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稳
什么是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定是指腰部椎间关节在正常负荷下,不能维持其生理解剖炎系的能力。所谓止常生理负荷,即该负荷不至引起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也小引起疼痛及脊柱畸形的发展。美国矫形外科医生学会定又为:对承受负荷的异常反应。即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患者几乎都有腰痛伴有含糊不清的臀部及大腿部酸胀、乏力,体位政变或劳累后加重,由此证明退变节段已不能正常负重。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是腰椎不稳的主要表现,特点是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短,经休息、制动及物理治疗后可在4~5日内缓解,但容易复发疼痛常为双侧性。疼痛由下腰部和臀部向腹股沟及腿部收射。很少波及膝以下。
疾病检查:
诊断 腰椎不稳参考诊断标准: 1.动态侧位X线片示椎体向前或向后滑移大于3mm和(或)椎体在伸屈过程中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大于20o,其上位节段大于15。。 2.反复发作的下腰痛。 3.活动或轻微的用力即可引发下腰痛。 4.休息或用围腰、支具外固定治疗可缓解。 5.腰椎内固定手术史。
预防预后:
腰不稳椎病因概要: 腰不稳椎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椎间盘源性的疾病、椎间盘的退变如含水量降低、小关节退行性变、髓核退变等。 腰不稳椎详细解析: 病因 腰椎小关节面方向近于矢状面排列,尤其L5与S1关节为更甚。该解剖特征使腰椎伸屈活动范围较大,而局部的侧弯和旋转活动范围则明显受限。腰部活动范围:在屈曲时从L1~4的活动量为5%~10%;L4~5为15%~20%。而L5~S1达60%~75%。因此该节段负有巨大的生物力学需求。腰椎区前纵韧带较发达,纤维环又占椎间盘而积的50%~70%,由于前纵韧带与纤维环的附着关系,所以对临床稳定起主要作用。后纵韧带不如前纵韧带强韧,小关节在腰椎稳定中也起关键作用。发育良好的小关节囊在腰椎的轴向旋转和侧屈活动中起重要稳定作用,Sullivan&Farfan(1951年)在实验中显示,腰椎旋转≥30°时可导致神经根损伤,所以临床上腰椎发生移位时要怀疑小关节是否已发生骨折或骨折脱位可能。 由于腰部负荷和活动量大,尤指下腰部。其椎间盘源性的疾病发生牢就高,椎间盘的退变,必波及小关节的稳定,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开始时间也较其他关节为早。表现L5~S1椎体间易发生狭窄、松动及失稳等征象。小关节的退行性关节炎在x线片上显示小关节间隙狱窄、增生。这意味着椎问盘与韧带退变发生的时间比此改变更早。 髓核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降低。当胎儿出生时,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率分别为70%与80%;发育至成年后则为70%与80%;至35岁左右,纤维环降至65%,髓核变为75%。失水后纤维环及髓核的体积相应萎缩,椎问盘高度丧失,继而引起椎节间的松动和火稳。