千金要方》)加减,凉血解毒。 (二)气血两燔 1,临床表现;红斑显露,兼有高热,口渴,干呕,唇焦,烦躁不安,或昏狂谵语,或吐血、衄血,舌质绛、苔黄燥,脉多沉数。 2、病因病机:气分邪盛炽盛,直遇血分,血热妄行,外溢肌肤,故红斑显露。 3,治法:清气凉血。 4,方剂:化斑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玄参15~30g,水牛角30g(镑,以之代犀角),甘草10g,粳米l撮。 方义:石膏、知母清热生津,以治气分邪热;水牛角、玄参凉血精心,以治血分邪热;甘草、粳米和脾养胃,兼能调和诸药。 加减:可加紫草、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5,变通法:如鄂毒炽盛,高热,昏迷狂乱,发斑,吐衄甚者,宜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方用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丹皮、竹叶、甘草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三)阴虑火旺 l,临床表现:红斑时作时止,色鲜红,兼有鼻孔出血,牙龈出血,心烦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两颧发红,午后潮热,寐后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虚火内扰,灼伤血络,故见红斑色鲜红。 3,治法:滋阴降火,安络止血。 4,方剂;茜根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茜草根15g。黄芩15g,阿胶10g(烊冲),侧柏叶15~30g,生地15~30g,甘草10g。 方义:茜草根、侧柏叶止血凉血,阿胶、生地滋阴清火、养血止血,黄芩泻火止血,甘草和中。 加减:可加紫草、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5,变通法:若虚火亢盛,可配合大补甜丸(《丹溪心法》)滋阴降火;如治后红斑和出血现象基本好转,可改服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滋补肾阴。 (四)气不摄血 1、临床表现:红斑反复出现,病程较长,兼有面色咣白,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或便血,或月经过多,经色较淡。舌质淡嫩,脉虚弱。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不能统摄血液,致血外溢,故红斑反复出现。 3,治法:补气摄血。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黄苠15~30g,白术10~15g,茯神15~30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党参10~15g,木香6g,甘草6g,当归10~15g,远志6g,生姜6g,大枣10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补气,当归补养阴血,茯神、远志、枣仁、龙眼肉补心安神,木香理气悦脾,使补而不滞,姜、枣和中益脾,兼能调和营卫。 加减:如红斑较多者,可加棕榈炭、血余炭、仙鹤草止血散瘀;或兼脾阳虚弱,血不归经,可加干姜,艾叶温里散寒。引血归经。 5,变通法:阴寒内盛,四肢厥冷,斑色淡红,隐而不显,称为阴斑。切勿妄投寒凉清热之剂,宜用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补气益血,温阳祛寒。 (五)风湿热郁 l,临床表现:肌肤发斑呈环形,多有对称,大小形状不一,皮下有结节,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阴雨天尤甚。舌质偏红,脉数。 2、病因病机;风湿久郁而化热,热蕴血络,血溢于肌肤而成斑。 3,治法:疏风清热通络。 4,方剂;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如减。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5g,甘草6g,桂枝10g,赤芍15g,防己10g,木瓜10g,忍冬藤30g,桑枝30g。 方义:生石膏、知母清热,桂枝、赤芍调和营卫,防己、木瓜、忍冬藤、桑枝疏风通络。 加减:兼见血热者,可加紫草、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5,变通法:兼见湿热者可用薏仁竹叶散(《温病条辨》)合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药用薏仁、竹叶、连翘、苍术、黄柏、牛膝、滑石、通草等,化湿清热。 (六)阳气亏虚 1,临床表现:斑色浅淡,多见于胸腹部,或见大便下血,四肢逆冷,神疲懒言。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舌体胖嫩,脉沉迟无力。 2,病因病机:中阳亏虚,脾不统血。血溢肌肤,而成本证。 3,治法;补气温阳摄血。 4,方剂:黄土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伏龙肝30~60g(煎汤代水),生地黄10~15g,白术10g,淡附子6~10g,阿胶l0g(烊化),黄芩10~15g,甘草10g。 方义:伏龙肝温中摄血,阿胶、地黄养血补血,白术、附子温脾散寒,黄芩清热以反佐,甘草和中。如无伏龙肝用赤石脂代之。 加减: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胶补肾阳,肾阴虚者加热地、玄参补肾阴。 5,变通法:可用理中汤(《伤寒论》)、胶艾汤合柏叶汤(均为《金匮要略》方),药用陋f胶、艾叶、柏叶、白术、炮姜、地黄、白芍等,温中摄血。
预防预后:
本症可见于急性热病的中后期阶段。亦可见于内伤杂病中的某些疾病。急性热病所见者,多为热人营血、气血两燔,治宜清营凉血。内伤杂病所见者,多为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则应干以滋阴降火或益气统血。急性热病出现红斑,是属于邪热有外达之机的表现,但所见不宜过多。因邪入营血,斑不透露,则易致邪热内闭,故宜见;但若多见,则为邪热深重,标志着病情危重之象,故不宜过多。热病出现红斑,其色泽、形态,对诊断疾病的顺逆轻重有一定意义。一般说,斑色红活荣润,斑形松浮而稀疏,无高热神昏者为顺象,若斑色紫黑紧束,融合成片,高热神昏者则为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