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中医)
什么是痔疮(中医)?
痔疮是祖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疾病之一。《山海经》、《内经》中对痔的病因、病理已有了相当正确的见解。唐《外台秘要》中最早记载了内、外痔的病名。王焘还创立了局部熨法,成为最早采用热熨法治疗痔疮的创始人。宋代较详细地记载了枯痔散疗法,并提出了痔的蜘蛛丝结扎疗法。到明清时期,中医对痔的认识和治疗已较为全面和成熟。另外,在中医古籍文献中,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出的疾病都统称为痔。二是所有肛肠疾病的总称。三是现代意义上的痔。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分类:中医对痔的分类始于《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将痔分为四类:牡痔、牝痔、脉痔、血痔。《神农本草经》提出五痔名,但无具体记述。《诸病源候论》具体记载了五痔特征并增加了酒痔、气痔。有:“牡痔候,肛边生鼠乳出在外者,时时出脓血者是也。牝痔候,肛边肿生疮而出血者,牝痔也。脉痔候,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肠痔候,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血痔候,因便而清血随出者,血痔也。”“竟又有酒痔,肛边生疮,亦有出血。又有气痔,大便难而出血,肛亦外出,良久不肯入。”后世在五痔基础上又提出许多命名和分类,其中有影响者有以下几种:内外痔分类法:《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有:“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旦便即有血,外有异。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孔中出。内痔每便即有血,下血甚者,下血击地成孔。出血过多,身体无复血色,有痛者,有不痛者。”现代我国多将此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1)风伤肠络型 主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次证:肛门瘙痒。 (2)湿热下注型 主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次证:肛门灼热。 (3)气滞血瘀型 主证:肛内肿物脱出,甚至会嵌顿,或肛缘有血栓,形成水肿,触痛明显,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数。 次证:肛门坠胀疼痛。 (4)脾虚气陷型 主证:肛门下坠感,痔核脱出需用手方能回纳,便血色鲜或淡,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次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疾病检查:
【诊断】 内痔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齿线上膀胱截石位3、7、11点.此处的痔称为母痔,其余部位发生的痔称为子痔。 初发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使血,见于便中或便后,出血呈间歇性,有时为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便后自动停止,时发时止。过食辛辣、饮酒、便秘、腹泻等诱因常使症状加重。便血量多或长期便血可致贫血。随着病情发展,痔核逐渐增大可脱出肛门外,最初仅在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不断加重,在用力、行走、咳嗽等腹压增高时痔核即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痔核若不及时回纳,可因痔核炎症、水肿而形成嵌顿,以致复位困难、疼痛剧烈。因脱出痔核反复刺激,或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增多,可使肛门周围发生湿疹和瘙痒等。临床上根据病情的长短不同内痔可分为三期: I期:痔核较小,排便时无脱出,无明显症状,仅大便带血、色鲜红。痔核不脱出肛门外,肛门镜检查可见齿状线上直肠肛柱扩大旱结节状突起。 Ⅱ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能自行还纳。反复便血,滴血或喷射状,量较多色鲜红。 Ⅲ期:痔核更大,黏膜变厚,暗红色,或灰白(纤维型),表面粗糙,便血少或无便血。脱出后不能自行回复,需要用手推回或平卧后方能复位。在用力、咳嗽、行走和蹲下时都可以脱出。如不能及时复位,可引起嵌顿性内痔。 【鉴别诊断】 1.直肠脱垂 脱出物呈环状或螺旋状,长度2~10cm或更长,表面光滑,色淡红或鲜红,无静脉曲张,一般无出血。 2.直肠息肉 多见于儿童,可有大便带血或少量滴血、无射血,脱出物为单个带蒂,表面光滑,质地较痔核硬。 3.直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上,经常在粪便中夹有脓血、黏液,便次增多,大便变形,肛门指检时触及菜花状肿块或凹凸不平的溃疡,质地坚硬,推之不移。 4.肛乳头肥大 为齿线附近的锥形、灰白色的表皮隆起,质地较硬,一般不出血。肛乳头过度肥大时,便后可脱出肛门外。
疾病治疗:
痔疮的治疗概要: 痔疮风伤肠络型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湿热下注型治法:清热渗湿止血。气滞血瘀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脾虚气陷治法:补气升提。可使用中成药、栓剂、熏洗法、针灸疗法等治疗。 痔疮的详细治疗: 中医疗法: 一、审因论治 (1)风伤肠络型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生地,升麻,赤芍,黄连,黄芩,花粉,甘草,地榆,槐花,归 尾,枳壳,剂芥。 方解:方中生地养阴润燥;赤芍、归尾活血凉血;地榆、槐花凉血止;升麻升提解 毒以散瘀热;黄芩、黄连燥湿清热解毒;花粉生津泻火;枳壳行气导滞;剂芥疏风活 血止血.共同起到清热凉血止血,润燥疏风之作用,故对痔疮诸疾有较好疗效。 (2)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方药:脏连丸。黄芩,槐角,地榆,生地,赤芍,阿胶,当归,剂芥,黄连,猪大肠。 方解:方中黄连、黄芩、猪大肠清利大肠实(湿)热;槐角、地榆清肠热而止血;剂芥、防风疏风止血;当归、阿胶养血止血;生地、赤芍清热凉血。诸药合用,清湿热,止便血。 (3)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秦艽,桃仁,皂角,苍术,防风,黄柏,当归,泽泻,熟大黄,花槟榔。 方解:方中秦艽祛风利湿止痛为君药:伍以桃仁、当归、槟榔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使滞者行,瘀者化,通则不痛;苍术、黄柏、防风祛肠风,运水湿;大黄清热解毒,逐瘀通络,荡涤肠腑实热;泽泻利水通淋止痛,泽泻配槟榔亦可行气利水消肿,诸药相配,共奏祛风利湿,理气活血,清热止痛之功。 (4)脾虚气陷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本草纲目》曾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重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气,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证自愈。 二、古方今用 生熟三黄汤(《医宗金鉴》) 组成:生地、熟地、人参、白术、苍术、泽泻、黄连、黄芩、黄柏、防风、当归、陈皮、厚朴、地榆、乌梅、甘草。 制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约200ml。 服法:每次100ml,每日2次,口服。 方解:生熟三黄汤方中以生熟二地养血凉血止血;人参、白术益气固摄统血,气血双补是固本之意,所谓“固城池”也;苍术、泽泻燥湿利湿,湿去则热无所依,邪无所存;黄连、黄芩、黄柏以清理三焦之邪热,热去则血宁,由此则湿热清,燥热除,标实之证可去,所谓“驱邪寇”也;辅以防风疏散大肠之风热,当归活血止血而不留瘀,陈皮、厚朴行气理气而通壅塞;地榆凉血止血,兼作引经之药;少佐乌梅收敛止血,泻中有收;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本方,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免于助邪,配方严谨,标本兼顾,从而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 三、中成药 1、消痔锭(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痔科) 组成:五倍子、田螺壳、橄榄核、冰片、大黄、半合成脂肪酸酯。每个栓剂含散剂0.3g,半合成脂肪酸酯1.6g。 功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止血,适用于内痔、外痔、混合痔的治疗。 用法:排便后洗净肛门,每次纳栓1支,1日1~2次。 2、刺苋根口取液(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组成:刺苋根。 功用: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化瘀止血,适用于内痔、外痔(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混合痔的治疗。 用法:15ml口服,每日2次,内痔、混合痔连服20日;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连服10日。 3、痔疮止血丸(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组成:剂芥、鹤草、槐花、地榆等。 功用:清肠风湿热,凉血止血,用于治疗痔疮出血,肠风下血。 用法:2粒,日3次,口服。 4、通塞脉片(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 组成:黄芪,党参,当归,石斛,玄参,金银花,甘草,生膝。 功用:益气养血,养阴清热,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可用于血栓性外痔、内痔、混合痔、肛裂等病。 用法:5片,日3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 5、脏连丸 组成:黄芩,槐角,地榆,生地,阿胶,当归,剂芥,黄连,猪大肠。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治内痔和肛裂出血。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 四、其他疗法 1、栓剂 我国汉代医圣张仲景是肛门栓剂的首创者,他在《伤寒论》中发明了一种将蜜炼后,捻成如小指粗、长二寸许、头尖的棒,待冷却变硬后,纳入肛门内治便秘的栓,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肛门栓剂。之后,我国医家一直沿用着这一栓剂,并采用了许多药物制剂,如猪苦胆、土瓜根、黄柏、黄连、大黄等。现代研究表明肛门给药比口服方法有许多优点,可以防止胃酸和消化道酶对药物的破坏,免除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为不能口服药和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同时经直肠吸收入后可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肝脏解毒,这样既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又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刺激,减轻了肝脏负担。直肠给药比口服药吸收快得多,由于不经过胃,不受破坏,直接作用于痔局部,效果也能得到更大发挥。因此,栓剂的应用正在日趋广泛。目前市场上已有洗必泰痔疮栓、化痔栓、痔疮宁栓、安那素栓、红霉素栓等多种治疗痔疮的栓剂出售。使用时只要在栓剂上涂少许甘油、石蜡油或凡士林即可用手指缓慢将栓剂推送入肛内。除市售栓剂外,各医院还有一些疗效较好的自制栓剂。栓剂对初期内痔及二、三期内痔有止血、止痛、收敛、消炎等作用,对全身症状和直肠炎症也有治疗作用。虽然目前单纯依靠栓剂还不能根治痔,但作为保守的简便、易行、有效方法,仍有着实用价值,特别是对老年病人和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更为适用,所以肛门栓剂在临床上是必不可少的药物。 2、熏洗法 我国《五十二病方》就有用药熏痔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里所说的“渍形”就是用热汤熏洗。《玉机真脏论》中还有汤熨法和浴法的记载。礼记中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熏洗方在古代就很流行。唐.《千金方》、《外台秘要》进一步记述了熏洗疗法,明·《外科正宗》全面提出了痔的熏洗疗法,方剂有洗痔枳壳汤、起痔汤、洗痔肿痛方、煮线方等,之后《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医宗金鉴》等均有详述,主张辨证熏洗,方有良效。 (1)湿热生痔 宜清热祛湿。方用《外科正宗》起痔汤、洗痔肿痛方,《医宗金鉴》祛毒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大黄、黄芩、地榆、槐角、苦参、朴硝、瓦松、川椒、马齿苋、防风、蒲公英、野菊花、银花等。 (2)气滞血瘀 宜理气消肿,活血化瘀。方用《外科正宗》洗痔枳壳汤、活血散瘀汤。常用药物有:枳壳,厚朴,木香,红花,川芎,归尾,赤芍,丹皮,刘寄奴,泽兰,郁金等。 (3)风燥肿痒 宜祛风润燥,消肿止痒。方用《外科正宗》洗痒疮方、蛇床子汤等。常用药物有:苦参、蛇床子、地肤子、威灵仙、五倍子、白矾、艾叶、花椒、当归、苦胆、剂芥、防风、黄剂等。 3、外用药 用药物敷布治疗痔疮也是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公元前我国及国外就有广泛使用。中医使用的外用药主要有消肿、止血、止痛和生肌、长皮、促进创面愈合二大类。 (1)消肿、止血、止痛方 常用的有九华膏、五倍子散、田螺水、四黄膏、黄连膏、玉露膏、如意金黄散等。 (2)生肌、长皮方 常用的有生肌散、生肌凤雏膏、玉红膏、红粉生肌膏、珍珠散、赛霉安等。 4、针灸疗法 《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针刺治痔的经验和穴位记载。晋《针灸甲乙经》有:“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之后历代医家记载有许多治痔的穴位和方法。针灸对痔出血、脱出、肿痛、肛门下坠均有良好效果。常用穴位有攒竹、燕口、龈交、白环腧、长强、承山等。 (1)攒竹 在眼眉内侧端、眼眶上切迹处。斜刺0.3~0.5寸。治痔肿痛、出血、脱出。 (2)燕口 在口角两旁赤白肉际处。斜刺0.5~1寸。治痔出血、脱出、便秘。 (3)龈交 掀起上唇,在上唇系带上端,门齿缝上方。斜刺0.2~0.3寸或放血。能治痔出血,止痛。 (4)白环腧 在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平第四骶后孔处。直刺1~2寸,针向肛门,使肛门部有麻、胀感。艾条灸5~15分钟。治痔、脱肛、大小便不利。 (5)长强 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能通任督,调肠胃。是治痔疮、脱肛的重要穴。直刺0.5~1寸。使酸胀感扩散至扩门。艾条灸5~15分钟。 (6)承山 俯卧,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腓肠肌交界的“人”字形凹陷处。直刺1~2.5寸。艾条灸5~15分钟。治痔疮、脱肛的常用穴。 6、名家经验 1.痔瘘内消丸(胡伯虎自制方) 处方:生地500g,当归500g,生芪500g,赤芍500g,生地榆1000g.槐角500g,黄芩500g,赤小豆1500g,桃仁250g,皂角子250g。 用法:研末蜜丸,每丸10g重,每晚服2丸,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本丸具良好止血、消肿、润肠通便作用,初、中期内痔可使症状消失,晚期内痔可减轻症状。 2.痔疮栓(周济民经验方) 处方:地榆粉20g,黄柏粉10g,仙鹤草素6片,地卡因0.7g,冰片0.7g,栓剂基质100g。做成肛门栓剂70枚。每晚临睡纳肛内1~2枚。 功能:消炎、止血、止痛。 主治:内痔、肛窦炎、肛裂。 3.地榆槐花散合当归赤小豆汤 根据痔嵌顿多属湿热下注肛肠,气滞血瘀肿胀而成的病机。服用清热除湿、理气活血的方剂常有良效。胡伯虎用地榆槐花散合当归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地榆10g,槐花15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9g,赤小豆30g,黄芩10g,陈皮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服后用3煎并药渣熏洗坐浴。 治疗痔嵌顿20例,服药后3~5日肿减痛轻,1周左右即可自行复位。8.4消肿化淤汤(胡伯虎经验方) 处方:大黄30g,黄柏15g,川芎15g,苍术15g,红花10g,芒硝30g,食盐30g。 用法:共为粗末。煎汤熏洗坐浴,并用药渣纱布包裹热熨痔疮。 功效:治疗痔嵌顿、发炎、水肿、感染,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良效。
预防预后:
痔疮一疾病,中医学对其病因论述颇为详尽,认识较全面。自《内经》提出:痔是“筋脉横解”之后,历代均认为痔是血管经脉的病变,如《内经知要》有:“脉入肛,故为痔。”“痔乃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太平圣惠方》提出“血性得热则疏散,血乃妄行”的血热妄行理论。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认为痔因大肠、肺、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疮疡经验全书》说:“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提出脏腑虚损与遗传因素对痔病的影响。《丹溪心法》也认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科启玄》倡导“痔者滞也”的瘀滞学说。《普济方》日:“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周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堕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外科正宗》提出的“夫痔者乃素积湿热”亦有一定影响。总括历代所述其根本病因不外乎风、湿、燥、热、气滞、血瘀、饮食不节致使阴阳失调。总的发病机理是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脏腑失和,从而产生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