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低下
什么是智力低下
?
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10n,MR)也称为智力落后、智能迟缓或精神发育不全,是发生在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其定义为:“在发育时期内,个体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的缺陷”。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智力水平明显落后(IQ低于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适应行为缺陷(指对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损害)及发生在发育年龄(18岁以下)。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一般在1%~2%之间。我国1988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国智...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诊断智力低下必须严格按照定义中的三条标准进行,即:智力水平明显落后(IQ低于人群均值2个标准差);适应行为缺陷(指对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损害)及发生在发育年龄(18岁以下)。当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有损害时,才能考虑为智力低下,人的智力必须通过其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故单有智力功能损害或单有适应行为缺陷都不能诊断智力低下。 智力测验的方法主要有:盖塞儿发育最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韦氏学前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Wc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intelligence,WPPSI),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c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scale,SBIS),贝莱智力量表(Bayley intelligencescale,BIS)。这些量表都有国内标化过的量表可供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智测者必须受过严格的训练,并对小儿的精神、运动及心理发育有系统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结论客观,解释合理。智力测验采用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来衡量智力水平,不同智力测验方法对智力低下的切值不同,但基本都以70或75以下为界。 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10r.AB)又称社会生活能力,它是指人的适应外界环境赖以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对付和适应的能力。适应行为评定的方法主要有:文兰适应行为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10r scale.VABS),AAMD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 behav10r scale,ABS).婴儿一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鼍表,巴儿萨泽适应行为量表(Balthazar adaptive behav10r scale.BABS)等。这些量表有些已经完成了国内的标化,有些还没有,可以选择应用。行为评定量表因涉及了大量的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内容,常常通过经常接触儿童人的访问、调查进行,故能较客观地反映儿童适应行为的现有水平。但通过访问和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比智力测验灵敏度要小。另外,适应行为的评估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行为评定采用社会商数(social quotient,SQ)作为衡量的指标,不同量表的标准不同。 智力低下的诊断还应包括分级。一般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四个等级。有时为了方便,将中度、重度、极重度统称为重度,一般认为轻度智力低下(IQ多在50~70之间)是可教育的,而中度智力低下是可训练的,重度和极重度则终身需要监护。 智力低下往往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应尽量给予病因诊断,以利治疗和康复。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疾病治疗:
预防: 198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智力低下三级预防的概念,三级预防的中心是将预防、治疗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 1.初级预防 消除病因,预防疾病的发生,就是采取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保健,避免近亲结婚等措施以预防遗传性疾病;实行围产保健,提高产科技术等以预防产时脑损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防病意识,预防接种,合理营养,在缺碘地区普遍食用碘盐,坚持特需人群补碘,预防中枢神经感染等以减少出生后的各种不良因素。加强和提高经济文化水平,避免心理挫伤,提高心理文化素质,努力促进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有效的预防智力低下。 2.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伴有智力低下的疾病,尽可能在症状尚未明显之前就作出诊断,以便早期干预,避免脑损伤的发生。这方面的措施有遗传病产前诊断、先天代谢病新生儿筛查、高危儿随访、出生缺陷监测、发育监测等。先天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工作在许多国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挽救了成千上万个患儿免遭智力损伤,实践证明先天代谢病新生儿筛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先天代谢病新生儿筛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筛查覆盖率很低,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还没有开展这项工作,致使许多患儿得不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而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 3.三级预防 已经有脑损伤以后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正确诊治脑部疾病。由于疾病已经发生,治疗和干预虽不能预防疾病本身,却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引起的不良后果,避免发展为智力残疾或减轻智力残疾。 治疗: 智力低下的治疗要从医学、教育、心理、社会、工程、职业等各方面全方位进行,使智残儿童的功能和潜力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成年以后能够与健康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智力低下的康复应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因为儿童在5岁以前是大脑形态、结构和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实施营养、心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康复措施,对儿童一生的智力发育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将来就业和社会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智力低下的治疗要强调家庭康复、社区康复和医院治疗的结合,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长期坚持。要注意一般训练与特殊治疗相结合,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甲状腺素,苯丙酮尿症限制饮食中的苯丙氨酸,同型胱氨酸尿症要补充其辅酶(VitmineB6,、B12),视听障碍需进行特殊训练及癫痫需积极抗癫痫治疗等。
预防预后:
病因: 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占相当比重,据国外报道:重度智力低下的20%~30%.轻度智力低下的40%~55%均病因不明。在能找到病因的智力低下中,其病因也非常复杂。分类的种类也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医学因素;另一类为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如果按病因的作用时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出生前、产时和出生后三大类。根据1988年我国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医学因素占89.6%;而社会心理文化因素占10.4%。出生前的因素占43. 7%,包括遗传性疾病、胎儿官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多发畸形、宫内窒息、妊娠毒血症、各种中毒、宫内感染等;其中遗传性疾病占40.5%,主要的遗传性疾病有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遗传综合征等。产时因素占14.1%,包括窒息、颅内出血、产伤。出生后因素占42. 2%,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病、惊厥、各种生后脑损伤(外伤、中毒、核黄痘等)、社会文化落后、心理损伤、特殊感官缺陷、脑变性病、脑血管病、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